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比肩刘德华,雷军的个人魅力,小米的枷锁?
雷军个人魅力,可能是把双刃剑
雷军的演讲,小米的新产品,刘德华的演唱会,哪个热度更高?
这个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最近一度成为微博讨论的热点。
原因是近期,小米17系列发布会,雷军以《改变》为主题的年度演讲、刘德华抖音线上演唱会恰好在同一个时间段进行。
于是都想看的网友犯了难,鱼与熊掌,只能二择其一。有人选择看雷军,有人舍不得刘德华,还有的既要又要,手机看小米,电脑看刘德华。
最终结果是,刘德华演唱会在热度上略胜一筹,雷军的演讲也不遑多让,反而是小米17系列产品,发布当天在讨论热度上似乎被前两者压了一头。

其实雷军演讲原计划是今年6月,推迟到如今就是为了给小米17系列带热度,虽然有些喧宾夺主,毕竟还是让小米的品牌和产品都得到了更多讨论。
这并不是小米第一次用这样的宣传方式。
今年5月小米把玄戒O1和小米YU7放在一起官宣,一度引发了关于国产自研芯片的讨论热潮。
事后看来,玄戒O1在当时更多的作用是为了给小米YU7造势,后者才是主角。
这样的设计,或许是小米致力于高端化的一种表征。
一、高端是一种价值观
关于品牌高端化,其实可以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来探讨。
硬实力要求产品全方位无短板,功能与颜值一样都不能缺。
中低端手机可以为了性能不要散热,或者为了续航放弃性能,但高端产品就必须既要又要。
《汽车通讯社》曾有一段关于新能源汽车高端化的论述,大意是纯电产品更适配于追求性价比和个性化的年轻玩家,再往上走就会遇到困难。
原因是性价比群体愿意为了电动驾驶功能而接受续航短板,但高端市场目标用户需要的是稳定的,无妥协的用车体验。
硬实力是奠定高端化的前提,在此基础之上,软实力负责拔高价值上限。
上百万的保时捷在功能和舒适度上并不比市场上50万级别的汽车强多少,同样工艺和材质的背包印上Prada或Puma,价格就会天差地别。
软实力看似虚无缥缈,实际上积累起来并不容易。
一瓶飞天茅台直接生产成本只有85-105元,却能以上千元的价格卖出去。你可以说茅台卖得太贵,但为茅台这个商标赋予市场认可的附加值,并不比芯片研发简单。
软实力说白了就是情绪价值,消费者买的不只是产品,还是一种价值观。
这一点决定了高端品牌的营销需要有自己的格调,不能只是赤裸裸地沿街叫卖。
华为在5G和高端芯片被“卡脖子”时,没有过度强调自身产品,而是将品牌故事提升到更宏大的层面。
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关于“所有备胎芯片一夜转正”的公开信在社交媒体上刷屏。
展现华为研发团队在极限压力下工作的纪录片或宣传片(如《华为的100张面孔》等)也在互联网上传播。
一向低调的任正非彼时频繁接受采访,但不谈手机参数,只谈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全球合作的重要性。
这些动作,将华为品牌与“国家科技抗争史”牢牢绑定,讲成了一个充满悲壮感的英雄主义故事。
正是有了这些铺垫,才有了后来mate60未发先火,一机难求的盛况。
苹果作为高端品牌的翘楚,自然也深谙此道。
经典广告《1984》将苹果塑造成反抗乔治·奥威尔式极权统治的斗士,隐喻其当时对IBM在个人计算机市场垄断地位的挑战。
后来的《think different》更是通过致敬历史上的“疯狂者”,传递反叛、创新的价值观,让苹果公司在很多人心中成了与众不同的代名词。
华为讲“国家科技抗争史”,苹果讲“think different”,都是为了给品牌注入价值观,从而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共鸣越多,品牌溢价就越高。
雷军在演讲中大谈“个人奋斗史”和“成长史”很大程度上可能也是为了这个目标,小米要走高端化,除了堆参数,还得讲出一个属于自身的品牌故事。
不过,相比于华为和苹果,小米的历史包袱可能有点重。
首先,性价比的标签深入人心,很多米粉早年间习惯以“屌丝”自嘲,这是小米崛起的根基,也是其难以摆脱的枷锁。
按照CounterPoint Research等机构的标准,600美元(约4356元人民币)以上的手机属于高端产品。
华为和苹果在这个价位段以上的机型比比皆是,小米在17系列之前的产品却基本只有顶配旗舰能够探到这个上限。
在汽车领域,小米SU7和小米YU7主打的并不是性价比,但发布会上仍然免不了要通过和特斯拉对比来突出价格优势。
标签一旦贴上,想拿掉就很困难。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有一天小米没有性价比了会怎样,就像我们同样无法想象如果有一天拼多多不便宜了,电商格局会发生什么变化一样。
其次,雷军个人标签对小米影响太大可能也是其高端化的一个阻碍。
很多人关注小米不是为了产品,而是冲着雷军去的,这一点从其年度演讲的热度盖过了小米17系列产品就能窥见一斑。
问题是,个人再完美,也免不了会犯错。将企业品牌价值寄托在个人魅力之上,是极不稳定的。
小米SU7车祸事件后,公众首先期待的不是企业回应,而是雷军本人表态。
当小米公司通报因违规违纪开除王腾时,舆论没有把此举当作公司事务,而是首先联想到雷军和王腾的关系。
相比之下,苹果早已实现了从乔布斯个人魅力到产品魅力的过渡,华为更是从来只强化技术标签而不依赖个人。
所以,小米的高端化虽然初见成效,但前方可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分层传播
从长期来看,雷军的演讲是在为小米讲述“成长和奋斗”的品牌故事。从短期来看,则纯粹是为小米17的发布引流。
效果确实也不错,小米的品牌和产品都得到了大量曝光。微博上#雷军年度演讲#的阅读量超过130亿,B站、抖音上也随处可见发布会当晚的视频切片。

不过,这样不加区分地铺流量,给小米带来的价值未必都是正向。
比如在抖音和微信视频号的评论区就不乏“太啰嗦”“表演成分太重”等言论。虽然也不乏理性、正面的评论,但理性分析的影响力终究不及情绪化的宣泄。
发布会第二天,小米股价大跌8%,与前一天的热烈氛围形成反差。天眼查APP显示,截至2025年9月26日,小米市值为14223.16亿港元。

这或许就是“唯流量论”的弱点,不同平台有不同的氛围和风格,将一套营销话术一刀切地复制到全网,必然会在很多地方引发不适。
尤其是在社媒营销越来越发达的背景下,品牌传播似乎更应该考虑对营销策略进行分层。
比如小米发布会在B站科技分区评价就相对积极,而在以娱乐为主的抖音上就吐槽居多,在这两个平台上的宣传侧重点或许应当有所区别。
苹果在外网社交媒体上的官方账号,X上的粉丝数量已经超过900万,Facebook粉丝数量超过1300万,但发帖数量却都是零。
这并非是苹果高冷,而是其为了维护极简体验,将内容分散到不同功能的子账号中。
比如用户关心产品功能,可以关注Apple Support;想知道iTunes能不能听到亚当.兰伯特的新专辑,可以去艾特Apple Music。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个账号的消息不会打扰另一个账号的用户。
此外,在内容风格上,苹果也做到了精准分层。
比如同样的主题,推特上的内容就以短句为主,风格活泼且时常夹带表情包,而在偏严肃的Facebook上就以长文和官方内容为主。
简而言之,针对每个平台的规则和特征,苹果都有一套差异化的打法与之适配。
个性化营销虽然在国内也经常被强调,但落到实处却似有不足,许多品牌考虑的还是效用最大化,一套内容多平台分发。
小米虽然不缺流量,但整体似乎仍然是大水漫灌式地传播。
推荐算法或许可以筛选出关注小米发布会的群体,但哪个群体关心的是产品,哪个群体关心的是雷军的演讲,可能还需要人来判断。
普适的产品大概率是普通的,一个覆盖大多数人的品牌也大概率会沦为平庸。
山姆会员店不办会员不能购物,能接受的人注定不是大多数。
山姆在全中国只有56家门店,约为永辉超市门店数量的十分之一,但是2024年全年销售额却接近永辉的1.5倍。
高端化的故事,只需要讲给需要它的人。
而且即便讲好了这个故事,也不一定一劳永逸。
苹果为了保住价格下限大搞饥饿营销;华为IoT的布局需要手机销量做支撑,但却不敢轻易在中低端市场放开手脚。
茅台的高端形象深入人心,但在市场行情遇冷时也不得不控量保价。
塑造一个高端形象不容易,维护起来可能更难。
苹果新品迭代年年被吐槽挤牙膏,创新乏力已经逐步动摇了其高端市场的地位。
华为推出的鸿蒙5.0操作系统,因为应用数量太少,功能缺失等问题受到很多非议,一定程度上也动摇了其技术人设。
硬实力如果跟不上,故事讲得越好,被反噬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在全力冲击高端的同时,小米或许需要问一下自己:准备好了吗?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
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