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冷板凳”,能不能获得诺贝尔奖?
北京时间2025年10月6日,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来自美国的玛丽·E·布伦科(Mary E. Brunkow)与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以及来自日本的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领域的发现”。
对于获得诺奖者,大多人认为是权威大咖,风靡世界,无人不晓。殊不知,这三位获奖的科学家在获得诺奖前都不为所知,默默无闻、辛勤耕作:玛丽·E·布伦科在作出重要发现时还只是一位“普通的研究员”;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开放、热情,哪怕只是得到一个好的数据也会跑去庆祝;坂口志文当年的研究在最开始不被主流认可,甚至被认为是“伪科学”,一度找不到正式教职。
这就完全颠覆了世人对诺奖获得者及其人才的认识。究竟什么是人才,是靠帽子多、头衔多,学术会议穿来穿去,论文炒来炒去的网红流量学者,还是默默无闻,坐冷板凳,坚持长期主义、思想独到,与众不同的科研工作者?当然是后者。
显然,要发现真知灼见的人才,就要敢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摒弃传统的人才观。不被传统固化标准所束缚,不拘一格降人才。从科学史证实,不少科学发现往往在诞生之初会被视为异端或另类,甚至被认为是“伪科学”。研究者需要面对质疑、非议甚至是攻击,忍受长期的冷遇与否定。但“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这些“异端”的、颠覆性的科学发现与前瞻性的创新成果,最终被一些并无科研地位且默默无闻的韧性青年所发现。
事实上,诺贝尔奖是一种科学发现和研究成果的历史检验与总结。它具有明显的积累性、后发性特征。研究表明,诺奖从科研成果诞生到获奖平均需要22年。比如日本24个奖项多数基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突破。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是在1995年成功识别出调节性T细胞这一特殊的细胞亚群,而获得该奖项的。周期长达30年。而这些研究者、探索者大多数是中青年人。
对于青年人才的发现与支持,毛泽东主席始终给予热情支持与鼓励。1958年他曾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古今中外的各种少年英雄。他说“年轻人打倒老年人,学问少的人打倒学问多的人,这种例子多得很。战国的时候,秦国有个甘罗,甘罗12岁为丞相,他才是个红领巾。他的祖父甘茂没有主意,他却有主意,他到赵国解决了一个问题,汉朝有个贾谊,十几岁就被汉文帝找去了,一天升了三次官,后来调到长沙,写了两篇赋《吊屈原赋》和《鵩鸟赋》,后来又回到朝廷,写了一本书,叫《治安策》……”。
毛主席旨在通过若干事例证明:这个世界实际是由年轻人创造出来的,年轻人才是这个世界的真正主宰。
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新中国许多科学家都是从青年时期就脱颖而出,在各个领域,以坚韧不拔,无私奉献,为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今,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创新发展要“三结合”、“传帮带”,更要关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科研“青年团”,积极扶持默默无闻、非主流,敢于“坐冷板凳”的科研工作者,而不是那些云游江湖,胡言乱语的网红权威和蹭量大咖。
这意味着,培育青年创新队伍及相关政策应当纳入国家战略与未来计划,通过破除论资排辈,以良好的人才环境,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坐冷板凳”,静心聚力将自己的研究置于全球视野与国家战略,以学科交叉、行业跨界、个性混搭,系统创新,在新学科、新领域,敢为天下先。独辟蹊径,持之以恒,长期积累,勇于突破,为国家乃至世界科学发展做出新成果、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