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怎么称呼咨询师?

走进心理咨询室,面对即将与你共同探索内心的专业人士,第一个冒出来的问题可能就是:“我该怎么称呼TA?”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不少来访者心生忐忑。叫得太正式怕生分,叫得太随意又怕失礼。

别担心,这篇文章将从不同视角为你拆解这个问题,帮你找到那个最合适的称呼。

一、从来访者的视角看,来访者怎么称呼咨询师?

对于来访者而言,最重要的原则是: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答案,你感到舒适和放松的称呼,通常就是最好的选择。无需过度纠结。

有些咨询师会在首次咨询的自我介绍环节,主动说明他们希望被如何称呼。例如,他们可能会说:“你可以叫我李老师”,或者“直接叫我王芳就好”。

如果咨询师没有明确说明,而你心里又有些在意如何称呼,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然地问出来。你可以轻松地问:“我该怎么称呼您比较合适?”“我叫您X老师可以吗?”

这种询问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沟通,咨询师通常会非常明确地给予回应。请记住,咨询的目标是让你能安全地开放自己,一个让你感到别扭的称呼反而会成为阻碍。所以,这个称呼一定是你自己说出口时感到放松的。

二、从咨询师的角度看,来访者怎么称呼咨询师?

从咨询师的角度看,来访者如何称呼自己,背后考量的是更深层的专业因素。核心原则是:这个称呼是否有利于建立安全、信任、平等的咨询关系?

咨询师最在意的,并非是称呼本身,而是它是否“服务于关系建立”。一个合适的称呼应该能帮助你:

感到被尊重,而不是被轻视或疏远。

感到放松,减少拘谨,更愿意表达真实自我。

明确专业边界,既不过于生硬造成距离,也不过于随意模糊了咨询师与朋友的角色。

500

三、常见称呼的“适用说明书”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称呼及其适用场景,供你参考:

1. “X老师”:最通用的安全牌

优势:高度符合中国文化,表达了尊重与专业性,能快速建立基本信任,是初次见面最不易出错的选择。

注意点:部分咨询师可能担心“老师”这一称呼隐含“权威感”和“指导感”,会阻碍来访者的自我表达,因此会主动引导更中性的称呼,如“X咨询师”或名字。部分来访者也可能因感受到不平等感而产生不适。

2. “X咨询师”:突出专业边界

适用场景:当需要明确双方的专业角色时,这个称呼非常清晰。这种称呼有助于维持咨访关系的专业边界,体现对咨询师专业角色的尊重。

潜在风险:可能显得有些公事公办,在需要深度情感联结的咨询中,略显距离感。

3. 直接叫名字(如“李明”):强调平等伙伴关系

优势:能有效降低权威感,营造一种协作、探索的氛围,常见于后现代流派(如叙事疗法)。

前提:通常需要咨询师主动引导,且来访者文化背景接受这种亲密感(如年轻群体、西方文化背景)。

4. “XX博士/教授”:确认头衔后的尊称

适用场景:如果咨询师在介绍时明确提及了自己的学术头衔(如“我是王磊博士”),使用此称呼是对其专业背景的认可。

注意:如果对方未主动提及,不必刻意使用。

5. 亲属化或昵称:

如“张姐”、“王哥”、“亲爱的”等。这些称呼容易模糊专业的咨询关系,是咨询师会谨慎维护的边界。

6. “X医生”:

如果对方是心理咨询师而非精神科医生,这个称呼并不准确。

不用把“称呼”当成负担。它只是咨询关系的“开场白”,真正重要的是你能在这段关系里安心表达、解决问题。跟着自己的感受走,再参考咨询师的引导,就是最好的选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