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顶流的问题不是洗白,是苍白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国庆档还能再续一把火吗?
要知道今年,国产动画已经成了最火的类型,从《哪吒2》,到暑期档《罗小黑2》《浪浪山小妖怪》。
但国庆档这部动画至今未破亿。
拍的烂?
不如说,是口碑两极——
一部分人看完觉得,这是属于新时代的三国故事,场景细节扎实,情绪蓬勃而感动,这一番大汉气象&三国风貌太值得!
另一部分人看完三观已塌:史实在哪里?这个大汉忠臣曹孟德,真的不是刘备魂穿的吗?
还有一部分人看完嘴角咧上了天:好一出《恋与曹孟德》的悲情三角恋,谢谢你易老师,make三国同人再次伟大!
什么情况?
三国的星空 第一部
01
先聊聊这部电影最鲜明的优点——
硬件上的还原。
这在国产电影里一直是个大难题,但大约《三国的星空》是易中天编剧和监制的缘故,使得这一由来已久的弱项,得到了爆发式的增强。
这里有衣饰的还原。
比如袁绍每次出场,身上大概率是带纱的紫衣,在光线下不同的材质闪着层层叠叠的光。
这既是人物本身重形貌、士大夫贵族的自矜,更是“四世三公”背景身份的象征:
矿物原料投入千度的窑火之中,以铅为助熔,才炼出这抹尊贵的蓝紫色。
与之相对的,曹操总是一副戎装。
和袁绍谈判时,他穿的常服,是平民也可以穿的黄色。
没错,这里也埋了一个预言式的细节: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汉代自认属火德,崇尚红色。
而火生土,土德对应着黄色。
因此,黄色是“五行”循环中下一个王朝的象征,有一种“未来”的崇高感。
除了衣饰呢?
战场。
在战场上,那个朝代的骑兵没有马镫,动画中,所有士兵都是夹着马腹前行。
而官渡之战的战场,外部战场没有偷懒,渲染了敌方万人的气势,而曹操一方的军队用盾和矛围成圆阵,用长兵器反击敌军。
城内则是用了霹雳车,以火石投掷抵抗侵袭。
最终官渡战役结束后一个俯瞰全部战场的一镜到底,处处都是细节。
最关键的是一种对战争的中立态度。
也不是讲述胜利的骄傲,而是战争结束后的惨烈、破败与哀鸣。
主创对于先民生活状态的考究还关注了一个从前电影很少提及的侧面——
食物。
这几乎是一条电影的副线。
曹操第一次讨董失败以后,听从了荀彧的意见,既要练兵,也要屯粮。
很快,许县长出了黄灿灿的麦子。
曹操把汉献帝刘协迎到许县。
“款待”少年君王的宴席上,一只麻雀活泼地落在他的肩头。
这既是对如今的汉朝皇庭在落魄中也要尊行礼制的一种反差,也是在暗示:许县的粮草已经丰沛到,可以滋养如此怡然的麻雀。
故事中,重民生、粮草的曹操,站在了人民史观的那边。
电影中最为精彩详实的一场戏,还属曹操和袁绍借着食物之喻,夹枪带棒地进行军事威胁。
袁绍招待曹操的冰酒,用的是湖北省博物馆的冰鉴铜鉴缶(当年的“冰箱”)。
此外还有冀州鱼脍(生鱼片),幽州貃炙(烤肉),并州羌煮(小火锅)——几乎整个北方都在袁绍的统治下。
这一段,细节与技术都相当精彩。
但实际上,也是一种反讽,这些食物被束之高阁、用来威胁和展示。
袁绍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民,他只是在保持一个贵族阶级旧有的体面,不像曹操,亲身站在农人与麦田之中。
谁胜谁败,可见一斑。
02
战场的恢弘还原、先民的生活图景,让这部电影足以稳立在七分以上。
而剩下的部分,就是这部电影主要扣分的原因,又一次犯了国产动画的大忌——
叙事与人物的不充分。
《三国的星空》在节奏上有严重的问题,这让它有佳句无佳篇,叙事松散、情绪断裂。
它想要讲的历史故事太多、跨越时间太长。
包括曹操袁绍童年偷香炉、曹操伐董失败、离开袁绍的联军,在许昌迎天子,董承针对曹操的衣带诏事件,官渡之战。
但在官渡之战前,影片几乎没有什么重点。
这就导致很多观众觉得,前面一个半小时都是流水账。
那么人物呢?
不好意思,虽然很多人诟病,这部《三国的星空》实在称不上“星空”,最多可以算是《曹操传》,但最大的主角曹操本人,其实是没有人物弧光的。
他一开始就是那副“诸君北面、我自西向”的忠臣模样。
信念也自始至终没有瓦解过:那就是忠于大汉明君。
没有挫折吗?
也有。
然而最大的挫折,却是因为他与皇帝刘协话没有说开。
本来这就够狗血了。
更狗血的是问题的解决方式——
刘协来到苦守的曹操的军营中,说“我不能让你带着心结去上战场”。
然后误会解除。
刘协为了帮助曹操,在曹操大营被攻破的时候,一个人站在最前面:
“我乃大汉天子”。
瞬间喝退了袁绍十万军……
emmm……我以为在看圣斗士星矢中的雅典娜。
这样子的信念,做得太虚,太没有说服力了。
所以没错。
这部电影的人物核心反而是对那些细节优点的一种悖反。
人物上没有做出真实的大众,他们只是突兀地出现,围着君王喊口号,也没有真实的人性,只是忠奸既定的预制白莲花。
尤其是主角曹操。
电影跳过了所有有争议的情节,这个曹操仿佛活在道德真空里,甚至有损影片叙事本身。
比如,电影中的刘协对曹操有嫌隙的原因,是他擅自杀死了吕布。
前几年尊吕、后几年杀之,这本有个机会可以讲述曹操狠辣乖戾的一面,体现其复杂。
结果,一句话带过。
比如,电影也展现了曹操的头疼首次发作,是他开始怀疑刘协对自己的杀心。
曹操的头痛也是展示这个人多思多疑、阴暗的一面。
可是电影里,完全变成了外因。
只要天降圣主,所有个人的性格缺陷也都一扫而空了。
以至于看到最后。
我们会发现,《三国的星空》固然也有观沧海、大汉的气象这些浪漫的段落。
但所有的人物关系,都像是童书读本,不求深度和反转,只见“简单好记”。
整部曹操最大的羁绊,不过在一只总在争夺炊饼的狗狗身上。
就导致了,所有的名场面,都是硬拔上去的。
空有画面而已。
03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说白了,这部电影成也易中天,败也易中天。
他的个人喜好,决定了这部电影的样子。
易中天是曹操的拥趸。
比如当年的百家讲坛里的《品三国》,他就一反《三国演义》给大家塑造的曹操印象,说他是“可爱的奸雄”,是胜过伪君子的“真小人”。
或者文学化地形容曹操的心理和情感,诞生了诸如“忧郁的眼睛”“恨海情天”之类太过缠绵悱恻的名言。
当年我们之所以追捧易中天的《品三国》,一定程度上就是他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的《三国演义》的史观,让三国人物摆脱了脸谱化。
他眼里的曹操,更像一个“活人”。
可《三国的星空》呢?
许多年后。
我们惊奇地发现,易中天老师对曹操的再塑造,就是把他当成一个明君圣主。
并抹掉了一些性格的灰度——
比如《后汉书·陶谦传》中记载,曹操曾在徐州进行屠杀:“坑杀男女数十万,泗水为之不流。”
或者《世说新语》里,曹操拜访吕伯奢一家,因疑心他们要报官府,狠心夜里杀死他们一家八口人。
观众很难抛弃这些固有的印象,去接受一个崭新洁白的曹操。
当然,Sir不相信这就是易中天心里真实的曹操。
这样的结果与环境有关。
纵观当下的国产片,我们会发现,当立场已经明确,又不允许人物犯一丝错的时候,当然也就只能在情感关系上做文章。
于是三国群雄,就降格成了“嗲臣文学”。
相比于角色的复杂,易中天似乎更在意的是历史特征。
所以这部电影,其实更适合当成在博物馆播放的科教宣传片——
淡化故事冲突,重在服饰和战争场面的还原。
可惜吗?
可惜。
毕竟,我们之所以对“三国”这个题材感兴趣,和对“大唐”的兴趣点不同。
后者以抒情为重心。
代表着我们的浪漫想象。
而三国则是在大汉崩解之后,群雄辈出、征伐四起的年岁。
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窗口期,一个充满变数的分叉路口。
一旦选定后,接下来就像是进入一个幽深的走廊,历史还在沉积,但再难有那样的群星闪耀,大开大合。
我们崇拜三国的英雄。
不是因为他们每个人都人格完美。
而是我们看到了,人无穷的自由度。
英雄凭借自身武艺或才干,就能跃起至天空,竞相追逐,决定天下的走向。
而每个人之间,色差又是如此巨大:
奸诈与忠诚,谦逊与自负,粗蛮与文雅,还有俊男与美女……
而电影却把那些离奇刁钻的性格色彩,抹去了。
把一个本可深度讲述的历史题材变成了“恋与曹孟德”的偶像养成。
所以说到底。
哪怕相比于很多年前的《品三国》,这部《三国的星空》也是部既安全又守旧的电影。
我们赞叹于创作者对历史的复原,对细节的雕琢。
但所有的这些,都是背景。
只可惜。
背景布好了,却没等来主角,等来的是为我们播送剧情简介的报幕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