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不可胡解
(朋友们请原谅,本来想把昨天的那位演讲者的视频放在前面的,但今天怎么也搜不到了)
最近看了两个相关视频,退休前也参加过几场相关的研讨。今天早晨又看了一个视频讲解者的讲解,实在无法忍住:“格物致知”故然可解、可研、可探,但决不可为了博取流量,为了哗众取宠而胡解。
网上搜一下,它的解释铺天盖地。
“格物致知”最早出现于《礼记·大学》,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韩愈、李翱等把《大学》、《中庸》看作与《孟子》、《易经》同等重要的"经书"。
宋代承继“格物致知”之说,演变出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长久争论。
“格物致知”中“格物”相当于现在的接触事物,也与现在的实践相似。宋明时期无论理学还是心学对“格物”并没有多大区别。但对“致知”的解释,理学与心学就分道扬镳了。
理学认为“致知”是致物之理,是获取关于对象的知识;但心学则认为“致知”是为了“明本心,致心之理”。心学认为人生的最高的学问在明本心,不必外求。人出生后由于“本心”被尘蔽,所以要借助“格物”而拂去蔽尘。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古代教育,历来重德行,轻知识,而且后来还发展到极点,把技术性知识斥之为“奇技淫巧”予以排斥。所以即使理学所说的“致物之理”也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技术有很大差异。因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古代教育认为最高知识是“德”,最高的学问是“明德”。
今天看到的这位演讲者也不知是什么来路,开始的第一句话就是“现在的教育改革就是胡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我们先辈早就知道,教育是一个极简单的事,发掘学生的内心,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接着就胡扯上“格物致知”,把心学和理学的“格物致知”胡乱扯到一起,哗众取宠地说着自己想说的胡话。
从他的演讲中可看出,他根本就不懂什么“格物致知”,更别说宋明时期理学和心学对“格物致知”理解的同异,但他却在那里理直气壮地胡说八道。不知道这位演讲者是否明白我们先辈思想的明本心是明心中已有的“至善”,如果明白,那是要学生追求外在的知识还是要学生求本心的修行呢?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更别在这里自以为是地胡扯,这是误人子弟!
这种对经典的轻率解读,既折损了经典本真,又扭曲了开启智慧之门的路径。当短视频时代的解经者把"格物致知"压缩成三分钟的心灵鸡汤时,我们更应警惕知识传播中的"格物致伪"现象。那些披着传统文化外衣的表演性阐释,本质上是对思想脉络的粗暴截肢。
明代王阳明格竹七日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启示。当青年王守仁执着于朱熹"即物穷理"之说,试图通过观察竹子获取天理时,最终病倒却未得真谛。这个著名公案恰恰揭示了"格物"的真义:不是简单的观察记录,而是主体与客体在认知层面的深度互动。当代教育若要传承"格物致知"精神,不妨借鉴钱穆先生提出的"温情与敬意"原则。在讲解"明本心"时,既要厘清陆王心学"心即理"的哲学基底,也要说明这种内向超越如何与现代社会形成创造性对话。
那些将"格物致知"简化为万能标签的表演,本质上是用知识消费主义消解了思想的纵深性。当我们在短视频里看到有人用"致良知"解读股票走势,用"知行合一"包装成功学时,或许该重温陈寅恪的警示——对古人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真正的文化传承,需要保持对复杂性深刻性的敬畏,让经典智慧自然生长出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