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牌遭遇罗永浩式突袭,到底该说什么 | 崔鹏专栏

500

崔鹏专栏回归,我们邀请他继续用「投资」的视角输出观点,或许有些主题并非与体育相关,但希望他的只言片语能帮你打开思路。

罗永浩和贾国龙本来是一种人。

两个人都是商人,都善于表达,表达起来都比较情绪化,用词偶尔会比较极端。但互联网就需要这样的人,于是,两个人也都是网红、意见领袖,而且还是那种被认为特别真诚、特别能表达基层人士真实需求的意见领袖。

看两个人因为一顿饭就在网上大动干戈,然后舆论也跟着推波助澜,首先让人想到的是:这是不是设计好的互推活动——在当今,普通人看网上这些人互呛也好,互捧也好,都被迫要多想一层:真的假的?是不是摆拍?因为如果不这样就急不可待发表意见,等水落石出时,你看起来会像个傻子。

还是说回到罗贾事件。

后来一想,的确,他们的冲突可能是真的,就是这种真诚人设的网红商人,如果互相之间有了意见摩擦才会难以调和,才会踢到钢板……为什么呢?因为俩人都要显得真诚、实在、说真话,在微博上都不能删帖的。如果两个相似的人在同一事实上描述相左,很可能有一个说了假话,那就不“真诚”了,这对人设损伤会很大。网红如果人设崩塌,那随之崩塌的就是商业价值,在直播间怎么吆喝都卖不出东西,或者外卖订单减少一半……那简直太可怕了。所以有时候你知道那是钢板也得踢——从这想,这帮人也挺不容易的。

相信在这场现象级互怼中,大多数人是站罗永浩的。而我作为一个投资者或者说企业观察者,角度或许不同。

这事其实挺简单,大概就是,罗大哥在贾老板的西贝吃了顿饭,不满意,说,西贝的餐,难吃还都是预制菜,“恶心”。然后,西贝的贾老板就上心了,当即反击,说自己餐厅根本没预制菜,而且还通过媒体网络直播进行辩白。

不得不说,贾老板一出招,就现出几个问题,以至于在后续立即处于下风。实际上,无论罗大哥还是贾老板,他们最初表达的内容都有很多漏洞。

怎么说呢?

首先,贾老板自己把自己引入了自证陷阱。所谓自证陷阱指的是,别人说你有问题,你要证明自己没问题,这样的证明成本非常高难度也极大。

还记得电影《让子弹飞》里,那个六子需要证明自己没有给一碗钱吃别人两碗粉的故事吗?最后这个家伙被迫用刀切开自己的肚子给别人看,仍然难以充分证白自己说服在场的人。

所以,在法律上采取的是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贾老板如果有意踢罗永浩这个钢板,就应该开始就抓住,你说我的菜都是预制菜,那你拿出证据来,而不是自己跳出来自证“清白”。

作为一个也是戎马倥偬、身经百战的网红老战士,贾老板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我猜贾很可能误把这当做了又一次打响品牌的机会。

但面对当下如此波诡云谲的舆情,在没有概率优势的前提下,拿消费品牌的声誉度下注是危险的。贾老板之前大概是没有关注过量化交易者爱德华·索普写的《击败庄家》,要不他就会知道,根据“凯利公式”,对于类似情况的最佳下注方式就是拒绝下注。

另外,很可能在事件开始想搏一把的贾老板还有个问题没有考虑到,那就是预制菜的边界其实相当模糊。特别是作为普通消费者,他们只是觉得从风序良俗上讲,餐厅的菜品不应该是从塑料袋里倒出来,然后再简单加热就能上桌的。但更细节的,比如烹调前的鱼被预处理过,并装在塑料袋里,算预制菜吗?一包采购于上游公司的事先调好的汤料算预制菜吗?

严格来说,它们都算。严格来说,方便面和老干妈也都算预制菜大类,那这么说是不是凡使用了各种酱料的餐厅就都要标记使用了预制菜呢?

更关键的问题是,贾老板一开始就以罗的认知逻辑为标准,而在这个标准上和罗的争论就总会被牵着鼻子走。

罗永浩最开始的认知逻辑其实也有明显的问题,预制菜就代表糟糕的味道和让人恶心吗?实际上正好相反,餐饮品类的可预制性和餐饮公司投入资本收益率是基本成正比的。也可以这么说,给投资者带来最好回报的餐饮公司,他的产品都是在其所在市场可预制性比较强的。

根据2024年全球餐饮公司的销售数据,排前几位的是西斯科公司、星巴克(全球)、美国食品、麦当劳(全球)以及百盛中国——就是你最熟悉的肯德基和必胜客。

麦当劳肯德基出售的餐食预制率还用说吗,其中的麦当劳就有专为其进行上游食材系统结合的夏辉公司。全球最大的餐饮公司西斯科呢?很不幸,他本身就是做预制菜的。一个很明显的必然就是,人类,包括中国人的餐饮必然被预制菜所统治——这就像死亡和被收税一样不可避免。随着科技的发展,预制菜对中餐的渗入程度也将越高。

餐饮产品的预制可以极大降低成本,使供应链整合效率得到提高——这和运动鞋服类的耐克把面料加工生产业务外包给申洲国际等工厂,而自己的利润变得更高的逻辑类似——而且这种提高通常和菜品的健康程度没有关系。饭馆的菜好不好吃,其中的科技狠活率有多高,只和这家餐饮公司的品控流程合理程度和执行效率水平有关,和是否使用预制菜没关。

我们会认为非预制菜在口感和健康水准上好于预制菜,这类偏见并不稀罕。比如,我们还认为手工打造的就比机器制造的好,野生食材质量肯定优于养殖食材。这都是源于人们对科技对生活的不信任,就像照相发明刚进入中国时,即使开明人士也认为它对人灵魂的完整性多少会有点影响。

而对于罗永浩如此明显的认知和逻辑漏洞,贾老板视而不见,反而对于餐饮中的预制环节,像一名新手一样慌乱地进行掩盖,这完全是走错了路。

对于这个问题,罗永浩或者是他的团队大概自己也意识到了,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的直播中,罗对西贝的批评重点明显转向,说自己并不反对预制,主攻方向转向西贝餐品的低性价比。

罗贾之争定将成为一个经典案例。那么,像贾老板的西贝这种网红消费品牌应该怎么防备网络舆情的突袭?尤其是当社会情绪越来越容易汹涌地被点燃的时候。

感觉更应该这样:

1、把舆情逻辑引向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避免陷入自证陷阱。

2、要把事态限制在有限产品范围内,不要拿整个品牌的美誉度进行冒险——这属于和上帝比赛掷骰子的行为,十赌九输。

3、在自己享有信息优势的领域与舆论制造者决战。比如这次,贾老板应该在开战之初就利用自己在餐饮公司运营领域的信息掌握和罗永浩直接决战,这个案例就类似于当年罗永浩应对王自如的批评一样,在直播中打垮对方——因为对方根本就不了解一家连锁餐饮公司是怎么做的。

4、要建设队伍,既然舆情对公司品牌如此重要,就不能只是老板凭直觉进行指挥,更应该有一支有侵略性思维的常备应激团队,不能意气用事。

当然啦,这件事虽然双方主角都有叫停之势,但一旦战火点燃只会继续发酵,最新看到西贝上万名员工誓言捍卫公司的新闻。对西贝来说,也许可以坏事变好事,因为没有什么比一场“战斗”更能把人们团结在一起。(2025年9月14日)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