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里的秋日奇缘:对话小志愿讲解员周明雯、周明萱

这个秋天一个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窗,为中国现代文学馆二层镀上一层温软的光晕。这座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国家级重点文化单位,不仅是国内最早、规模最大的文学博物馆,更是承载着中国现代文学脉络与精神的文化地标。馆内现有藏品98.04万件(套),建立了巴金、冰心、丁玲等现当代文学名家文库134座。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文字的力量,每一寸空间都浸润着文学的底蕴。

500

在此举办青年作家王洁《过秦岭》的报告文学研讨会,恰是让文学创作与文学传承完成了一场温柔的对话。研讨会落幕时,闭馆的铃声已近在耳畔。我匆匆赶往一层中国现当代文学展,想再与这座“文学殿堂”多待片刻,工作人员见状,笑着默许了这“两分钟的请求”。未曾想,这短暂的停留,竟让一场奇妙的缘分悄然降临。

此时的展厅里,只剩下我们六人:另外三位成年人,还有两个扎着马尾、戴着眼镜的小姑娘,她们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姐妹俩——周明雯与周明萱。

500

偶然相遇,揭开身份

起初我以为是家长带着孩子来感受文学氛围,便主动提出帮她们在门口合影。快门按下的瞬间,从两位参观者的道谢中,我才知晓了原委。

这两个小姑娘并非普通游客,而是文学馆的周末志愿者。每逢周末与节假日,她们都会放弃休息时间,提前备好讲解词,穿梭在展厅里为参观者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身旁的成人中,一位是她们的母亲,始终默默陪伴着孩子的“文学志愿路”,另外两位则是专程来听她们讲解的观众。

得知缘由的那一刻,心底瞬间被暖流填满。她们稚嫩的肩膀上,扛着的是对文学的热爱,更是对“奉献”两字最纯粹的诠释——没有报酬,没有掌声,却用认真的态度、清澈的声音,让更多人感触文学馆的温度,让文化传承有了最鲜活的“少年力量”。

这两分钟的缘分,没有轰轰烈烈,却因这份纯粹的奉献,成为了这个秋日里最动人的文学记忆。随后,在洒满阳光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大院里,这场未曾约定的采访,悄然开启。

500

童年与文学的相遇

明雯和明萱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一对姐妹花。姐姐明雯11岁,读六年级;妹妹明萱10岁,读四年级。两人都热爱文学,也喜欢做手工、游泳和交朋友。

“我们能成为文学馆的志愿讲解员,离不开妈妈的支持。”明雯微笑着说起她们与文学馆结缘的经过。妈妈一直鼓励她们多接触文学,认为文学是美好的东西,能让孩子学到课本之外的知识。

最初,妈妈在文学馆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小志愿讲解员的招募信息,就为姐妹俩报了名。现场体验后,她们立刻喜欢上了这里,决定一起参加志愿者培训,把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分享给更多参观者。

500

成为一名讲解员的四道关卡

成为文学馆的小志愿讲解员并非易事,需要通过初筛、面试、培训和现场考核四道关卡。

“面试得我们自己单独参加,主要看我们能不能把想法说清楚、表达流畅。”明萱介绍说。培训阶段,老师会带领他们在展厅学习“百年现当代文学史展”的讲解内容,并教授讲解礼仪等细节。

最终的现场考核,重点检验他们对讲解稿的掌握程度。然而对姐妹俩来说,最难的不是背诵那2.5万字的讲解稿——“我们花1个月时间背下来”,真正难的是“讲明白、讲生动”。

“站在文物展品前,要像和朋友聊天一样,让游客听得进去、喜欢听,就得靠大量的现场练习和细节打磨。”明雯补充道。

中国现代文学馆对志愿讲解员有着系统的要求,需要具备讲解服务所需的表达能力和水平,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作家作品。这正是姐妹俩在培训中需要重点提升的素质。

500500

全场讲解的独特组合

明雯和明萱有一个特别的荣誉——她们是文学馆“小逗号志愿讲解队”里第一个也是唯一能完整讲解全场的家庭组合。到目前为止,她们已经完成了一百多场志愿讲解。

明雯在2020年上小学一年级时,在班主任王文霞老师的鼓励下,报名成为北京志愿者;妹妹明萱则在2022年上一年级时,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小讲解员招募有着明确的条件必须是三年级及以上的中小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热爱文学并热心志愿服务。姐妹俩先后升入三年级后,经历诸多挑战,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通过考核,成为了文学馆的正式小讲解员。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志愿服务要求志愿者每周至少能有固定时间到馆服务,这种坚持并不容易。而姐妹俩牺牲了休息时间,每个周末都能前来。

500500

从紧张到从容的蜕变

回忆起第一次站在观众面前讲解的情景,明雯坦言:“我特别紧张,手心全是汗,总怕自己忘词讲错。”

然而来访观众的友善逐渐消除了她们的紧张感。“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特别友好,他们会笑着听我讲,还会用眼神鼓励我,慢慢我就不那么慌了。”明雯说道。

为了提升讲解能力,姐妹俩经常互相当观众,模拟讲解场景,互相提建议、打气。练习得多了,也就越来越从容。“现在已经很少会紧张了。”明萱如今十分自信。

这种成长过程正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展小讲解员项目希望达到的效果——让青少年在志愿服务中提升沟通能力、增强自信心。

500

深入文学世界的旅程

讲解百年文学发展史的经历,让姐妹俩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认识有了显著变化。

“以前觉得中国现代文学离我很遥远,但讲了‘百年文学发展史'后,我对它的认识深了很多。原来文学作品里藏着这么多有趣的故事,还有那么多深刻的想法。”明雯分享道。

为了更好理解讲解内容,妈妈带着她们读了鲁迅的《呐喊》、老舍的《骆驼祥子》等经典作品。“读完才发现,这些作家的文字真的很有魅力,能让人一下子走进他们写的时代里。”明萱补充说。

这种由讲解引发的深度阅读,正是文学馆所希望的,即通过青少年的视角,让文学经典得以生动传承。

500

百年文学与年轻心灵的对话

在姐妹俩看来,“百年文学”对小朋友有着特殊的价值。明雯认为这是“了解过去的历史、感受不同文化的好途径,能让我们知道,原来文字可以这么有力量。”

当被问及如何向其他小朋友推荐文学馆的讲解时,姐妹俩齐声说:“快来听我们讲解吧,一起感受文学的魅力,发现文字里藏着的奇妙世界!”

这样的推荐语朴实无华,却充满感染力。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展小讲解员项目的目的,正是为了让更多青少年了解文学、走进文学,用文学烛照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500

挑战与感动并存

讲解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姐妹俩表示,最难讲清楚的是那些抽象的文学概念和复杂的历史背景。“因为我们自己要先理解透,才能让观众听明白。”明雯解释道。

然而过程中的困难,都被观众们的正面反馈所抵消。明萱动情地说:“每次讲解结束后,有观众会跟我们说 ‘谢谢你们,讲得真好 ',或者给我们鼓掌、竖大拇指,哪怕只是一个微笑,都能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观众的认可让她们体会到“做讲解员特别有意义”,这种成就感支持着她们一次次回到文学馆,继续为大家服务。

500

看不见的成长礼物

谈及做志愿讲解员最大的收获,明雯认为自信的提升最为明显:“现在不管跟谁说话,都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她对文学的理解也更深了,体会到文学能让人“穿越”到不同的时代,感受那时人们的生活和心情。

五年多的坚持也让她们悟出一个道理:“越努力越幸运,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明雯说,“有时候努力可能不会马上看到结果,但只要一直坚持下去,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中国现代文学馆为小讲解员们提供的不仅是志愿服务平台,更是综合素质提升的机会。姐妹俩的成长印证了这一项目的价值。

500

平衡学业与服务的秘诀

面对志愿服务与学业的平衡,姐妹俩有着超乎年龄的成熟规划。“平时在学校里,我们会抓紧时间写作业、认真听课,提高学习效率;到了周末,就提前把时间规划好,先完成学校的作业,再去文学馆做讲解。”

这样合理的时间管理让她们能够兼顾学习与志愿服务。“既能把学习搞好,又能做自己喜欢的志愿服务,还能帮助别人,我们觉得特别开心。”明雯总结道。

这种平衡能力令人钦佩。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小讲解员项目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活动时间主要安排在寒暑假及其他节假日,尽量减少与学业的冲突。

采访接近尾声时,姐妹俩兴奋地告诉我,国庆中秋8天假期,每天上午和下午,她们都会在文学展和书房展做全场讲解。听到这里,我不禁肃然起敬。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愿意放弃整个假期的休息时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学馆的志愿服务中,这份坚持与热爱,格外动人。

遗憾的是,国庆期间我带队去河南汝州参加研学与捐赠的公益活动,无法到场聆听她们的讲解。于是我们约定,等我回来,一定带上先生和儿子,选一个周末,跟着明雯、明萱的脚步,在文学馆里接受一场沉浸式的文学洗礼。

静静地在一旁等待的明雯、明萱的妈妈曾小娥最后来向我道谢。她告诉我,两个孩子去年已经通过了海淀区四星级志愿者认定,明雯的志愿服务时长达到1400小时,明萱志愿服务时长达到1200小时,她俩的梦想是认定北京市五星志愿者。此刻望着眼前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我更想向她们表示敬意!

走出文学馆,夕阳西下,那温软的光晕依旧弥漫在心头。两位小讲解员的身影虽小,却仿佛看到了文化传承的种子正在悄然发芽、生长。(王好凤,家庭教育专家,资深媒体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