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于联合国秘书长选举的斗争
【本文由“怕水太冷”推荐,来自《俄罗斯任安理会主席,计划开启新联合国秘书长遴选进程》评论区,标题为怕水太冷添加】
1981 年联合国秘书长选举中,主要候选人是已经连任两届的奥地利人瓦尔德海姆和来自坦桑尼亚的萨利姆。
瓦尔德海姆在任期间有一定成绩,且与中国保持着良好关系。1971年以前瓦尔德海姆担任奥地利驻联合国代表时,就明确表示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还曾经连续两次访问中国,在周总理去世时他力排众议,在联合国为周总理降半旗。
萨利姆则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近 10 年的驻联合国工作中,始终致力于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促进中非合作。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任坦桑尼亚常驻联合国代表萨利姆,身着中山装当场情不自禁当场欢快起舞,就此定格了一张宝贵的历史画面。
1981 年 10 月 27 日上午,安理会开始对秘书长进行提名投票。第一轮投票瓦尔德海姆获得 10 票,萨利姆获得 11 票,双方都遭到一个常任理事国的一票否决,中方否决了瓦尔德海姆,美方否决了萨利姆。之后的三轮投票中,萨利姆的得票数逐渐下降,瓦尔德海姆保持在 10 票,但每次中国都对瓦尔德海姆行使一票否决权。第二天,安理会又进行了 2 轮投票,情况依旧。
11 月 4 日,安理会再次举行投票,二人得票数依旧在 9 票以上,但中国和美国再次各自投出反对票。当时国内有人建议中国可以适当妥协,但邓小平下达了 “一否到底” 的命令。
11 月 17 日,安理会一天内进行了 8 轮投票,瓦尔德海姆和萨利姆的票数在 10 票左右浮动,中国和美国又连续 8 轮投出否定票。21 天内,共计 16 轮投票,其他三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早已经弃权,投票成为中国与美国的交锋。
2 月初,瓦尔德海姆、萨利姆先后宣布退出竞选。9 名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新候选人登台亮相,12 月 11 日,来自秘鲁的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在第 17 轮投票中顺利当选新一任联合国秘书长,中美双方均未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