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优质土猪的复兴是必然的,种猪的“进口替代”也不是什么面子问题

【本文来自《我们摆上餐桌的每一盘猪肉,都让本土猪更加濒临灭绝》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大量本土猪种变成了珍稀动物,这确实是事实。

-

1、如果不是“本土猪”,楼主还会不会担忧它们是不是变成珍稀动物?

-

2、凡是涉及到14亿人的事情,都必然也必须综合考虑成本效益——土猪万般好,但我吃不起,那又有啥意义呢?

-

3、猪是高产且杂食的物种,只要愿意随时可以在几年内繁育出百万级的数量——如果我们国家的经济进一步发展,老百姓的收入和消费进一步升级,黑土猪自然会有市场,不然呢?

-

4、本土猪确实好,但同为本土猪是不是都有“不可替代”的优点?是不是所有的猪种都应该“均分市场”?能不能选择品质最优的品种?——2024年金华两头乌能繁母猪存栏、商品猪出栏数分别达到8253头、9.03万头,分别同比增长33%、35.4%,两头乌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亿元。。。虽然在全国的总量上不算啥,金华猪会不会灭绝呢?

-

在我看来,优质土猪的复兴是必然的——从1996年起,国家就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以保护中华土猪,在全国范围内已设立土猪保种场、中华土猪基因库和地方种猪保护区。在广州等地,土猪的市场份额已从原先的2%显著增长至约10%。。。但是,未来的、大众食用的猪种仍然会是成本优先,至少可以预见的未来必然如此。至于具体的猪种是外来的,还是本土自行研发的,其实都不会改变这个原则。

-

另一方面,种猪的“进口替代”并不是什么面子问题,而是有着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只不过要培育出卓越的种猪,耗费的时间和难度远超预想。对比一下水稻,袁老爷子花了一辈子,口感还是有缺憾。。。话说回来,这一点我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有充分的信心,大家多一点耐心就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