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颜家的崛起,台湾矿业风华时代的“炭王金霸”

500

今日的中国台湾,虽已不再开采煤矿与金矿,但在百余年前,这两大产业曾在北台湾盛极一时,更造就了基隆颜家的财富传奇。与其他以大地主身份崛起的四大家族不同,基隆颜家凭借矿业与多项实业发展,跻身台湾五大家族之列。

如今,颜家后人仍以学术研究与实业经营见长,低调融入现代台湾社会。让我们回溯这段历史,见证台湾矿业曾经的辉煌。

500

500

500

颜家祖籍中国福建清溪金田乡(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渡台历史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

当时颜浩安率家族至台中大肚溪垦荒,却因大饥荒被迫返闽。嘉庆年间,后代颜玉兰、颜玉赐再度来台,先居梧栖,后迁基隆暖暖,开启了基隆颜家的垦殖史。

颜玉兰第三子颜斗猛,是日后带领颜家投入矿业的颜云年、颜国年兄弟的祖父。早在清朝时期,颜斗猛便以“狸掘法”开采煤矿,即由工人背负竹笼,以短柄镐凿挖小型坑洞,其效率低下且危险。1876年,沈葆桢设立官营煤矿,引入西式机械,曾创年采4.6万吨的纪录,却因经营不善于1892年倒闭。

500

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日本,矿业一度中断。日据初期,日本限制矿区开采,1896年才重新开放,并规定金矿仅限日籍人士经营。1899年,九份矿区的藤田组因管理困难,需找台籍承包商,于是机会落在了通晓日语、具采矿经验的颜云年身上。

颜云年与地方人士合组“金裕丰号”,承包小粗坑矿权,后又设“金盈丰号”、“金盈利号”,扩大矿区经营与砂金收购,此为颜家矿业帝国的起点。

颜云年更预见煤矿需求将随海运与工业发展增长,1904年取得三瓜子煤矿权,并陆续获得猴硐、瑞芳、深澳等地60多处矿权。1918年,颜家与藤田组共组“台北炭矿株式会社”,开发基隆至平溪一带煤矿,同年买下藤田组手中的瑞芳金矿权。

500

颜家不仅经营矿业,还投资基础设施,如兴建平溪铁路(今平溪线),全长13公里,至今仍在运行。1919年,颜云年将云泉商号改为株式会社,次年与日本人合资成立“台阳矿业株式会社”,成为颜家核心企业。

然而,颜云年1923年因伤寒去世,享年49岁;其弟颜国年继任后亦于1937年早逝,年仅52岁。家业由颜云年长子颜钦贤接手。他重整组织,设立总管理机构与三大矿业所,使台阳产煤量达39万吨,占全台17.7%。40年代初,金矿开采达高峰,年产量曾达1.7万两。

战后,颜钦贤将台阳改为台阳矿业公司,但受当局政策限制,金矿萎缩,煤矿仍持续发展。1947–1948年,台阳产煤量达130万至160万吨,供应岛内及上海、广州。1961年,台阳产量仍居全台首位。

颜家因矿业致富,亦建立广泛政商关系。颜国年曾任台湾总督府评议员;颜钦贤光复后加入国民党,当选省参议员及制宪国大代表,1969年再任国大代表。家族与板桥林家、连家等亦有交往或姻亲关系。

500

70年代后,石油兴起,煤矿与金矿逐渐枯竭,颜家于1971年结束金矿开采,但转向多元经营,涉及造船、汽车、运输、机械等领域,至1978年台阳60周年时,关系企业达36家,资产超10亿元。

1983年颜钦贤去世,标志颜家矿业时代的结束。后代中颜世宗曾积极拓展房地产与旅游业,却因投资失利、经济低迷而财务崩溃,1995年台阳集团爆发危机,百年家业渐趋衰落。

颜家亦重视公益与教育,1903年颜云年捐建瑞芳公学校,1921年建成基隆公学校;1969年颜钦贤捐地兴建钦贤中学。家族后代多人投身学术与科技领域,延续颜家精神。

基隆颜家的兴衰,不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台湾矿业从辉煌到转型的缩影。其“炭王金霸”的传奇,至今仍在北台湾的山海之间,留下深刻的历史印记。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