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俊星:大规模作战的死结,大明的大兵团野战怎么废掉的
20年大规模野战,未尝一胜
看明亡清兴的历史看多了就有一个疑问,大明晚期的会战战绩怎么这么拉胯,只要是脱离了城防体系和后金(清)进行大规模野战就是输的一塌糊涂。
从萨尔浒开始、沈阳-辽阳、广宁之战、大凌河之战、松锦会战。超过5万人的大兵团会战明军就跟吃了泻药一样,战斗技巧变形,不知所措,最后兵败如山倒。
萨尔浒之战,明清战争的转折点
明朝百倍于建州女真的人口资源,从万历47年明清双方开始交手到1644年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这20多年的时间,只要打赢一次,就后金几十万人口6~10万能战之兵的体量可能就完了。
16世纪末打赢了援朝战争的明军,是毫无疑问的东亚霸主
遗憾的是大的会战就真的一次都没赢过。而大兵团作战曾经是明军的法宝,明初短短几十年曾把北元打的冒不了头。
1367年,徐达、常遇春率明军北伐,先后作战近一年。
1369年,明军在西北、北部两个方向出击。
1370年,明军主力在徐达率领下与元军在沈儿峪进行会战,东线李文忠出塞。
1371年,明军平定四川。
1372年,明军分三路北伐。
1381年,傅友德率30万明军平定云南。
1387年,冯胜率20万明军北征纳哈出。
1388年,蓝玉率15万明军出塞。
怎么会堕落到万人以上规模的会战都打不了?
大明早期的大兵团机制,被人遗忘的五军都督府谈到明军为何会在晚期丧失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得回到明初,看看草创时的明军为什么能打大会战。
朱元璋草创大明时,除了确立了基层的卫所制度,还在上层建立了前、后、左、中、右五军都督府,并与兵部形成协作与制约关系。
大鹏卫所坐落在笔者居住的深圳市
五军都督府负责管理全国各地的卫所部队。包括将领的任命、升迁、勋爵、军户(世袭军人家庭)的户籍管理、军队的训练、屯田等日常事务。它直接“拥有”并管理着军队。
卫所内部的军事、民事内部处理
朱元璋要这么设计,我觉得除了制衡之外,主要是朱元璋这人从根子上不信任官僚。看看五军首任都督府的领导人,李文忠,朱元璋外甥,是他的至亲。
李文忠
在战争时期,皇帝下令出征,委任的通常是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宿将,早期是朱元璋开国时期的将军,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朱棣靖难后,靖难元勋又冲上了一线。
比如永乐一朝多次南征的就是靖难功臣张辅。
多次平定安南叛乱的张辅
宿将被任命为总兵官,直接率领大军进行作战。而且明初的这套体系经过了几十年和北元残余势力的考验。最高级别的专业军事指挥官的专业素质非常过硬,专业军事指挥官在“大兵团作战”中的核心作用。
五军都督府分布很像后来的战区
而且五军都督府的中高级大多是世袭武官,父祖都是北征南伐的战争中凭借军功晋升的,是职业军人集团的代表。不少还和皇帝(朱棣)有过命的交情,在朝堂的话语权很高。可以不甩兵部那些文官。
出征士兵多为边疆卫所的军人,平时耕地,闲暇进行军事训练。国家的成本比较低,而且动员效率很高。
成祖时期明军南征安南
而大明早期兵部相当于“秘书处”或“战略规划部” + “行政部门”。
早期兵部本身不直接管理任何一兵一卒。它的权力在于根据军事需要,制定作战计划、下达调兵命令、确定将领的派遣、负责军队的后勤补给(粮草、军械、仪仗等)。
太子在皇帝北征时期在北京安排后勤,电视剧《大明风华》
对于武官的选拔和任命,兵部拥有建议和审核权,但最终的管理权在五军都督府。
在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时期五军都督府和兵部更像是平级的单位,突发战争时,五军都督府更靠近一线。
明初的运作流程(以一次大兵团出征为例):
边境或内地出现重大战事。兵部接到情报,与皇帝商议后,制定初步战略,提出调兵方案和总兵官人选建议。皇帝做出决策,下达出征命令。兵部根据皇帝命令,向五军都督府相关的都司、卫所下达正式的征兵文书。
大兵团出征流程
五军都督府接到兵部文书后,从其管理的区卫所中调拨部队,并派遣一位资深都督(如徐达、蓝玉等)担任总兵官。在相应地区集结整合卫所赶来的官兵,然后率领这支临时组建的大军团前往战区作战。
战争结束后,赏赐战利品,总兵官交还印信,士兵们回归各自原来的卫所。
所以在明初,五军都督府与兵部权责清晰,相辅相成。这种设计有效地防止了任何一个部门或个人同时掌握调兵权和统兵权,从而威胁皇权。
五军都督府在此时确实发挥着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核心作用。
土木堡成祖后期,边境战事减少,朝廷倾向派遣中央高级文官(通常是兵部尚书或侍郎衔)到地方担任总督或巡抚。这些文官被赋予总揽一方军政大权的权力,原来的总兵官反而要受其节制。久而久之,总督/巡抚成为常设职位,直接取代了五军都督府在战区内的指挥权。
宣宗时期,大量卫所的职能比如屯粮的管理转到地方
到了宣宗时期,地方上用于军屯的粮仓也诸部转交给地方管理。除了九边地区,内地卫所职能逐渐萎缩。
边疆的卫所也好不到哪里去,屯田制逐渐败坏,大量军屯被豪强侵占,军户开始逃亡,卫所兵的人数,战斗力双双下降。
这个情况下,边疆的军官开始依赖由组建一支人数较少但精锐的募兵制组成的职业军队。到了16世纪这会儿蒙古人也分裂了,边境的小部落进来抢劫也就是千把人的规模。从辽东到甘肃,都开始进行募兵,但就与五军都督府管理的卫所系统脱钩。
并不是说卫所到了明代中期就完全没有用了,直到明朝灭亡,明军很多士卒还是出自卫所。卫所成了选兵的预备役,只有身体强壮脑子灵活的人有正式编制。
正统时期,瓦剌崛起
时间来到建国70年后的大明,此时的正统皇帝朱祁镇,是大明第一个未成年登基,几乎没有基层历练的皇帝。
这种轻浮天子,一拍脑子就御驾亲征了,而且准备时间只有1周,还把满朝元勋全部拉上前线。
土木堡之变
终于在土木堡一战落得惨败,皇帝北狩,蒙古人乘势打到北京城下。这一仗把朱元璋设计的兵部、五军都督府相互制约的制度架构打的粉碎。土木堡之后五军都督府彻底架空。因为老资格基本都死了,都督府没人了。
英国公张辅战死;
成国公朱勇战死;
泰宁侯陈瀛战死。
其他的勋贵更是死了一堆,永乐一朝遗存勋贵武臣几乎全部被皇帝浪死在土木堡了。后面文官又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声势大增,至此卫所衰败、武人勋贵凋零、文官统兵已经势不可挡。
之前那套大兵团作战体系实际没法用了。
到明朝中后期,五军都督府的官职更多地变成了一种荣誉性的加衔。调兵、出征、军事人员的褒奖全部是文官系统说的算。
明末明军的大兵团实际是几十个独立团独立的作战我们看明清的战争简报,总能看到在辽东会有一堆总兵,什么大同总兵、宣府总兵还有四川、浙江的兵。感觉辽东是一个大杂烩,全国各地的精锐都来交流经验了。
那也是没办法,努尔哈赤皇太极给的压力太大,需要全国调兵。但是这看上去人数挺多,怎么一打起来这么拉胯。
明代中期以后,指挥更适应小型化和治安战
这就是明代中期以后,指挥层级“扁平化”了,没有了大规模作战的指挥层级。理论上当时各边军高级指挥官都是平级的,朝廷安排一个不怎么懂军事的文官做司令。下达作战任务,然后十几个总兵按照各自理解去执行吧。如果碰到皇帝又派了太监监军的话,那场面别提多混乱。
太监监军
十几个平级单位,互不隶属,还有个太监监军去打仗什么后果。大唐是有惨痛教训的。
安史之乱时,唐军连续收回长安、洛阳。结果最后打到河北邺城时,唐肃宗不设总指挥搞了个9节度使围邺城,最后被史思明打的惨败,安史之乱收官之战惨痛首场,大唐自此永失河北。
邺城之战,大唐永失河北
在女真人没有崛起前,明军的海外作战和内地平叛其实是一个文官做总协调,然后从全国抽调精锐的十几个旅长团长走向战场,即使是万历援朝战争也是这个模式。
援朝战争明军进攻平壤
当时南军北军攻克平壤时因为争抢头功还闹得不愉快,难说配合的多默契。但是万历三大征都打赢了,所以这样的不适合进行大规模会战状况一直持续了下去。
为啥说都是一堆旅长、团长,因为明朝后期不论是最高级的总镇总兵,还是什么分路总兵、协守总兵。按规矩实际控制的兵力最多就三千、五千兵额的“正兵营”。
明朝这种体制就是体系性培养野战团长、旅长。大兵团需要兵团司令怎么办,大明不知道。
后面洪承畴、孙传庭倒是在协同剿灭农民军的过程中练出了大兵团指挥能力。不过这两人下场也不好。
孙传庭死在和李自成的战斗中
曾经戚继光也看到了这种军制有大问题,打顺风战还行,逆风局一定要有一个一锤定音的军事主官。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不经历多兵种大规模战役的考验,高层级军事指挥官不会自己长出来
张居正改革时也曾建议要以募兵为基础重建一套组织结构化的指挥体系。但随着张居正人亡政息也不再有人提起。
戚继光
还有一个问题,虽然总兵手下看着有好几千人,但是资源全部堆积到家丁上。这些人是这支部队的灵魂。比如萨尔浒阵亡的老帅刘铤就特别爱收家丁,援朝战争时甚至还收了不少日本人。但是家丁数量不可能太多,也就是5000人的定额里面,养1000人就够呛了。
最后明清对战的局面就是战斗越小,明军打起来就越不怵。甚至还有猪突冒进的战斗,比如沈阳保卫战总兵贺世贤一开始打的极疯,带着家丁在八旗军中左突又穿。
1622年的沈阳保卫战,总兵贺世贤可以说是自己浪死的
规模大一点需要配合就抓瞎了,都是平级的单位,凭什么我要听你的。假如家丁死完了,我以后就没法混了。
明末家丁的装备士气都高于一般部队
更大规模的战役级别就更完蛋了,特别是涉及到要牺牲自己掩护友军撤退这种情况。松锦之战的洪承畴深有体会,在粮道被清军断了以后。洪承畴知道不能在锦州前线久留了,必须撤到辽西走廊。
如果是我党我军面对这个情况,肯定会安排一支阻击部队。但是洪承畴没办法,十几个总兵他没办法强制任何一个进行这项“自杀”任务。
看到这里就想到了解放战争中的国军,那真是友军有难不动如山啊。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
各部只能“相约”在某一时刻同时撤退。结果不出所料,有人抢跑先溜了。于是有序撤退变成了“海啸”,自相践踏者无数。除了吴三桂部建制完整,其他明军都损失惨重,13万出关明军阵亡了5万多人,崇祯最后底牌输掉。
“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
野战军、野战军,为啥后来我党1946年以后,也要对游击队做正规化野战军化改造。治安战不能打多了,明末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