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这部外国“大片”,感动了很多中国人

来源:CCTV6电影频道

作者:Mango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可惜了,真是一座好桥啊!”

对于出生在上世纪50、60、70年代的人来说,这些台词可以说是非常熟悉了。

它们正是出自前南斯拉夫的战争电影。

500

上世纪70年代,部分南斯拉夫电影引入国内,《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都在列。

500

500

因为和中国一样,都有抗击过外来侵略者的经历,南斯拉夫的电影引进国内之后,引起热烈的反响。

引进的这类南斯拉夫电影还有一个别称,叫做“游击队电影”,它介于严肃向战争片和娱乐向动作片之间。

500

这类电影大多是讲述二战的故事,部分有历史原型,有着非常浓烈的反战思想,这也是电影引进国内的一个重要原因。

500

但南斯拉夫“游击队电影”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起到实际的政治宣传作用之外,它还具备一些惊险片、谍战片的元素,颇有传奇的意味。

500

剥去政治的外衣,这类电影的故事性也极强,而且台词经过精心设计,细节也很考究,情节跌宕起伏,悲壮中不失浪漫。

500

《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77年,前南斯拉夫国家主席铁托访华,为了表达中南人民之间的友谊,铁托带来了一部对当时的中国人民影响非常大的电影——《桥》。

500

七十年末到八十年代初的这段时间,正是中国人民渴望文化发展的时候,他们寻找着一切精神力量和价值认同,急需得到心灵的慰藉和寄托。

当年的文化娱乐形式也比较单一,看电影成了人们精神消费的主要方式。

500

那个时代的译制片,成为时尚文化的代名词,不仅打开了中国人民看世界的窗口,也成为一代人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

那时的中国观众还未接触到广阔的电影世界,许多人坐在一起,看那样一部振奋人心的电影所感受到的欣喜和激动,远不是现在进电影院能媲美。

500

所以这部《桥》在中国公映后,引起了热烈的反响,甚至比它在本国更受欢迎,据《人民日报》报道,观看《桥》的中国人次累计高达105亿。

不少观众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拎着录音机,哼唱着《啊,朋友再见》,成为当时的街头一景。

《桥》带给中国观众的并不仅仅是文化上的交流,还有思想解放的体现,一度成为那个时代的印记。

这部电影除了承载着许多人的回忆之外,它本身也很优秀。电影里没有声嘶力竭的口号,更多的是深沉而坚定的革命情谊和英雄主义

当炸桥的游击队小组成员走在高山上的剪影出现在镜头里时,那股弥漫着理想与浪漫的气息扑面而来;

500

当17岁的班比诺在被德军包围的水里匍匐挣扎的时候,我们为这个17岁的小伙子流下了眼泪;

500

班比诺的配音演员李连生回忆起这段配音时说道:我一边看还一边掉眼泪了,还给配萨瓦多尼的配音演员打了电话。

当这一群人识破德军间谍的诡计并反杀成功时,我们在银幕前高兴得手舞足蹈。

500

这两部电影里,没有浓墨重彩地刻画某个人物,每一个人都被描绘得有血有肉。

勇敢干练的“老虎”

500

侠客一般沉默寡言的飞刀手迪希

500

梦想着去佛罗伦萨的班比诺

500

左为班比诺


与班比诺有着深厚友情的萨瓦多尼

500

因为深爱着自己建造的桥而不愿炸毁它的工程师,最终成了亲手炸掉这个大桥的人。

500

这些角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都是活生生的、立体的,是对战争之外的美好事情充满着幻想的革命战士。

500

导演自己曾说过,《桥》不是动作片,也不是单纯的政治电影,而是关于命运的电影。

看到那些为了胜利陆续死去的人,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对英雄的崇敬和对和平的呼唤。

500

这部电影打动人心的还有主题曲——《啊,朋友再见》。它其实是一首意大利歌曲,而不是南斯拉夫歌曲,在欢快的歌声中,战士们的牺牲显得浪漫和悲壮。

很多中国的观众,一听到这首旋律,就会想起那一群为了革命事业而奋不顾身的游击队员。

500

《桥》诞生之后,在前南斯拉夫国内也很受欢迎。这些电影里的好朋友也将友谊延续到了戏外,之后的几年,他们几乎都在一起合作。

1969年,《桥》的剧组成员来到了南斯拉夫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电影院,当时巴塔、雷利亚·巴希奇等演员和克尔瓦瓦茨导演一起跟观众们见面,当时饰演班比诺的伊·加洛才21岁,正值青春年华。

500

和朋友间的合作,是各位演员的美好回忆。而本该这样继续下去的友情却在顷刻之间轰塌。

1992年南斯拉夫解体。

500

这件事情给南斯拉夫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些电影里为了胜利建立亲密友谊的朋友们在银幕之外,却因为各自不同的政治理想而分道扬镳。

前南斯拉夫分裂之后,不仅诞生了新的国家,也让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500

政治倾向比较明显的巴塔(饰 老虎)和雷利亚·巴希奇(饰 猫头鹰)就因为政治立场相左而分属两个不同的党派阵营。

生活中本是好朋友的巴塔(饰 老虎)和鲍里斯(饰 萨瓦多尼)十五年没有见过面。

500

更加富有戏剧性和悲剧性的是,导演克尔瓦瓦茨用作品《桥》来表达自己的反战思想,最后却死在了战争中。

500

2005年6月,前南斯拉夫影人代表团应邀来到北京,参加影迷见面会。

这一次聚会,对于各位演员来说是一次极其难得的见面,是中国人民的热情让这些四分五裂的朋友再一次站在了一起,站在舞台上,接受观众的掌声。

500

而这一次见面,也让他们都背负着国内巨大的舆论压力。

北京之别后,不知道他们何时才能再聚首。三十多年前那首《啊,朋友再见》居然成为了演员们现实命运的寓言,令人唏嘘。

500

萨拉热窝曾经举办过一次克尔瓦瓦茨导演的电影回顾展,为此艺术节邀请了很多曾经出演过导演电影作品的演员,但最终,只有“班比诺”一个人去了。

500

1969年,《桥》剧组的全体人站在那个露天电影院,三十年后,已经有不少人离世,不少人因为战争不再来往,如今回顾展上站着的只有伊·加洛一个人。

回顾展上放映了这部经典的《桥》,电影结束后,伊·加洛带着沉重的心情和步伐走上舞台,坐在第一排的导演夫人,慢慢地走过去,和他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顿时,两个人泪流满面。

500

2006年,黑山共和国宣告独立,原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彻底瓦解,一个国家的名字永远从世界上消失了。

500

一切都远去了,南斯拉夫消失了,电影里的英雄也永远的留在了史册上,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口中,但现实中的人却再也不可能回到过去。除了心底里那些曾经颤动着的情感和美好的回忆。

今晚22:00在电影频道《桥》中一起追忆经典老片,感受南斯拉夫电影带给我们的感动。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