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之名是五人集团营销结果,王宗岳《太极拳论》系武澄清托名而造

编者按:本文为邯郸学院太极学院及河北省太极拳协会举办的“首届中华文明与太极文化”研讨会参会论文(2025年9月13日),原题《太极拳的文化发端和营销上市:从周敦颐到武禹襄兄弟》系统阐释了太极拳的演变历程:即明朝军旅武术、山西民间通背拳为源,在康熙乾隆年间逐步形成温县绵拳,初流传于赵堡与陈家沟一带(两者相距仅数里),又经怀庆府药材流通到直隶广府的契机,两地交流而有习练洪拳的永年药材从业青年——杨露禅至陈家沟护镖拳师——陈长兴处学艺,后又在赵堡太学生陈清平处交流深造。1850年代,为打开北京文体市场,后又经直隶广府武氏三兄弟(武澄清、武汝清、武河清)的谋划,从而完成绵拳到太极拳的品牌升级。从此,以太极拳的名义,一炮打响,独领风骚170余年!

该文最大亮点是,认为太极拳之名是“五人集团”营销北京市场的结果,并认为王宗岳《太极拳论》系武澄清托名而造!

(因原文约万字,篇幅太长,而加以大幅删节至5000余字)

500

关键词:太极   太极拳  太极图

现在,在公众场合,一谈到太极,一谈到太极文化,大家第一时间反映在脑海里的,就是太极拳,及与之相关的故事、新闻、人物、事件等等。

而对于太极的理论发端、演变历程,关注者则很少很少,既很难从理论上钻得进去,又即便谈及也实际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于是,我们从太极拳名而设问:

一、太极拳名,为何产生于1840年后的近代史——热兵器时代?

清末至民国,自诩为内家拳的三大名拳是: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

可以说,都成名于1840年以后的近代史——热兵器时代,也即在真实战斗检验中,拳脚冷兵器之实际作用,已经严重下降,大刀长矛受到鄙视的年代。

在北京推广传艺的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广府南关人),与肃王府当差的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文安人)偶然会面和较艺,当在1860年前后,号称“同光中兴”时代的初期。

而事实上,四大徽班进京,其在首都北京的舞台融合而诞生国粹——京剧,程长庚等“同光十三绝”名角,也是在这个 “同光中兴”时代而爆红,大受市场欢迎。

因此,我们应从晚清“同光中兴”时代的“文化+体育”市场需求的角度,分析一下怀庆府温县绵拳——后来的太极拳,为适应强大市场属性所爆发出的自我改变。

这种“同光中兴”时代的“文化+体育”市场需求热度,反映并引领了当时人们的深层次心理需求,即崇拜基础武力,希望国家和人民强大起来,创造帝王将相般的辉煌功业!

杨露禅所去肃王府的肃王,经查证,应为第八任肃亲王-华丰,1852-1869在位,是世袭铁帽子王之一,为皇太极长子——豪格一脉的传人。

按,当时清朝的亲王府也是允许使用太监(阉人)的,王府内设首领太监1名(七品或八品顶戴),回事太监2-3名,小太监6-7名,地位最低的是——“散差太监”(洒扫、挑饭、烧炉子等杂工)10余名。董海川,当时就是肃王府的一名地位最低的“散差太监”。

八卦掌弟子,承认创拳始祖——董海川,是一名阉人,至于是何原因而受阉为太监,讳莫如深,或曰与南方太平军有关,或曰牵涉到其他犯罪事。而肃王府对于奴才,敢于收留,不打不骂,也许有多种因素在内。

杨露禅,当时从家乡永年县到北京教拳创业,应在1840年以后,其已经40余岁。一开始,还搭不上肃王这种现代人常说的VIP重要客户,需要一个逐渐闯荡名声,扩大品牌影响力的过程。

相传,杨露禅闯荡北京,曾多次与人比武,下场较技,逐渐成就了“杨无敌”的品牌,也为后来太极拳品牌的脱颖而出奠定了硬质基础。此时,对原温县绵拳的文化包装,就提升到了宣传推广变革的关键时刻。

第八任肃亲王——爱新觉罗·华丰(1804-1869),在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时年61岁,因强烈反对清廷将火器营火药作坊设置于自家院内,被朝廷(当时慈安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鬼子六恭亲王奕辅政)斥为“不知大体”,用今天话说就是“太自私,没有集体主义的牺牲奉献精神”,被革去(皇家亲信)领侍卫内大臣职务,而转为正黄旗满洲都统等传统武职,薄为小惩。其实,按现代安全应急管理来说,华丰属于安全管理思想意识比较浓厚,唯恐发生恶性特大爆炸事件,这种思想没什么大错。

从此事件可见,肃亲王——华丰与武人圈接触甚多,工作注重细节,为了安全管理敢于坚持己见。其从领导宫廷侍卫工作,到满洲部队核心军职,清廷始终还是非常看重,将其视作血脉嫡系的依靠对象。

杨露禅,为谋生起见,初期在北京“天义顺酱菜园”老板——张四胖家(今北京海淀区)教拳,后来至京师旗营担任武术教师,教一些下层旗人,如火器营的万春、凌山、全佑(1834-1902,吴氏太极拳奠基人,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吴鉴泉之父)这些满族青年人习拳。至晚年,杨露禅才和肃王府搭上关系,至王府授拳,吸引一大堆贝勒、贝子正式拜师,从而达到传习太极拳武艺的声誉顶点。

杨露禅的两个儿子,杨班侯(1837-1892)、杨健侯(1839-1917)是父亲的得力助手和拳技传承人,对光绪年间(1875-1908)杨氏太极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三代——杨兆熊(少侯)(1862-1930)也很快成名,但第三代杨澄甫(1883-1936)练拳,就非是出自本人的热爱,而是有点家庭声名所累的隐形强迫,本人练拳并不快乐,有类与今天父母强迫练琴的小孩们般痛苦,故而比较曲折。当然杨澄甫在父亲杨健侯死后发愤图强,也是练出来了,也是一代太极拳名师,不过这已经是民国年间的事了。

杨露禅父子,搭上的另一个王爷,可能是瑞亲王(嘉庆帝第四子绵忻)名义后裔的——贝勒载漪(1856-1923)。载漪(yī),在同治十年(1871年)15岁袭贝勒爵位。载漪好武,也因此受到慈禧太后的注意,光绪十五年(1889年)33岁贝勒加郡王衔(仍拿贝勒俸禄),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正式晋封为郡王,因圣旨“瑞”误写成了“端”,故名“端郡王”,民间简称端王。1898年戊戌变法冲突中,载漪坚定站在慈禧太后一边,主张镇压维新派。1900年,慈禧太后将载漪次子——时年15岁的溥儁(jùn)过继为同治帝嗣子,一度欲逼光绪皇帝载湉提前退位。此年,载漪支持义和团运动,攻打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后为躲避八国联军追击而与慈禧、光绪帝等流亡山西、陕西等地。年末,被顶缸而削去爵位,后发配新疆,寓居内蒙古阿拉善罗王处。

杨氏太极拳,走上层VIP路线,有利于打开北京拳艺传播市场,但也有端郡王——载漪这样的强烈政治风险存在,所以须同时兼顾普通大众武人和文化人康体路线,从而能稳定地持续性名爆京师。

二、“绵拳”改名“太极拳”的核心推动人物——武河清(禹襄)

太极拳,在1850年代之前,曾长期被叫做“绵绵拳”,倒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习练特点。然而,在1850年代之后,无论何人所传的何派“绵绵拳”,均统一改称“太极拳”,步调相当之一致。其核心推动人物,当为小杨露禅10余岁的同乡——广府人武禹襄,其被誉为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

武禹襄(1812-1880),实名武河清,禹襄是字,其家族殷实程度,及与达官显贵的社会关系程度,初期是远强于杨露禅的,同时其文化程度,也高于杨露禅。

武禹襄的大哥——武澄清,进士身份,官至河南舞阳县知县;二哥——武汝清,也是进士身份,官至刑部员外郎,在北京任职。

武禹襄,虽然科举不佳,但是深厚的文化素养还是有的,这是他能在太极拳理论上,做出许多作品传世的文化基础:如《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身法八要》、《十三势说略》等等。

杨露禅比武禹襄的年龄要大上10余岁,虽为同乡,但早年是不会有多大交往的。与武澄清、武汝清等虽年龄更接近,但更多的可能也是在杨露禅去温县陈家沟向陈长兴(1771-1853)学拳,中年艺成,令人刮目相看以后,才有彼此看重的社会属性交往。

 至于,把杨露禅与温县陈家沟联系起来的中间人,是温县陈家沟籍的药商——陈德瑚,其当时在广府城中开有药铺“太和堂”,主要以怀庆府的道地药材为经营品种,杨露禅初为陈德瑚药店伙计。广府城的巨大市场,又是吸引陈家沟人—陈德瑚前往经商的目标。

相传,初期武禹襄找已经学成归乡的杨露禅学艺,因杨露禅不肯轻易透露诀窍,而不得入门。也就是只得其形,而未得其用。为此,武禹襄本人是苦恼不已,最后亲赴河南怀庆府温县游学,恰遇另一名师——赵堡镇陈清平指点,而豁然开悟。

至于,大哥——武澄清(舞阳县知县),在盐店中,偶然得到山右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并交给弟弟武河清(禹襄)的故事,则颇为令人可疑!

因此,我们可以高度怀疑,其是武澄清(1800-1884)、武汝清(1803-1887)、武河清(禹襄)(1812-1880)三兄弟,与杨露禅(1796-1872)父子,甚至温县赵堡镇的陈清平(1795-1868)师徒等,共同密谋的一次品牌提升营销事件,这些人除武河清(禹襄)年龄稍小些外,其他几人年龄都差不多,都在1800年前后生人。

武澄清(1800-1884),武氏三兄弟中的大哥,具有足够的领导力。

武汝清(1803-1887),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刑部四川清吏司员外郎(从五品,相当于今天的副局级),常住北京,也著有《太极拳结论》,也是懂拳的。

首先,当时怀庆府——温县赵堡镇和陈家沟传承绵拳,而实际早已经有另外的“绵张拳”传世,绵张拳没有套路,注重技击,并且载入明代名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文字记录为“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也就是说,温县绵拳,当走出温县,走出怀庆府,若还以绵拳为品牌,先天不足,品牌近似风险很大。

其次,温县赵堡镇和陈家沟传承绵拳,名称有点土得掉渣,不能让大都会市场目标群体,即买单受众产生高大上联想,从而产生买单欲望,这样传播推广难度就会很大,也直接影响传承传播者的营业收入。经济的困窘,也容易让传承传播者,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磨炼自己的技艺。

如何超越现状,必须要有所突破!比较响亮和玄虚的“太极”之名,拳术的新的品牌名称,正能适应绵绵拳传播的品牌推广要求,有助于品牌的推进。

如果仅仅是广平府杨氏(在北京居前台)和武氏(在广府居后台)使劲,而无怀庆府温县赵堡镇陈清平及其徒弟和兆元、李作智、李景炎等同门的支持,这事也是不会很顺利的!但是,事实是这种同一行动出奇地顺利和一致,直至今天,未闻几大流派在此问题上有过什么龃龉和不快。

温县绵绵拳,一时间,换了新招牌,今天叫品牌标识升级,改名为“太极拳”!

三、王宗岳《太极拳论》,应系武禹襄大哥——武澄清托名而造

大哥武澄清(1800-1884),详细资料为:

道光十四年(1834年)乡试甲午科举人,咸丰二年(1852)会试壬子科进士,随即授实职——河南舞阳县知县(正七品)。在河南舞阳县任职3年,咸丰二年至四年(1852-1854)。任职之年,武澄清已经52岁,至55岁结束任期。

武澄清本人,虽说是个文官,但也是武术爱好者,从小根底很好,今天流传下来的著作有《打手论》、《八法打手歌》等,说明其实际也是武氏太极拳的参与创作人之一。但三弟武河清(禹襄)显然岁数更年轻,1852年三弟武河清(禹襄)才40岁整,也适合于获得一项属于他的成就感。

尽管实践见长,但论到文笔,科举无功名的三弟武河清(禹襄)就不敢托大了,而50来岁进士水平的大哥武澄清显然更合适。而且武澄清本人,也比较热心公益,是个好事者,这在今天能看到的光绪版《永年县志》部分纪录中,能看到一些端倪。

直到参与编造《太极拳论》,因为在这次太极拳术品牌营销中占据核心重要地位,故而由咸丰二年榜进士武澄清来编写。

武澄清县令到本县盐店视察,偶然而得《太极拳论》,其神奇性,更不如解释为武澄清在盐店突发灵感,而短时间内挥毫写就。

至于托名的作者——山右武术家王宗岳,更可能是当时人喜欢的托名热点人物——宋将岳飞(岳武穆)。比如,形意拳尊为鼻祖的姬际可(隆丰),就直接又把鼻祖之名给了18杆子都打不着的宋将——岳飞(岳武穆)。

而山右王宗岳,可能字要颠倒过来,才能真正理解,就是宗“岳王”。

自1850年代这次,品牌升级为“太极拳”的营销事件以后,托名山右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被各派太极拳奉为理论圭臬!但武氏兄弟的其他体会和理论总结,就不受其他各派待见了,还是有了系统内的门户之见,不同的拳法认识。

武禹襄(1812-1880)一生,不像两哥哥有功名所累,心念纯一,成为武痴,据说晚年重病卧床期间,犹然与人讨论拳法不已,终享年68岁。

其后其第二代传人,主要是亲外甥李亦畲(1833-1892,实名李经纶,以字行世)所继承,亦畲行医为业。第三代传人为郝和,字为真(1849-1920)。

民国初年,形意拳名家孙禄堂(1860-1933),时已精通形意拳和八卦掌,为完整构建内家拳体系,补上不懂太极拳的缺憾,初欲与杨澄甫换拳,却被婉拒。于是,转而向偶然认识的武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郝为真学习了武氏太极拳,最后三种内家拳融会贯通后,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太极拳流派——孙氏太极拳。

孙禄堂,文化程度实际不高,但是勇于实践,在当时形意拳界,属于皎皎者,再加其努力用文字+照片写书,从而阐释形意拳,所以当时声望甚高。

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几种拳术,彼此暗中竞争和相互依存的市场格局所在。

<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