青花25携关公文化登陆大阪世博,重塑中国白酒海外认知
来源|中访网
责编|刘佳琪
当2025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的聚光灯照亮中国馆,一场融合东方美学与烈酒文化的发布仪式,正在重新定义中国白酒的全球表达。汾酒青花25的全球首发,没有选择常规的产品功能宣讲,而是以“武圣”关公为文化锚点,在异国舞台上搭建起一座连接东方精神与世界审美的桥梁。这场看似出人意料的文化叙事,实则是中国白酒从“产品输出”迈向“价值输出”的关键一跃。
在中国文化的谱系中,关公从未只是历史典籍里的三国猛将。这位生于山西运城的英雄,凭借“忠、义、仁、信、勇、礼”的精神内核,跨越千年成为全球华人圈层的文化图腾,其影响力甚至远播日韩、东南亚等地,形成了独特的“关公文化圈”。对于同样源自山西的汾酒而言,关公文化不仅是地域文化的共鸣,更是品牌精神的天然契合——从南北朝时期的“汾清”酒,到如今的清香型白酒代表,汾酒千年传承的“诚信守诺、坚毅担当”,与关公精神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正是这份深层的文化羁绊,让青花25的世博首发充满了叙事张力。发布仪式开场,梅花奖得主武凌云领衔的晋剧《关公颂》便打破了语言的隔阂:水袖翻转间,关公的忠义形象跃然舞台,唱腔里的豪迈与温婉,既传递着山西文化的厚重,也让在场的国际观众直观感受到东方精神的感染力。不同于简单的文化符号堆砌,汾酒将关公精神拆解为可感知的情感触点——当著名京剧脸谱艺术家孙国康创作的《青花汾酒·京剧脸谱》作为“酒魂奖”奖品亮相时,脸谱上关公的丹凤眼、卧蚕眉与青花酒瓶的素雅釉色相得益彰,“忠勇”与“纯粹”的意象在此刻交融,让汾酒的品牌价值观有了具象的载体。
这种“文化赋能产品”的思路,精准切中了中国白酒出海的核心痛点。长期以来,中国白酒在国际市场面临着“认知壁垒”:一方面,蒸馏工艺、香型分类等专业概念难以被海外消费者快速理解;另一方面,缺乏普适性的文化符号,导致品牌难以与全球用户建立情感连接。而关公文化的独特优势在于,其“忠义诚信”的内核与全球商业社会倡导的契约精神高度契合,“勇毅开拓”的特质又能呼应年轻消费者对多元文化的探索欲。青花25以关公为纽带,将白酒从“饮品”升华为“文化交流媒介”,让海外消费者在理解精神内涵的同时,自然接纳产品本身。
文化叙事的底气,始终源于品质的硬实力。汾酒深知,没有过硬的产品品质,再深厚的文化故事也只是空中楼阁。为了让青花25适配国际市场的口感需求与健康理念,汾酒从源头开始构建“全链路品质防线”:在山西吕梁的酿酒基地,每一粒高粱都经过严格的品种筛选与种植监控,确保原料的纯净度;酿造过程中,延续千年的“地缸发酵”工艺被赋予现代化的温控与监测技术,既保留了清香型白酒“清字当头,一清到底”的风味精髓,又通过精准控温降低了酒体的刺激性;最终呈现的25度清雅口感,既区别于高度烈酒的浓烈,又不同于低度酒的寡淡,恰好平衡了国际消费者的饮用习惯与对东方风味的期待。
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早已转化为汾酒出海的扎实战绩。2024年,汾酒酒类创汇同比增长超五成,这一数字背后,是700多场海外推广活动的深耕细作,是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体验网络——从巴黎的汾酒文化中心到纽约的杏花村酒家,每一个线下空间都成为品质展示的窗口。而青花25的加入,更是让汾酒的海外产品矩阵实现了“精准补位”:此前,青花20、青花26、青花30已覆盖不同价位段的市场需求,青花25的推出则进一步填补了中端市场的空白,形成了从入门到高端的完整产品梯队,让不同消费层级的海外用户都能找到适配的选择。
当青花25的文化叙事与品质实力相遇,便碰撞出“1+1>2”的出海效应。大阪观光局统括官田中嘉一的评价颇具代表性:“汾酒以酒为媒,让日中两国的文化交流有了更鲜活的载体。”这种认可的背后,是汾酒对世博主题“构建未来社会,想像明日生活”的深刻解读——未来的全球消费市场,不再是单一文化的输出,而是多元文明的互鉴。青花25将关公文化与白酒品质结合,既回应了中国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参展主题,也以“文化输出+产业合作”的模式,为中国白酒出海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如今,青花25的海外征程才刚刚开启,但它带来的启示已然清晰:中国白酒的出海,从来不是简单的“把产品卖向世界”,而是要“让世界读懂中国”。当关公的忠义精神通过一杯清香白酒传递到海外消费者手中,当汾酒的千年匠心通过现代化的品质体系获得全球认可,中国白酒便不再是货架上的陌生商品,而是承载着东方智慧与文化自信的价值符号。
从大阪世博会的舞台望向未来,青花25的探索或许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更多中国品牌开始思考文化与产品的融合之道,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全球市场上,将有更多“中国故事”以更鲜活的方式被讲述,更多“中国品质”以更自信的姿态被认可。而汾酒青花25,无疑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精彩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