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客doc:从行业视角,看美国广告市场的几个变化
文/刀客doc(头条精选作者)
今天,我们把视野重新拉回到美国广告市场。
这不仅是全球体量最大、生态最成熟的广告市场,也始终是判断产业节奏与媒介演进的一个风向标。无论是预算回暖还是平台博弈,美国市场的每一次调整,往往都会在某些层面,提前映射出全球广告行业的未来走向。
如果说过去五年,我们谈广告更习惯从技术平台、媒介趋势和消费者触点出发,那么如今,行业本身也成了一个决定广告结构的变量。
哪些行业在持续加码、谁在主动收缩,这些策略背后映射的,是这个行业所处的周期。
从金融到电信,从快消到汽车,在美国市场,每一行业的广告支出是增长模型、用户逻辑与媒介选择的再分配。
所以,与其说我们在看广告行业的趋势,不如说是在看各个行业如何重新定义“广告”在其增长路径中的位置。
而这,正是我想在这篇文章里讨论的:
在看似全面复苏的美国广告市场下,不同行业之间,究竟呈现出怎样的分化节奏?
在美国,电信行业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广告大金主。但我注意到,在2025年的美国广告市场,它却成了增长率最高的行业。
根据 eMarketer 数据,电信行业的数字广告支出同比增长了 16.3%,而在社交广告上的投入更是暴涨 20.5%。
更重要的是,这一年,电信行业的数字广告总支出首次超过了汽车行业——这是 eMarketer 自 2016 年开始追踪以来的第一次“超车”。我认为,这个节点的意义不止是预算位次的改变,而是 “谁还在增长”这个问题的答案,开始由非典型广告主来给出。
我们看到,汽车、快消、旅游这些过去的大金主,在2025年因为关税博弈、制造成本上升、供应链不确定性而普遍收缩预算,进入“谨慎模式”。而电信行业的不同,在于它是美国最典型的 “本土基础设施型消费”,它的广告支出不太受全球贸易因素影响,产品节奏也相对独立于全球市场波动。也正因为此,它成了今年最稳定、最“逆周期”的广告增长来源。
在我看来,2025 年的美国电信公司,已经不再把广告看作是“拉新”手段,而是当作一种战略性“唤醒动作”:一方面唤起用户对服务本身的持续认知;另一方面,为下一轮竞争提前埋下心智引力。
尤其是在 5G 网络和家庭 WiFi 服务高度同质的背景下,谁能成为用户心里的“默认选项”,谁就赢了一半。
广告对于电信行业来说,越来越像是一种延长客户生命周期的保险机制。运营商在争的,已经不只是那一次点击,而是每一个“我还在用你”的瞬间。
而这些“瞬间”,正在变得越来越分散。今天的电信服务已经不只是手机套餐,而是手表、耳机、汽车联网、智能电视、家庭网络、甚至 IoT 家电……每上线一个新设备、每激活一个新功能,都是用户重新思考“我还要不要用你”的节点。也就是说,广告要“抢的”,不再是一次点击,而是一个个 “重新做选择”的场景时刻。
而社交媒体,恰好是这些时刻的最佳承接平台。
2025 年大多数电信广告预算的增量,其实都投向了内容平台:TikTok、Instagram Reels、YouTube Shorts……它们天然具备“生活化场景 + 可互动内容”的能力,可以把复杂的服务打碎、预埋到用户熟悉的使用情境里,也就是所谓的心智种草。
这个趋势的背后,还有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变量:eSIM的普及。
过去换运营商,是一件很重的决策,用户得跑门店、等邮寄、换实体卡、听客服挽留。各种摩擦,构成了运营商最后的护城河。但eSIM把一切简化成了几个点击,几分钟内就能完成跳槽。
我认为,这是一个决定性的范式转变:从“拔卡”到“点击”——从运营商掌握物理入口,到用户完全掌控选择权。
因此,这个时候,广告的角色也变了:不再只是获取新客,而是维持老客关系。
我越来越确信,在eSIM时代,品牌的存在感、熟悉度、情感连接——这些过去难以量化的东西,将成为用户留存的真正护栏。
电信公司需要意识到,“沉默成本”已经变高了:当你不说话,别人就替你说;当你不在场,用户就容易遗忘你。
广告在这里,不是要“惊艳四座”,而是要**持续在场,持续被感知,持续成为用户的“选项集”一部分。
否则,下一次“点击切换”的那一刻,你可能已经不在那个列表里了。
二、金融服务:从投放慢热到精准爆发
2025年,金融服务行业的广告支出增长了11.9%,已经明显跑赢了大盘。
其中,保险和支付是两大增长亮点:一个增长了20%,一个增长了16.1%。
对一向谨慎的金融行业来说,这个速度已经不慢了。毕竟,它不像快消那样可以靠冲动转化,金融产品从认知到决策,天然就是一个慢路径。
我的判断是,金融广告的本质,其实是在做“解释工作”。
它不是在激发欲望,而是在降低顾虑。不是让人立刻行动,而是先让人搞明白。
你得把复杂的产品讲得通俗易懂,让用户看得懂、听得进、觉得靠谱,然后才有可能产生信任和选择。金融广告投放就是靠内容。
所以这两年,越来越多的金融品牌把预算从搜索、门户搬到了内容平台上。因为只有内容平台能承载得了这类“慢内容”——比如:
讲一个家庭怎么配置教育金;分析一个AI理财产品背后的逻辑;模拟一次跨境支付失败的真实场景。
这些内容不炸裂、不出圈,但对那些真正在考虑的人来说,它非常有用。
它不是“洗脑”,而是“解惑”。
这背后,其实也说明金融行业的一个大转变:从“说我是谁”,转向“说我能解决什么”。
而这样的表达,是需要专业内容力的。
内容要能解释清楚,广告才能发挥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金融品牌对广告的要求越来越细致——不仅要找到对的人群,还要设计出整条完整的信息路径:
从“我看到”到“我想了解”,再到“我理解”,最后才是“我选择”。
eMarketer 在今年5月的预测显示:到2026年,美国金融行业的媒体网络广告支出将从2025年的6.4亿美元跃升至12.2亿美元,几乎翻倍。
这说明了什么?不只是增速快,而是金融行业整体在重投广告这条路。
我个人认为,这一轮的金融广告回暖,其实是一种“理解型营销”的回归。不是一时冲动的投放爆发,而是行业自己摸清楚了:用户要的不是吆喝,而是说明书。
当广告开始承担起“讲清楚”的角色,那它自然就会重新变得重要。
三、零售与快消:主力军的“平稳期”
零售,依然是整个广告市场里的“巨无霸”。
2025年,它仍以超过1000亿美元的体量,占据美国广告市场26%以上的份额,是任何平台都无法忽视的第一大客户。但它的增长,开始慢了下来,花钱变得更有节制。
2025年,美国零售行业的广告支出增速已经落在全国平均线之后。
这当然是一个正常的周期调整。但如果你细看,就会发现这其实是多重压力叠加的结果——高库存、消费者信心疲软、电商平台的广告 ROI 不确定,再加上政策和关税的不确定性,让零售广告主的神经紧绷了不少。
广告预算还是很大,投放平台也还是老几样,但现在越来越讲究“怎么投得准”。
尤其是在社交广告上,零售和快消依然是绝对的第一梯队。根据eMarketer数据,零售+快消,这两个行业合起来贡献了48.4% 的社交广告预算,几乎撑起了整个社交广告市场的半边天。
这是广告业最重要的两座金山。
但也正因为量大,增长的压力反而更大。平台的广告产品再怎么升级,算法再怎么精细,ROI的边际提升已经变得非常吃力。你再投一块钱,未必能带来有效的新客,用国内的话术讲:割了一轮又一轮,已经割不动了。
于是,我们看到零售行业开始出现两种明显的投放策略分化:
一类是保守打法:只守住大促节点和核心渠道,用熟客投放维持盘面。
另一类则是主动出击:去找更细分的人群、更新的内容形式、更新的平台机会。
在快消行业,这种变化更明显。快消品牌本质上就是靠广告吃饭的,长期依赖“广覆盖+大曝光”的方式来拉新。但现在,几乎所有品牌都意识到,粗放撒钱已经不管用了。
平台广告价格上涨、用户注意力分散、内容流量不再确定,这些都倒逼品牌换打法。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越来越多品牌开始追求“可被转发的广告内容”。
不再追求那种大制作、高预算的TVC广告,而是倾向做“可共鸣”“可分享”“可沉淀”的内容片段。
联合利华今年的品牌战略调整,是整个快消行业在广告打法上转型的一个缩影。
这家拥有多元品牌矩阵的巨头,正式把“社交媒体 + 创作者营销”上升到了核心投放阵地——他们将这部分预算从原本的 30% 提升至 50%,相当于一半的钱开始用于与消费者“对话”,而不是“一锤子买卖”式的推送。
联合利华启动的品牌战略叫 “Desire at Scale”(规模化的渴望唤起)。
什么意思?
过去,快消品牌更多是满足现有需求——你洗头就用洗发水,你做饭就买调味料。但现在,他们不满足于“被选择”,而是要主动制造“我想要”。
从需求满足,转向欲望激发,且是大规模地创造新的心智场景和购买动机。
这是一个质变。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营销的前台,搬到社交媒体上来。
这其实很说明问题:不是只看眼前 ROI,而是追求在用户心里种下一颗“值得拥有”的种子。
也正因为如此,平台的商业产品逻辑也在变化。
以前是“投放-点击-转化”三部曲,现在变成“内容-认知-沉淀”的长期路线。很多品牌投钱,甚至不再强求立刻带货,而是更看重品牌被用户记住、愿意搜索、愿意转发的能力。
当然,我们也得承认——零售和快消依旧是整个广告市场最稳的压舱石。预算体量在那儿,组织架构成熟,节奏也相对稳定。
但问题也出现在这里。
这些品牌的增长空间其实已经很有限了,打法变化也没那么灵活。反而是那些体量小、动作快的新品牌,在社交和内容场景中,更容易找到新机会。
尤其是社区电商、达人带货、本地生活服务这些“内容即生意”的新领域,只要你能讲清楚一个产品故事,就能拉起一波稳定转化。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零售和快消如果只想着“守预算”,其实已经在错过很多增量市场了。
四、汽车行业:沉默的退场者
在国内,这个行业是曾经仅次于地产的最大金主,现在是仅次于地产的债主。
放在全球广告业来说,汽车也是一个衰退的行业。
eMarketer的数据显示,汽车企业的数字广告支出增速仅为2.2%,是所有行业中最低。没做,这个行业,正在经历一次深层的战略性收缩。
大制作、大预算、大场面,从超级碗到地标大屏,从4A大片到沉浸式体验,汽车品牌过去几十年就是这么做传播的。
但到了近些年,整个行业明显收了手。
过去两年,车企的投放节奏就已经在收缩。原因大家都能感知到:供应链不稳定,原材料涨价,利率走高,贷款收紧……几乎每一项都影响着销售预期,也自然影响着广告预算。
尤其是今年4月,美国对外国产汽车加征了25%的关税。尽管后来出台了一些政策避免重复征税,缓了一下压力,但对广告投放的信心打击已经造成了。
汽车,是今年受到打击最严重的广告行业之一。
于是,问题就来了:车企花出去的广告预算,真能带来转化吗?品牌片拍得再好,用户还会因为它买单吗?
一旦心里有了这个问号,投放就很难继续激进。
真正还在往前走的,是新势力和高端电动车品牌——它们有增长压力,也还愿意讲故事。但更多传统车企,已经进入了“防守阶段”:广告只投重要促销节点,主打熟客池精准触达,控制预算、不冒风险。
iSpot的数据:2025年7月,美国车企在全国电视广告的支出同比下降了 24.7%,广告印象数下滑 15.8%。
《广告时代》也注意到:今年超级碗,车企参与明显减少。福特、通用、现代、起亚都没有买时段,只剩Jeep坚持参战。
但除了投得少,还有一个变化更关键:广告内容正在变得无趣。
曾经的汽车广告,是关于“自由”“探索”“生活方式”的情绪片段;现在的车企广告,却越来越像产品说明书。讲配置、讲金融政策、讲保值率……这些当然重要,但对用户来说,看完没有感觉,也就记不住了。
而且用户的决策路径也变了。
现在的消费者,不是看一条广告就“种草”了一台车,而是从内容里一步步推演决策——刷视频看体验、看博主测评、查用户口碑、进群咨询、线下试驾。广告,不再是决策起点,而只是其中一环。
平台的作用也在变化。车企更关注的是:内容能不能带来线索,能不能引导到店,能不能持续影响用户的判断。
从这个角度看,汽车广告的角色其实在“降维”——它不再是品牌的主力表达,而是被放到了一个更大的运营框架里。广告投不投,怎么投,变成了一个全链路协同的问题:线索在哪里?路径多长?试驾安排合理吗?销售跟进到位吗?能不能打通数据?
所以说,车企不是不做广告了,而是要“算明白”这笔账。
总结下来就是四个字:慢、细、准、理性。
这个行业曾经用广告讲梦想,现在它更关心广告值不值。
五、结语
都说广告是晴雨表,它背后写的是一个行业的信心、压力、决策路径和应对方式。
每一个预算变化、媒介选择、表达风格的调整,指向的其实都是行业市场的真实切面。
有的行业,把广告当作一场长期关系的再确认(比如电信);
有的行业,用广告去讲清楚复杂价值主张(比如金融);
有的行业,还在纠结下一步是守成还是突破(比如零售和快消);
还有的行业,在怀疑广告是否还值得继续投入(比如汽车和旅游)。
每一个行业都不再把广告仅仅视作一种“投出去就能转化”的工具,而是开始重新思考它在品牌、用户和市场之间的位置。
广告要能承接金融行业的解释焦虑,也要能承接旅游行业的行动不确定;它要能服务老品牌的守成,也要能扶持新品牌的破局。
所以我才说,广告行业正在经历一次底层逻辑的重建。它不再只是媒介流转的技术问题,而是一种跨行业的经营能力。
平台和代理商真正需要构建的,是理解这些行业语言的能力:知道他们的焦虑点在哪、确定性从哪里来、故事讲给谁听、又用什么方式讲得动人。
而这,或许才是广告行业真正的下一站。(作者:刀客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