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刃:别关心宏大叙事了,快看看自己的饭碗
宏大叙事,现在无处不在。
打开新闻,看到的都是国家战略、全球风云。
刷短视频,听到的是“某帝的阴谋”、“X国又针对咱们”。
饭桌上,朋友们也总是滔滔不绝讨论“世界格局”、“大国博弈”。
当然,咱也不能说宏大叙事毫无意义,毕竟我们就生活在这个环境中,大局势确实会影响到个人。所以,了解一下宏大叙事本身其实没什么错。
但问题在于,如果总是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这些方面,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就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更进一步,总是把精力放在宏大叙事上,还会严重扭曲人的思维方式,更是忽略了自己的个人核心利益究竟是什么。
对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其实不是遥远的世界,而是你的工资条、社保,是你身边的社区维护、小区业主权利,是你孩子吃的校园餐,是你的左邻右舍。
当然,一个民族、一片土地的走向,肯定会影响个体的命运。但问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是直接与这些口号和叙事对接的。
GDP增长了百分之几,真的和你今年的生活感受有关吗?
和某国的关系变好还是变坏,会直接影响你的工资条和福利水平吗?
一个人在宏大叙事里可以义愤填膺,但转过头,却还要为孩子的学费发愁,为房贷焦虑,为一份看似稳定却随时可能被裁掉的工作担心。
宏大叙事是一种集体性的幻觉,而饭碗,却是赤裸裸的现实。
这里就不得不说,某些自媒体博主,总是擅长将人们的现实焦虑用各种宏大叙事包裹起来,就好像李在明是自己的朋友,特朗普是隔壁大叔。
说到底,这就是一种麻醉剂,麻醉了以后,方便流量收割。当一个工作14小时之后终于歇息的打工人,躺在8人合租间嘲笑特朗普的时候,泼天的流量也就诞生了。
他会忘了,自己14个小时的工作是不合理的,工资和福利也太低。
可能会有人说,欧美人不也一样关注宏大叙事么?就我的经验而言,大部分欧美人关注宏大叙事,最终还是会回到自己的具体生活:贸易战有没有造成超市涨价?新总统上任有没有削减福利?今年的税收变化了几欧元?
是的,别看他们富裕,其实连几欧元的加税都会很敏感。
人类天性喜欢故事。尤其是那种带有史诗感的故事:民族的命运,文明的对抗,伟大复兴的远景。这些故事给我们带来一种安慰感,让个体的渺小不再那么令人焦虑。
哪怕你只是一个月薪三千的打工人,也会在这种叙事中找到尊严感:我是某个宏伟蓝图的一部分。
不过,这种爽感能让人暂时忘掉眼前的饥饿和焦虑,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宏大叙事,从来不会替你上涨的油价和房租买单。
当失业率上升时,舆论会悄然转移到“当下国际形势很复杂”;当教育、医疗、养老这些问题暴露时,“暂时的困难是为了更大的目标”。
于是,个体的困苦与无助,被轻飘飘地压缩进了宏大的口号。
哲学家汉娜·阿伦特说过,政治归根结底是人的生存问题。对普通人而言,最核心的政治不是外交谈判桌上的大国纵横,而是你有没有稳定的工作,你的孩子能不能吃上一顿健康营养餐,你的父母能不能在病痛时得到及时便宜的治疗。
饭碗,才是普通人政治的原点。
所以我们并不是提倡不关心宏大叙事、不关心政治,而是要搞清楚本末、先后次序。
先关心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再推广到宏大叙事;或者先关注宏大叙事的同时,要及时看到自己和身边人所受到的影响,而不是沉浸于狂热之中,迷失了自我。
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个体往往是最微不足道的。我们总是被告知要“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但从来没人告诉你,当你的饭碗碎掉时,你的生活该如何继续。
这时候没有人救你,除了你自己。
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社会转型与动荡,最先被碾压的往往不是上层,而是底层个体。宏大叙事写在漂亮的史书上,但饭碗的碎裂,只默默刻在家庭账本里。
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残酷现实: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并不对等。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首先,要从心理上“去宏大叙事化”。不要总是沉迷于那种虚幻的“参与感”,仿佛在讨论国家命运的时候,就能遮掩个人的焦虑。
宏大叙事值得了解,但它不是你生活的全部。
一个成年人更应该关心的是:你有没有提升自己的核心技能?你的收入是否能覆盖支出?你能不能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维持一份体面的生活?
其次,要从行动上“保饭碗优先”。无论你是打工人、自由职业者,还是创业者,都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你的饭碗才是最脆弱的,也是最需要保护的。
想办法提升你的能力,比关注国家能力有没有提升更现实。
最后,要理解“饭碗政治”大于“空洞政治”。政治与每个人有关,但它不是漂亮的宏大叙事,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化解在我们的生活细节中。
这不是狭隘的自私,而是清醒的责任感。
你需要关注政策如何影响教育、医疗、就业,而不是沉迷于抽象的口号。只有当个体在乎自己的实际利益,一个社会才可能真正进步。
归结到底,一个社会真正的健康,不是建立在空洞的宏大口号上,而是建立在千千万万个稳稳当当的饭碗之上。
关心自己、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围切身的利益,才真正等于关心国家和世界、关心宏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