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建立词汇三层次概念,才能够理顺汉语构词机理,谈谈流传甚广的汉语语素

 

谈谈流传甚广的汉语语素

——拼义语言(第6篇)

      夏国民

《通用规范汉字字典》的凡例中有这样一句话,“本字典释义的单位为单字,所释为单音词或单音语素的意义。”这里的单字与单音词和单音语素是对应的,后两者的区别似乎不大。

文字的三个要素是形、音、义,语言的两个要素是音、义。需要先说明的是,上述的语素不是指语言中音和义两个要素的简称。

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对语素的释义是:

【语素】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单位。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也有一些是多音节的,如“人、手、究、吗、疙瘩、逍遥、巧克力、奥林匹克”。有的语素能够单用,是成词语素,如“我、跑、高、琵琶”,有的语素不能单用,是不成词语素,如“翔、历、们、履”。在分析词的内部结构时,有的语法书把语素叫作词素。

不难看出,定义很简单,但是后续的释义却很模糊,需要进一步解读。

从最后的句子看,有必要先搞清楚什么叫词素。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对词素的释义是:

【词素】词的构成成分,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词根、前缀、后缀都是词素。有的词只有一个词素,如“人、蜈蚣”等。有的词包含两个或更多的词素,如“老虎”包含“老”和“虎”两个词素,“蜈蚣草”包含“蜈蚣”和“草”两个词素,“图书馆”包含“图”、“书”和“馆”三个词素。参看1601页〖语素〗。

总体来说,上述语素和词素的释义概念相近,都是指词语中“最小的”那部分,说法不同而已。除了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的是成词与不成词,后者强调的是词的细分。但二者释义的最后似乎都在兜圈子。语素,好像是个为诠释词而建立的概念。

追溯过往,近代以前汉语里并没有词素和语素这两个概念。词素是二十世纪初才从西文引进来的。英文里的词素是morpheme,它的本意是单词里有意义的最小符号。Morpheme本身有意义的最小符号是mor和pheme两个。

如果将汉语里单独有意义的字或单音节词简称为单词的话,汉语单词里有意义的最小符号只有偏旁中的义旁勉强靠得上“西式词素”,因为义旁在字中一般都没有参与读音。况且,一方面,汉语绝大多数单词中的其它部分不能按“有意义的最小符号”划分;另一方面,很多汉语单词中本来就没有义旁。

因此应该说,汉语单字词里根本就没有整体概念上的morpheme。

由于英文里的morpheme在汉语中没有根基,“水土不服”,生搬硬套翻译过来的“词素说”自然很难站得住脚。

回过头来再仔细说说现代汉语“词素”释义中的重点,“词的构成成分,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词根、前缀、后缀都是词素。”

依据原意,可以这样理解,词素的第一层意思是词的构成成分(音和义),第二层意思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直接了当地说就是,词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例如,“可、以、这、样、理、解”这6个词都是词素。这与笔者的观点“单独有意义的字或单音节词”即底层词概念相同。而且在举例中,前缀,如“阿”;后缀,如“们”,这后两者也都相同。但是,上述居前的词根却完全不同。

什么是词根呢?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对词根的释义是:

【词根】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词义的基础。如“老虎”里的“虎”,“桌子”里的“桌”,“工业化”的“工业”,“观察”里的“观”和“察”。

词根也是一个外来词,表面上看,汉语的词根释义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与前述词素的释义一对照,麻烦就出来了。

按词根释义的举例,“工业”是词根。按词素的释义“词根、前缀、后缀都是词素”。但是,“工业”却不是词素释义里“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工业”中的“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应该是“工”和“业”。这说明,前面所说的词根与词素存在悖论。

由于现代汉语“词”的概念已经非常宽泛,客观上存在着三个层次,把词根视为“词的主要组成部分”,解释不了众多的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组,加上笼统的“词义的基础”,难以自圆其说。在汉语中词根一词不分层次说明,必然导致形不成大众共识,这是后话。

词素释义中,除了“词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存在疑问外,象“蜈蚣”这样的双音节词也很难说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义没有大小之分,而音节数却有多与少之别,把双音节词视为最小,实在是说不过去。因而这也能说明,“词素说”根基不稳。

词素以及词根的引进由于长期在汉文中“消化不良”,上世纪六十年代“语素说”因而“应运而生”。六十年代初,学术界有名望的学者们建议将词素改为语素,然后对语素进行了系统分类。实际上是在语素前面冠了很多名词,以此为成果进行推广。词素与语素之争,后者似乎在学术上占了上风。

流传甚广的有实语素、虚语素,单义语素、多义语素,单音节语素、复音节语素、多音节语素,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等等。

将词素改为语素,主要目的是想确立两个核心属性,即最小音义结合体和构词功能。

如此确立两个核心属性,实际上是多此一举。上列众多的“语素”大多数本来都应该用“词”来称谓,例如,实词、虚词,单义词、多义词,单音节词、复音节词、多音节词。对比一看,称之为词,反而简单明了,概念清晰。

至于绕着弯把语素又分为“成词”类和“不成词”类,则近乎是在语素与词之间兜圈子。况且语素释义中,明显存在着举例错误,难道历(经过)、履(碾过)不是词?一句“历三朝的元老”中的历,不就单独使用了。

语素也好,词素也罢,其本义都是语言中音和义两个要素的总称,言语中最小的“有意义单位”与“音义结合体”实质上是一回事,如果按“意内而言外”再创造另一种含义也未尝不可,关键是“最小的”词语应该如何界定,但目前流传甚广的语素和词素说,都没有解决好这个关键问题。以至于用现行语素概念去分析词语,往往把人推入云山雾罩之境,应用上不接地气。

下图是网上有关语素课的练习题及部分答案。

500

上图中,例1是将“奥林匹克”视为一个语素而将“运动会”视为多个语素。将三四个音节乃至更多音节的外来音译词都归入一个语素之中,淡化了音节,貌似强调整体概念,但明显忽视了汉语多音节词的整体概念,其实与汉语格格不入,尤其别扭。

汉文中最小的词是单音词,即单独有意义的单字。重要的是,很多单字里含有多层意思,笔者将其称为因子,都是构词的深层内容。而“语素说”只是浮于表面,涉及不了众多因子,应用时只能止步于单因子词,缺乏解释大量词语多种含义的深刻内涵。因此才会出现如此窘境:“在分析词的内部结构时,有的语法书把语素叫作词素。”

可叹的是,在分析词的内部结构时,词素说也往往“捉襟见肘”。一个总概念词怎么解释得了细分因子参与构成的词呢?

单字多因子是汉文千百年来长期积累和沉淀下来的含义,拼音文字基本上不具有汉字这种独特的构词功能。例如,翻开字典,基本音节AI中,哀有三层含义,挨有五层含义,艾有四层含义,隘有两层含义。这里的多层含义就是底层词的不同含义。

汉语中的单音节词就是底层词。汉语意蕴万千,只有底层词才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

双音节词则是建立在单音节词或单独无意义字的基础之上,又称基层词,例如干净、腌臜,当今常用的有23000多个。这个数字还不包括“猪肉、牛肉”之类过于显性、上不了词典台面的词。

三音节以上的多音节词一般称为词组,其基本标准是总体概念清晰,包括成语和短语。

以上是汉语词汇三层次的简单介绍(第2篇中有详细论述)。

综上所述,只有建立词汇三层次概念,才能够理顺汉语构词的机理,避免过去用“语素、词素”解释构词功能的局限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