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精英留子”,决心成为女道士
作者 | 鳄鱼zoe
来源 | 最人物
2025年春节,阿煜到广州三元宫求了两张护身符,一张太岁符,用来化解生肖相冲之厄;一张财神符,祈求新年财源广进。
如今,像阿煜这样的年轻人并不少,从问道求符到雍和宫敬香请手串,从转发锦鲤到赛博占卜,线上线下,玄学正成为年轻人的“精神解药”。
在这股风潮之下,越来越多曾经自称“佛系青年”的年轻人,开始算八字、看风水、诵读道教经典,成为新一代的“道系青年”。他们试图从古老的智慧中,寻找应对现实困惑的答案。
年轻人沉迷玄学的背后,有着更深层的社会心理图景。
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宗教人类学教授陈进国博士指出,“这个时代正弥漫着一种内卷化的精神气氛,年轻人被卷入一个个网格化的漩涡,或者原子化的状态”,在个人前途充满不确定的当下,玄学成为年轻人舒缓焦虑的方式。
而从心理学上来看,健康的“玄学”可以减轻人们对未知事物的焦虑,增强对生活的控制感和确定性。
道士法玥最初接触道家文化,也正因如此。
在世界名校墨尔本大学求学期间,法玥就读该校王牌专业商科。
因为选修了会计和金融双学位,法玥的课业压力极大,加之寒暑假还要回国实习,三年本科“两不休”的状态,让法玥的生活在充实忙碌之外,更有对未来的迷茫。
尽管凭借优秀的学历和实习履历,无论在澳洲还是国内,毕业后法玥都能拿到不错的offer,她还是无法在这条精英赛道上获得真正的价值感。
直到法玥将自己从世俗的框架中拽出来,开始接触道教文化,一切都变了。
在墨尔本大学毕业后,法玥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皈依,成为一名道士。
从最初因人生困惑接触道教,到逐渐深入、溯源沉迷,再到决定入道。修行三年多,法玥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与法玥的对话可以见得,道教并非遥不可及、高深莫测。也得以窥见,一位年轻人,在无法预料的命运浪潮中,如何握紧一片属于自己的浮木。
以下是法玥的讲述:
2023年,拿到墨尔本大学毕业证不久后,我就回国修行了。
之所以在国内,是为了能系统地学习道教的内容,包括去国内的各个地方交流沟通。
一棵树它要长得高,根就要扎得牢,然后再向外拓展。
我是正一道净明派法字辈,“法”是我的字辈,“玥”是我的名。从修行到现在有个三、四年的时间了。
之前会觉得道教好像都是仙气飘飘、不问世俗的,很多人包括我父母,对道士有一定的误解,会觉得道士可能就是出家,住在山上,不能玩儿手机、看电视,甚至要写信。
后来发现,其实“道”是非常贴近生活的。
法玥和朋友聚餐
道教发展至今,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
正一道讲求的是入世之法,所以我们不强求在道观修行,也可以居家修行或者外出云游。
我每个月都会云游、拜访前辈,国内外的活动也会参加,一个月加起来有10天左右,剩下的20天会在家修行。
道观平时有重要的交流会,我也会回去。
我目前在海南三亚定居,我住的地方在市区和郊区交界处,旁边就有一座小山,这边气候很好,非常适合修行。加上我从小在三亚长大,在海外多年,回国后还是想在自己的故乡扎根。
法玥三亚居家修行时窗外风景
居家修行时,我每天早上七八点起床做早课,给小猫铲屎,做早饭,弄完这些就开始做当天的计划表。
当你不去规划你的生活的时候,你就要被生活所规划。
到了中午我会静思打坐15分钟,让自己从盲目的状态里出来心静下来,下午就会按部就班地处理工作。
吃过晚饭后,如果有时间就出去走走,喝咖啡逛一逛,或者看个电影。
日常出门道士是不允许穿道袍或者法衣的,除非在道观里或者出席活动时,我们会集体穿道袍。这是道教的一个规矩。
晚上七点开始,我师父定期会在腾讯会议上系统地教我们道教的课程,有时候会查看我们的笔记,还会交作业。
我很追求这样的生活感,会觉得生活是踏实的。
法玥在家乡三亚
今年8月,我去道观修行了一个月。
我所修行的道观在江西九江的万寿宫,道观的当家人是我的师叔。在道观修行时,就要跟着那里的生活节奏走。
我们会在早上七点起来做早课,一起诵读《太上玄门日诵早坛功课》,以修身养性。早课持续时间大概四五十分钟。诵读完,大家就一起做早饭。
早饭过后,就各自修行。
法玥修行所在道观
生活上的修行,我们需要打扫卫生、清理供果、修缮道观等,因为我们住的地方比较偏,生活不是很方便,所以我们自己有一块田,需要自己种地。
这些也是自己选择的,我不会干那么多体力活儿,可能会洗碗或者叠元宝,也会拍摄一些视频发在网上。
除此之外,我会定期接一些咨询,有困惑的人会来找我聊一聊。同时,我也有在教授一些课程,翻译英文版《道德经》,面向海外发售。
我们的修行方式虽然不太一样,但是都在弘道。
比如,我目前做的是面向海外弘道,就是把道教文化弘扬到世界各地。
很多海外华人和外国友人,对道教有很强烈的好奇心,但因为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很多人会把道教和儒家混为一谈。
通过翻译道教经典,我希望能将道教文化中精深的概念准确翻译出来。
道观周围环境
道观的生活很简单,做完晚课后八点基本就没什么事情了。
劳作一天身体是非常累的,但不会觉得心累,现代人还是多思多虑。到了道观,你每天只会想这个辣椒熟没熟,那个果子能不能吃。
有人说,去道观清修,其实修的是这个。
法玥在道观
我们道教分正一和全真两个门派,全真道实行严格的出家制度,基本常住道观修行,他们讲究清修苦行,不立家室,以素食为主。
正一道讲究的是入世之法,是允许成家的,只要不在做法事或者斋戒期间我们都是可以吃荤的。我的一些师兄师姐正常结婚生子、在外工作,只不过将修行融入到生活中。
我师父的徒弟大概有三四十位,师门里的男女比例是一半一半,而且年轻人偏多。
他们并不是每个人都在修行,有些人觉得目前的修行对他而言是足够的,就将注意力转移到事业或者家庭上。
同时,全真道因为住观修行,观内会给到一定的膳费,也就是所谓的工资。虽然工资不多,但道观里平时也没什么花销。
而正一派则强调自食其力,靠自己的能力去生活。就我个人情况而言,我会授课、接咨询,还会编辑和翻译书籍,这些都会带来相应的收入。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道士,独立都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立足的根本。
只不过,修道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丰盛,而非对物质的执着。
真正重要的是,人都要找到与自己内心契合的方式,既能在现实生活中脚踏实地、安身立命,也能在精神世界上活得从容、自由和富足。
法玥
对于我皈依这件事,身边人持有不同的态度。
完全理解这些事情需要一些时间和门槛,所以目前我家里不太清楚我在做什么,还在慢慢推进中,我每次云游的时候就会跟他们说我出去玩儿了。
当我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了,这些偏见就不攻自破了。
我身边的朋友反倒觉得当道士很酷,他们有什么问题都会来问一问我,也会更理解我的选择。
师父曾对我说“向外求一望无际,向内求清澈见底”,这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
这句话放到每一个人生阶段,其实都不一样。
我大概是在2022年认识师父的,当时我还在墨尔本大学读书,对道教文化非常感兴趣,自己看了《道德经》、《清静经》等道教经典著作,对于命理类的知识也有些粗浅的了解。
当时师父只身一人来到墨尔本弘道,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视频,我就注意到了这个道士,觉得他很酷。
我和他在线上约了时间后,就在墨尔本市区的一家咖啡店见面了。
第一次见面时我问他,我说我这辈子其实想寻找的是真正的自己,我不想要外界定义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包括我未来的人生路径还没有找到,我只知道自己不想要的生活,但是不知道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他当时跟我说“不着急,以后就知道了”。
法玥
我受到的教育是非常精英化的。
高中是在上海的国际学校读的,高三那年在加拿大读书。加拿大的高中是自行选课,比如你大学想读金融专业,那从高中开始就要学这方面的基础课程。
我当时各个方面的成绩都不错,因为商科的要求比较高,读出来也会有一个好工作,所以就在世俗的标准下,把自己推到了这个专业。
做了这个选择后,我就在墨尔本大学读了三年本科。
我当时读的是会计和金融双学位,课业压力非常大,寒暑假还在国内的四大行和500强公司实习,整个节奏非常充实、忙碌。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讲,就是很内卷的状态,这样的生活状态会让人特别的空虚。那段时间一个人在海外非常孤独,对于自己的未来很迷茫,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我当时问自己,以后真的想要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吗?
在墨尔本大学读书时的法玥
从现实角度来讲,我的专业很好,也能在澳洲拿到不错的offer。我当时在澳洲实习期的工资是每月3~4千澳币,转正后能达到每月6~7千澳币。
在海外,对于刚开始工作的留学生而言,这个薪资还算不错。
但这些是世俗所期待的,不是我想做的。
在我周围,大家就好像是一个羊群,只不过我们这个羊群就是跑得比较快。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你要跑出来其实也非常难。
前段时间,我和师父聊到这个话题,他说羊是群居动物,而猛兽是独居。当你下定决定做好一件事情时,就是要忍受一段时间的孤独。
在第一次跟师父聊完后,我变得很自由很轻松,之前困惑很久的问题好像找到了一点答案,生活状态变好了很多。
我们这样交流大概持续了一年,这期间我和师父会定期见面,找他聊一聊近期的疑惑和收获。我们的相处有种亦师亦友的感觉,跟他交流的形式像朋友,非常接地气,但他说出来的话像老师。
皈依后的法玥
2023年,我决定正式皈依入道。
皈依本身没有什么硬性要求,年满18岁就可以。皈依之后就是居士了,居士更像是我有这个信仰,但不从事这个行业,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是居士。
在成为居士一年后,经过师父的考核,我成为了一名道士。
道士的考核不是试卷考试,而是师父从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来判断你是否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
考核也会出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了解之后,师父觉得这个弟子的心性不好就不继续带下去的情况,或者双方都觉得不合适,也不会继续。
其实是一种双向奔赴,居士也可以再换一个师父继续相处,进而成为道士。
算上皈依前的修行,我已经修道三年多了,我越来越觉得,修行不是脱离生活,而是一种入世之法。
入世而不染,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道场。
我父母的教育方式,对我影响很深。
他们不要求我一定要考多少分,反而关心我在学校过得是否开心,也从来不会用奖励机制来激励我,会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所以我很早就明白,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人生,真正持久的动力,来源于本心,而不是靠外在的诱惑或者压力去引导的。
向内求,是我跟父母学到的第一课。
法玥
我们在国内的时候,对于很多传统节日过得很随意,但一旦到了国外,每一个传统节日过得都会非常有仪式感。这是对故乡和文化的眷恋。
所以那段时间我处于向外求索的状态,也正是这种距离感,让我更渴望能找到自己的根。
因为这样契机和感受,我开始对道教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道教本身有非常扎实的修行系统,又强调务实自省,同时风格很低调内敛。有一种默默做自己,不追赶时代潮流的踏实感。
所以,道教对于我而言,既有文化上的认同,又有哲学上的吸引,最终引导我走上了修行的道路。
最初我和大家一样,通过听书、看网络上的解读、刷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视频来了解道教文化,同时也会看道教书籍。
后来就认识了我师父,在这之前尽管我抱着入道的念头,但一直没有遇到好的师父能带我进来。
师父对我的修行路至关重要,他的带领,为我前期的修行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法玥在武当山
现在不是有个词叫“道系青年”嘛,很多年轻人其实对道教文化很喜爱,被它的精神内涵所吸引。
但其实,网络上宣传的内容是有一定偏差的。
比如,道教提倡“无为”,大家会认为道家追求的是躺平、摆烂、反内卷。
但我们讲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强求,不违背自然规律,顺应事物的本性和规律而为,同时减少过多的欲望和杂念的干扰,才能实现内心的清净和平。
现在会有很多人受到道教文化的吸引来找我,咨询和授课加起来,目前我接触过的学员大概有几百个人。
有些人是为了解决自身的困惑,需要一定的解答引导;也有些很多人是想入道。
因为我接触到的信士海外华人和留学生偏多,所以遇见想专职修行的人,我一般会先给他们推荐中英双语版《道德经》,等他们读完后交流下想法。
这个过程不是为了看到对方的诚心,而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想往这方面走。
或许他会觉得道教远没有影视剧里展现得那么玄妙,也达不到他想要的结果。
法玥推荐给想专职修行人的第一本书
从我接触到的学员来看,真正能入道的五十个人里能有一个就已经很不错了。专职做道士,需要沉下心来学习大量的经典,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也要有非常大的毅力和决心。
之所以说道教没那么玄幻,是因为深入了解会知道,道教讲的是一种天时地利人和,这个“道”不是道理,也不是道路,而是天地的本源,宇宙的法则,是万物运行的规律。
如果只看到表面,就会觉得很神秘。
法玥
我父母对我的要求是希望我在社会上能安身立命,有饭吃,活得开心就行。
海外留学这些年,单是墨尔本大学读书一年学费就有二十五万人民币,加上住宿和生活费每年差不多要四五十万人民币,算起来整个费用是很大一笔数额。
但他们没有要求我出国留学后一定要赚很多钱,对他们有金钱的回报,而是想让我拓展自己的眼界。
未来,我并不是说一定要成为什么样的道士,而是计划这段时间我学些什么样的内容。
先向内学,如果有机会,我把握住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