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城市更新,才能吸引“Z世代”?

500

改编自华高莱斯技术要点系列丛书《Z世代之城》

作者 | 1/6图片工作室

当下,各地政府普遍认识到,青年是决定城市未来的关键力量。一座城市若不能在年轻人群体中走红,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这正是「流量为王」时代下城市「非红即死」的现实写照。

Z世代是决定城市未来的关键力量

500

过去,许多城市热衷于拍摄宣传片、投放形象广告来提升知名度,但这种「宣传竞争」时代的产物已远远不够。Z世代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对单向灌输的宣传不再买账。

据Adobe Express调研,67%的Z世代认为品牌和城市的营销内容不可信,他们更信赖社交平台上的真实评价。

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年轻人能像「多核处理器」一样筛选信息,对夸大的营销噱头极其敏感。

Z世代习惯多平台比较,

信赖社交平台上的真实评价

(来源:AI生成)

500

因此,若城市宣传与实际体验不符,负面评价一旦在社交媒体扩散,年轻人会立刻将其拉入「黑名单」,甚至无法吸引追求短期体验的游客。

更重要的是,Z世代本身就「住」在网上。Ofcom研究显示,2024年18-24岁年轻人每日平均上网时间达6小时,女性更是高达6小时36分钟。

从叫车、订餐到娱乐、社交,手机几乎满足了他们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大部分需求。这意味若线下生活不能提供优于线上的精彩体验,城市将沦为Z世代地图上的沉默坐标。

手机能够满足Z世代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大部分需求

(来源:AI生成)

500

因此,未来城市吸引年轻人的关键,在于让他们能在线下「体验」到什么,而非在线上「看到」什么——城市需要将自身打造为年轻人的「线下操作系统」,成为「实体版抖音」。

「实体版抖音」并非字面上的复制,而是借鉴其传播逻辑:以「快节奏、强互动」的体验不断制造惊喜和共鸣。抖音等平台之所以吸引Z世代,是因为它们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社交互动形成社群。

城市要做的,就是将这种「线上上瘾」的体验搬到线下,让每条街道、每个公园都充满新鲜感与参与感。相比小红书和快手,抖音的用户规模更大、覆盖更广,其思路更具普适性。

城市要想吸引年轻人,

首先要提升线下体验感与参与感

500

各地网红城市的崛起正验证了这一点:西安靠「不倒翁小姐姐」等抖音IP翻红;重庆凭借「8D魔幻城」成为旅游热点;

山东淄博因烧烤走红;哈尔滨则通过「讨好型市格」在2024年初游客接待量达到三亚的4倍。这些城市均是「一抖成名」,为中小城市提供了突围路径。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来源:图虫创意)

500

然而,当新媒体推广成为标配,城市间再次站到同一起跑线。要真正赢得Z世代,城市必须转换赛道——从注重流量曝光的「宣传竞争」,转向打造线下精彩体验的「体验竞争」。让年轻人来了还想再来,并愿意留下,才是城市吸引力的终极体现。

本文将从城市治理和青年文化视角,探讨如何通过更新公园、街道、商场这三类与年轻人日常生活最相关的空间,实现对年轻人「我知、我游、我停留」的全链路吸引。

01

公园:疗愈绿洲变身网红打卡与消费新磁极

公园如城市中的绿洲,向来是城市焕新的有力工具。纽约高线公园将废旧高架桥变为「空中走廊」,带动了周边产业繁荣;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让废弃工业区重获新生,成为文化新中心。

这些案例证明,公园早已超越休憩功能,成为集城市名片、人才磁极、经济引擎于一体的重要载体。

多元化的纽约高线公园

500

500

对当代年轻人而言,公园更承载着情绪疗愈的角色。在高压的都市生活中,Z世代流行起园20分钟效应」的自我疗法,通过亲近自然来释放压力。

继骑行、Citywalk之后,逛公园成为新的城市潮流,被视为快节奏生活的「减压阀」。可见,一座有温度的公园,对年轻人的吸引力绝不仅在风景,更在于情感共鸣。

1. 经济负担还是引财磁极?

公园转型的两难

从城市治理视角看,公园常被视为「美丽的负担」,其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财政投入,却难以直接产生收益。

例如,北京市统计显示,全市绿地每年养护费用约25.8亿元。公园更新改造投入只是冰山一角,后续维护更是长期挑战。与商业地产不同,公园属于公益空间,「只进不出」,财政压力沉重。

公园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财政投入,

而且公园属于公益空间,往往「只进不出」

500

因此,城市管理者必须思考:为何而改造公园?理想状况是既引人又引财,让人气可以部分变现,减轻公共投入负担。如何做到这一点?答案需要从年轻人的文化和消费趋势中寻找。

2. 从物理焕新到心理焕新:

抓住Z世代的心

要让公园既聚人气又生财,传统「大拆大建」已难持续,必须走「爆改」之路:以青年文化为支点,撬动公园从空间到功能的重塑,这里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Z世代心理。

过去公园改造注重修路铺草等物理更新,效果有限。如今的成败取决于能否营造触动人心的理场景引力」。与其砸钱造景,不如花小钱撬动青年心理,激发情感共鸣和消费欲望。

把握住Z世代的心里,往往能够花小钱办大事

500

当前,年轻人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据Soul发布的《2024Z世代消费行为报告》,超过40%的年轻消费者偏好「快乐消费」,愿为情感共鸣的体验付费。他们追求个性和独特体验,注重场景带来的情绪满足。

因此,公园升级要聚焦心理焕新:当公园能激发年轻人的兴趣、勾起童心和快乐,它就不再只是散步场所,而是让他们主动前往、乐于停留、热衷分享的新兴场景。

有了情感共鸣,就有了消费可能,公园便有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公园里的「童趣」设施,吸引年轻人打卡、停留

500

▍北京朝阳公园×泡泡玛特:

打造成人的童话乐园

北京朝阳公园的泡泡玛特城市乐园,正是通过「Kidult」(成人童心)文化实现心理焕新的成功案例。

这个2023年开园的国内首个潮玩IP沉浸式公园,由泡泡玛特与朝阳公园合作旧改而成。

泡泡玛特城市乐园

500

相比投资巨大的迪士尼,泡泡玛特城市乐园规模小、成本低(占地4万㎡、投资3亿),却巧妙利用公园原有景观,通过轻量化改造与IP场景植入,营造出让年轻人「重返童年」的梦幻世界。

凭借这些创意,泡泡玛特城市乐园开幕首月接待近10万人次,人均游园4.32小时,园内二次消费率高达72%。这表明通过IP场景化策略,公园成功将人气转化为消费。

乐园里的IP植入,让年轻人「重返童年」

500

该案例启示城市:可通过引入知名或本土IP来升级老公园,达到引人引财的双重目标。例如,东莞可利用其原创潮玩IP「劳拉LAURA」,打造本土版的泡泡乐园。

东莞潮玩IP「劳拉LAURA」

(来源:图虫创意)

500

▍南京红山动物园:

把治愈「萌宠」变现为文创消费

除了潮玩IP,动物园是另一个能触动年轻人童心的场景。近年全国兴起「Zoo Walk」热潮,逛动物园成为年轻人治愈心灵的行程。

同程旅行数据显示,2024年清明假期动物园旅游搜索热度环比上涨192%,门票订单同比增长649%。这背后是各地动物园顺应了年轻人的情感需求,通过直播、拟人化呈现等方式与年轻人建立情感连接。

其中,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是成功转型的典范。

红山动物园曾面临财务困境,却通过抖音直播把园内动物打造成「明星IP」,引发全国效仿。其成功的本质不止于流量,更在于洞悉年轻人渴望在城市中重建与动物的真实情感连接。

为此,红山采取了一系列让游客参与、共情的运营举措,扭亏为盈,从一众动物园中脱颖而出。

在红山动物园「天猫通道」散步的

虎女王「图图」

(来源:图虫创意)

500

由此可见,当动物变成有故事、有温度的IP时,动物园就化身都市青年的精神绿洲。在情感日益稀缺的时代,最动人的风景永远是有温度的生命叙事。

▍城市巨型装置:低成本撬动高流量

在公园空间改造中,巨型艺术装置是一种简单高效的「造景引流」手段。当习以为常的物件被放大几十倍,这种反差带来的超现实体验,会迅速触发年轻人的好奇心和拍照欲望。

巨型艺术装置通过强烈的视觉反差

吸引年轻人拍照打卡

500

巨型装置的优势在于布置灵活、兼容性强、成本低廉,能点石成金,将任何角落激活为打卡热点。许多品牌也乐于赞助此类装置,以达到宣传和引流的双赢。

巨型创意延展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玩法,能在短时间内带来大量线上曝光和线下客流。

互动型巨物还能增加停留时间,如前滩太古里的巨型沙滩躺椅,白天供拍照,夜晚变派对舞台;还有北京The box朝外的old order潮鞋雕塑,都为城市增添了活力。

巨型装置是激活城市空间的「超级媒介」,对大城市是低成本的微改造策略,对中小城市则是提升知名度的利器。

北京The box朝外的old order潮鞋雕塑

500

公园的「爆改」并非单纯美化环境,而是以新认知撬动新魅力、创造新磁极。当公园迎合年轻人的童心、好奇心和治愈需求,公共绿地就能变成青春潮玩的秀场。

这对城市吸引力的提升有三重意义:情感纽带、人气变现、城市品牌。

总之,让公园用治愈力兑换消费力,用情感价值激活空间价值,那些曾被视为包袱的绿地,就能变成吸引人流、创意和资金的超级磁极,成为城市魅力和经济活力的双引擎。

公园「爆改」,

让公共绿地成为青春潮玩的秀场

500


02

街道:把平凡日常变成城市青年的浪漫派对

一条街道,除了通行功能,还隐藏着无限可能。Citywalk的兴起、街头生活节的流行、创意公交的出现,都表明城市街道正被年轻人以全新方式「爆改」,化身为承载青年文化的魅力舞台。

1. Citywalk热潮:

每条街道都值得被重新发现

Citywalk(城市漫步)是近两年最火的城市玩法。虽然看似随性逛街,但其最狂热的拥趸正是年轻人。

小红书数据显示,2023年「Citywalk」相关笔记浏览量突破21亿次,搜索量同比暴增140倍,19-33岁的年轻人是绝对主力。上海的安福路-武康路是顶流路线,几乎所有攻略都会推荐。

上海安福路

500

安福路成功的秘诀在于业态丰富、调性文艺,并且通过精心运营做到了「懂」年轻人,为文艺青年、时尚达人、「Chill」爱好者等不同群体提供定制化服务。靠着走心运营,安福路热度远超同类街区。

安福路的现象说明,每条街道都有成为「网红」的潜力,只要深入挖掘其独特美感并匹配合适的内容运营。

目前热门Citywalk线路多集中于历史街区,但城市管理者不应局限于此。Z世代热衷于在寻常街巷寻找小确幸,最近兴起的各种「X Walk」就是明证:南京有「Zoo Walk」,甚至还有专程体验豪华艺术公厕的「WC Walk」。

安福路通过精心运营,以及定制化服务

成为年轻人打卡磁极

500

这对城市管理者的启示是:一要开放心态重新发现城市之美,不要忽视平凡角落的潜力;二要学会从「发现」走向「塑造」,将有潜质的地点打造成城市新名片。

2. 街头嘉年华:

让城市成为年轻人的「生活会客厅」

Citywalk让年轻人对参与城市生活有了更高期待。2023年起,小红书在上海发起的「马路生活节」,号召年轻人用创意改造街道,把平凡马路变成热闹的生活会客厅。

期间,街头布满艺术作品,还有市集、音乐表演、文化讲座等200多场活动,让单调的道路充满艺术和烟火气。活动参与人数从2023年的超20万人增长到2024年的近60万人。

这背后是Z世代「平凡浪漫化」的情感逻辑:在内卷时代,他们更珍视日常的小确幸,喜欢给平凡日子增加仪式感。

Citywalk让城市成为年轻人的「生活会客厅」

500

这对城市管理者提供了「双赢」思路:一方面,支持和引导年轻人的街头创意活动,可以迅速为城市注入活力。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此类活动短期性强、可持续性弱的局限,并可能产生管理压力,因此需要寻找更常态化、低成本的替代方案。

3. Citybus3.0:

解锁城市的流动新场景

为弥补短期活动的不足,Citybus(城市主题巴士)正在兴起。它将公交线路包装成浓缩城市特色的移动体验路线,与Citywalk相比,Citybus更省力高效,视角也更多元。

西安的「长安寻梦」文旅专线就是一例:为游客开启一段长达2个多小时的一站式梦幻体验。车内的唐朝名仕伴游,讲述的历史变迁,则如同一部生动的史诗,领略唐朝的盛世繁华,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西安「长安寻梦」专线的NPC正在讲述历史变迁

500

在车内玩一场沉浸式互动游戏,与伙伴们一起在游戏中增进彼此的感情,同时也更深入地了解西安的文化和历史。

Citybus被年轻人视为Citywalk的「升级版」,据小红书报告,其相关搜索量同比暴涨300倍。

Citybus的另一大价值在于它是高性价比的城市宣传载体。相比耗资巨大的传统宣传片,主题公交动态沉浸、互动性强,且改造成本远低于拍视频,能持续发挥宣传作用。

Citybus已进化为流动的「情绪场」,通过不同主题精准对接青年群体需求,成为传播城市魅力的新型工具。

Citybus成为传播城市魅力的新工具

500

无论是Citywalk、街头活动还是Citybus,本质都是年轻人对城市体验的深层需求:渴望在每个角落找到情感共鸣,而不仅是功能满足。这对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新要求:从「功能供给者」升级为「情感设计师」。

总而言之,改街道」是一条小投入、高回报的城市更新路径,它不单优化了物理空间,更重新定义了城市的情感价值,真正做到「与青年同行」。


03

商场:让消费场景成为年轻人的个性生活方式

对年轻人而言,商业空间是彰显个性、社交娱乐的舞台;对城市而言,繁荣的商圈直接关系到对青年的吸引力。一份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显示,深圳、北京、上海位居前三,这些城市无一不是消费产业发达、生活方式多元的地方。

消费产业发达、生活方式多元

是城市吸引年轻人的磁极

500

1. 新奢侈品法则:

从符号崇拜到自我主张

20世纪,基于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和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理论,奢侈品曾是驱动年轻人向往大城市的重要诱因。

然而,移动互联网时代颠覆了这套规则,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让消费者可以自主定义审美和价值,奢侈品牌无法再垄断话语权。

结果是:符号价值仍在,但凡勃伦效应正在失效,「不唯高价」的叙事逐渐盛行。

北京SKP-S通过与Gentle Monster合作,打造「火星生活」主题的沉浸式购物中心,正是奢侈品商业为吸引年轻人而注入更多体验和艺术元素的例证。

北京SKP-S「火星生活」主题的沉浸式购物中心

500

但总体来看,在Z世代眼中,一味崇拜奢侈logo已是「昨日黄花」,顶多是一场「剩宴」。

2. 「新奢」崛起:

定义产品→引领潮流→凝聚价值

传统奢侈品的价值环路是值标定→引导潮流→定义产品」,而在平权时代,这个闭环正在反向运转。

「新奢」消费的环路是:由年轻人先定义自己认可的产品,围绕这些产品形成潮流社群,最终凝聚为新的价值共识。通俗说,就是「我为自己代言」。

日本的包」文化就是生动例子:爱好者通过DIY定义了产品,聚集了同好形成亚文化潮流,并传递出「对特定角色的爱」这一价值主张。

日本「痛包」文化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对城市商业来说,这意味着招商引资的重点不再是盲目引进大牌,而是要发现和培育能引领年轻消费趋势的理人商业」

「主理人」是既有强烈个人风格和价值理念,又善于经营粉丝社群的创意创业者。他们能打造出精准击中粉丝心智的产品和店铺,并让消费者深度参与品牌共创。

成都的Regular·源野集合店和北京的THE BOX年轻力中心,都是通过引入大批潮流主理人店铺,成功改造商业空间的案例。

北京THE BOX年轻力中心的主理人商业

500

3. 全场景沉浸:

让商业空间承载价值共鸣

「新奢」闭环的关键在于形成价值共识,而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引入艺术元素,通过艺术展品、装置和空间设计传递精神内涵。

北京的侨福芳草地,号称「全国最艺术商场」,整个商场内常年陈列500多件当代艺术品,设有美术馆和画廊,让购物变成文化熏陶。

北京侨福芳草地的艺术装置

500

500

类似的还有K11购物艺术中心系列,通过将艺术、潮流和消费深度融合,营造出强烈的社区认同感,让年轻人获得「配得上我」的心理满足。

这里的艺术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情绪价值的载体,让消费者感觉自己的审美和理念被尊重。

未来商业的价值,不在于卖什么,而在于能否持续生产「值得年轻人安放生命」的体验。

上海K11购物中心

500

500

4. 空间即舞台:

让年轻人沉浸并互动其中

要链接社群、制造潮流,互动体验是关键。必须让消费者成为舞台的一部分。

在内容层面,要提升社区的参与感和共创度,如邀请顾客投票决策进驻品牌、组织粉丝参与产品设计等。在空间层面,应打造互动展示空间,而非冷冰冰的卖场。

一方面是「策展型商业」,把店铺当作展览来策划,不断更新主题,如上海TX淮海和北京THE BOX。

上海TX淮海的「策展型商业」

500

500

另一方面是打造「游戏化场景」,赋予空间故事主题和多感官互动。

北京SKP-S的火星幻境和深圳Gentle Monster HAUS NOWHERE的昆虫王国主题,利用AR技术和巨型机械,并要求门店每21天更换一次主题,实现了「线下沉浸—线上裂变」的闭环。

最终目标是让消费者在空间中忘我地玩起来,让消费行为自然发生。

SKP-S火星幻境的线下沉浸体验

500

500

正如咨询界一句话:「衡量一座城市能否留住年轻人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年轻人是否愿意把宝贵的时间花在这座城市的商业空间里慢慢享受」。只要他们在这里乐于「慢炖时间」,这座城市就成功了。


04

小切口,大改变

——成为青年梦想之城

归根结底,吸引年轻人就是赢得未来城市要想在新一轮竞争中「改命」,不能再依赖大拆大建,而要学会用「实体版抖音」的逻辑,在城市肌理中不断创造惊喜、提供情绪价值并促进参与共创。

我们从公园、街道、商场三个角度的剖析,共同指向一个关键:尊重并满足Z世代的心理诉求。公园从供养绿地的思维转向营造疗愈场景,街道从交通功能拓展为情感空间,商圈从炫耀消费转变为表达自我。

每一个转变,背后都是城市治理理念从管理到共创、从提供功能到激发情感的升级。

尊重并满足Z世代的心理诉求

是城市吸引年轻人的关键手段

500

实践证明,「小切口」的更新能取得「大纵深」的效果。当然,一味复制他城案例并非长久之计。聪明的做法是洞察爆火案例背后的内核,然后找到适合自身的那个惊喜点。

对城市管理者来说,要有主动拥抱UGC时代的胸襟,把年轻群体视为「城市合伙人」真正实现轻人建设年轻城」

当年轻人的想法被倾听、被采纳,他们自然会更爱这座城市,并愿意留下长期扎根。

「年轻人建设年轻城」

只有真正的倾听、采纳年轻人的意见

才能吸引并留住年轻人

500

综上,吸引年轻人的秘诀无他:以青年为本。跳出政府视角,用00后的眼睛看看城市,哪里无聊、哪里需要惊喜、哪里渴望温度?抓住这些点作出改变,就能「一步快,步步快」地提升吸引力。

重要的是先干起来,与其反复论证,不如先做几个低成本的小尝试。一座城市也许只需一个创意空间成功走红,就能迅速在Z世代中打响名号。

新时代的青年属于城市,新时代的城市也属于青年。让我们与年轻人携手,把城市变成他们梦想与活力的载体,这里既有生活的烟火,也有理想的星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