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余额下滑、不良率攀升,中信信用卡阵痛,李志涛面临三年大考
2022年5月,李志涛从哈尔滨分行行长调任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党委书记,代为履行总裁职务。
上任前,李志涛在中信零售条线已工作十余年,由他掌舵预示着,中信银行全力推进零售转型。
“白金卡之王”中信银行信用卡进入新阶段。
然而三年间,李志涛没能带中信信用卡站上新台阶,反倒是随着消费承压而遭遇阵痛。
2025年上半年,中信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降至4584.55亿元,同比下滑9.05%,不良率攀升至2.73%,创近年新高。
三年大考,李志涛正在经历一段艰难的时刻。
加速下滑
去年,信用卡业务已经是中信银行较为低迷的业务板块,今年这种低迷不但在继续,还在加速。
2025年上半年,中信信用卡交易量为10854.12 亿元,同比下降12.54%;实现信用卡业务收入244.86 亿元,同比下降14.61%。
根据年报与半年报的粗略测算,这是最近几年最差的半年度业绩。
同步下滑的还有其他经营指标。
贷款余额萎缩至4584.55亿元,同比下滑9.05%。连续第6个季度下滑,这一规模已回退至2019年前后的水平 ,相当于六年间的扩张成果近乎“清零”。
中信信用卡的下滑并非孤例。行业整体正经历“缩表”和“不良攀升”的阵痛期。监管要求清理睡眠卡、共债风险持续释放等因素,整个行业都面临调整。
2025年上半年,6家国有大行和8家股份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合计7.52万亿元,相比年初减少1975.72亿元,整体下滑2.56%。
“零售之王”招商银行信用卡交易额2.02万亿元,同比也下降了8.54%。
与之相比,中信信用卡的不良率更值得关注。
截至2025年6月末,中信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125.1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79亿元;不良率攀升至2.73%,较上年末上升0.22个百分点。
对比来看,规模水平相当的兴业银行,不良率为3.28%,虽然高于中信,但同比压减了0.36个百分点。招商银行信用卡为1.75%,不良率持平。三大行只有中信信用卡利率出现攀升。
中信信用卡不但没能避免下滑,也没有对不良率形成有效控制。
信用卡业务的压力,为中信银行的零售转型带来了较大的阻力。
“新零售”转型遇困
2014年,素以对公业务见长的中信启动“零售转型”。
这一年,零售业务在税前利润的构成中仅占2.4%,远低于金融市场的57.9%与对公业务的46.3%。
零售业务对营收的贡献达到20%,高业务占比、低利润贡献,盈利效率的显著不足,成为中信决心推动“零售转型”的重要动因。
2015-2018年,中信银行战略路径逐渐清晰,业务结构从“一体两翼”走向“对公、零售、金融市场”三驾齐驱。
为此,中信银行开始双线发力,一方面优化网点布局,另一方面加速产品创新,不仅组建了规模近1500人的零售内训团队,还相继推出“薪金煲”、“房抵贷”、网络贷款及信用卡贷款等多款新产品。自此,中信银行的零售业务逐步建立起更为体系化、系统化的发展路径。2018年末,零售税前利润占比已提升至29%。
2021年,零售利润贡献度已达到34.7%。也是在这一年,中信发布新三年规划,意图实现零售业务的“撑杆跳”,立下“三年内零售业务占比超50%”的壮志。
在这个背景下,拥有十年零售银行历练的李志涛接过重任,正式执掌中信信用卡。
李志涛曾先后在中信银行总行零售银行部和分行任职。公开信息显示,2011年,李志涛担任中信银行青岛分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2016年,任中信银行总行零售银行部副总经理;2019年3月,出任中信银行哈尔滨分行行长。
这份履历显示了李志涛丰富的零售业务经验,但显然并没有展现出其力挽狂澜的一面。
上任不久,中信信用卡遭遇了巨大挑战。疫情反复、消费意愿走低和利率持续下行的多重压力之下,中信银行迈入向下的拐点。
2022-2024年,中信零售业务收入分别为846.64亿元、864亿元、818.21亿元,占总收入比重始终徘徊在40%上下,没能实现占比超50%的雄心壮志。
与此同时,盈利效率低的问题也显现出来。中信银行零售业务分部的税前利润持续下滑,从2021年的227.04亿元一路下滑至92.3亿元,占比从2021年的34.6%下降至11.4%。
2025年上半年,中信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实现营收404.85亿元,占比38.3%,回到了2022年的水准。
历时11年,“零售业务占比超50%”仍是一个尚难实现的目标。李志涛掌舵的中信信用卡也没能成为中信银行的倚仗。
存量市场
现阶段,李志涛所面临的是一个从增量转为存量的市场局面。
全国范围内,信用卡进入收缩期。
信用卡开卡量也在持续走低。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信用卡及借贷合一卡总量为7.27亿张,较上年同期下降5.14%,延续了近年来发卡量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的趋势。
媒体报道中指出,消费者对信用卡的认知和需求正经历深刻转变。许多持卡人主动注销多余卡片,并表示"手头有一两张够用就行"。
这种情况下,中信银行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
对于部分联名信用卡,中信银行进行了停发。去年9月,中信停发了13款信用卡。其中绝大部分是联名的信用卡。这些联名信用卡往往量大且同质化严重,大量拉新后,服务跟不上。
11月,中信信用卡将旗下多款信用卡的交易权益规则进行调整,比如2024年11月1日起,中信银联i白金信用卡“白金专属36+1新生活”获取交易权益点除要求满足每月交易金额外,还新增了其中银联渠道交易金额的限制。
今年1月开始,悦卡每月奖励积分的上限由“客户固定额度的8倍”调整为“客户固定额度的8倍,且最高不超过20万积分”。
压缩联名卡、改变权益转向的是场景。
今年上半年,中信信用卡推出“娱乐卡”“GOOD 卡”产品,适配文娱、美食需求。升级“GO 卡”“PASS 卡”“爱行卡”“万事达 i 白金信用卡”等产品权益,强化购物、出行、跨境等刚需场景覆盖。
场景,是中信信用卡现阶段的关键词。包括场景化获客、场景生态建设等。
这个变化的本质,就是从粗放发展阶段迈入专业精细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将不得不面临调整压力,客观上影响零售业务。发展多年,中信银行正处于阶段性的转型周期,零售第一的战略目标,战线可能要持续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