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还有未来么

现在聊房地产确实不是个好时机——谁也不知道这轮调整要持续多久,更何况资产这东西向来"越涨越买,越跌越看空"。

就像去年A股一度跌到2700点,很多人不敢抄底,就是因为觉得"还会再跌"。最近类似的悲观情绪也蔓延到了楼市:有人说"该买房的都买了,房子比人口还多,房地产迟早消失"。

但这个结论,可能下得太早了。

1

先说个容易被忽略的真相:房地产的本质从来不是"盖多少房子",而是"满足人对安全、归属感与生活品质的空间需求"。

只要社会还在发展,财富还在积累,这种需求就不会消失——就像发达国家除了美国靠股市沉淀财富,其他国家的居民资产大多配置在存款和房产里(全球股市波动是常态,能长期走牛才是例外)。

更何况全球正在经历"二次城市化":农民进城后,还会从小城市往大城市聚集。只要城市还在生长,人口持续流入的主力区域,房价短期可能有波动,长期一定是向上的趋势。这还没讨论长期看,货币一直在不断增发这个因素。

那为什么还有人觉得房地产要"凉"?本质上是混淆了"增量时代"和"存量时代"的需求差异。

过去二十年是"大拆大建"的增量时代,重点解决"有没有房住"的问题;现在进入存量时代,核心矛盾变成了"住得好不好",以及“二次城市化”之后,新进入大城市的人去哪主。

但哪怕在那些房价不再暴涨的城市(如部分产业平稳的二线或都市圈城市),每天的租房、换房交易依然活跃——毕竟“住”是刚需,年轻人可能因工作变动换租,家庭可能因孩子上学换房。

而在"吃穿住行"四大基本需求里,其他都能凑合(比如欧洲人连吃饭都马马虎虎),唯独"住"这件事,只要经济允许,大家一定会选更好的社区,更大的房子,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后。

另一个更鲜活的例子是:很多人觉得"一辈子租房不就行了?"理论上可行,但现实是——如果真的所有人都只租房,房租会被推高到不合理区间(供需关系决定的必然结果),租房不如买房划算,最后有能力的还是会去买房。

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最大的一笔开支,要么是买房,要么是长期租房(房租通常占月收入的20%-30%)。

从22岁大学毕业到35岁稳定下来,中间13年的时间里,年轻人可能每年搬一次家(换工作、换租、结婚、生子……每一次都是对居住品质的新需求),这种需求不会因为"增量放缓"而消失,反而会随着生活阶段的升级变得更具体——这就是房地产"存量时代"的真实面貌:不是需求没了,而是需求更细分、更专业了。

2

房地产的未来会怎样?答案藏在"服务"二字里——当行业从"盖房子"转向"服务住房需求",竞争的核心就从"谁能建楼"变成了"谁能提供更可靠、更高效的全流程服务"。

有点像水电等产业,大家都不一定注意到,其实也是超级行业,总规模赶得上那些小国家的GDP。可能有小伙伴会质疑,房地产可能会重新好起来,“支柱产业”就过了吧?其实一点也没过,咱们以美国为例,他的GDP结构是这样的:

500

美国早就过了那个大拆大建的时代,但现在房地产依旧占极大比重。

但存量时代的挑战在于:市场供给过剩(比如2024年全国30个重点城市二手房交易占比已达59%,发达国家普遍超80%),用户选择太多,信任反而成了最稀缺的资源。这时候,谁能让客户"放心交易",谁就能赢得长期市场。

看看贝壳是怎么做的?

贝壳的做法是把“真”作为最核心的价值。早在2011年,贝壳直营品牌链家就推出了"真房源"承诺(真实存在、真实在售、真实价格、真实图片),甚至承诺不成交,代理费全退。而在不久前,贝壳又正式推出了“真保障”全流程服务保障体系,覆盖“真实房源、房款安全、佣金可退、隐私保护、质量补偿”等关键环节。

对外则体现为一系列的服务承诺,除了“真房源”,不断增加了如交易不成退佣金、物业欠费垫付、房款安全、漏水补偿、不打营销电话等。截止目前共包含了35项服务承诺,这些承诺构成了“真保障”。

这种“真”,并不是口号,而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从2001年到2025年8月,贝壳平台服务承诺已累计退赔垫付37.6万单,共55.6亿元。这些支出本质上是在用“短期亏损”换取“长期信任”。

贝壳经纪事业线贝壳城市首席运营官李峰岩说过一句大实话:"贝壳走的是长期主义路线,前期必须舍弃短期利益——比如赔付客户损失、坚持真房源可能导致成交量暂时下降,但只要熬过这个阶段,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长期来看一定能获得回报。"

可以说,贝壳和链家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是"赔出来的":通过一次次赔付和严格品控,把"真"深深刻进了品牌基因里。

这种信任积累也直接转化为了竞争壁垒:如今贝壳连接着全国近6万家社区门店、近50万房产经纪人,还有数万设计师、装修工人、租房管家、家政保洁等服务者,每天为全国百余个城市的消费者提供房屋买卖、租赁、装修、家政等咨询服务。为什么客户愿意选择贝壳?因为大家知道,在这里交易更安全、更透明——出现问题有人负责,作出的承诺都能兑现。

更关键的是,这种信任网络还产生了"飞轮效应":信任吸引更多用户,用户产生更多交易数据,数据反哺服务优化,进而吸引更多经纪人加入网络,最终形成"信任-规模-效率"的正向循环。

这正是存量时代平台型企业的生存逻辑:当市场从"拼增量"转向"拼存量",从拼业绩,转向了拼服务,也就掌握了用户信任,最终被用户选择。

3

所以,房地产真的没有未来吗?

答案是否定的。它的形态正在被重新定义——从制造业,变成了服务业;从追求增量建设,到提升服务质量;从单一的交易环节,到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链条。这是一片更广阔、更需要专业能力和信任基础的"蓝海"。

而像贝壳这样,早在2011年就选择用"真房源"承诺坚守信任底线,又在行业转型期提前布局科技与服务网络的企业,本质上是在做一件更难但更正确的事:它不追求短期的暴利,而是回归居住的本质需求,用长期主义的态度构建护城河。

当别人在焦虑"房价会不会跌"时,贝壳在思考"如何让用户交易更安心";当别人在计较"单笔佣金高低"时,贝壳在投入技术提升全行业效率。

这或许就是房地产行业最深刻的洞见:当增量红利消退,真正的机会属于那些始终围绕用户核心需求、用信任连接各方、用科技放大服务价值的长期主义者。而贝壳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