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能活到120岁?90%的人基因可以,但80%的人被它提前终结!

500

500

我们这一代人,可能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好玩的长寿年代。

500

我们正站在人类寿命革命的奇点。200年前,人类的平均寿命不过30余岁,一场传染病就足以致命;而今天,科技的飞跃已将这个数字翻倍,活到七八十岁成为常态。然而,这远非终点。

最新的生物科技浪潮显示:超过90%的现代人都拥有健康活过100岁的基因潜力。但为何多数人无法兑现这份“天赋”?我们距离一个“百岁时代”的真正到来,还需要突破哪些认知和技术的壁垒?

为帮大家厘清通往长寿科技未来的路线图,时光派跨越太平洋,独家连线了站在长寿科技最前沿的科学家——何为无博士。他曾在哈佛、梅奥医学中心等顶尖机构从事研究,参与解码人类基因组、并研发了近60年来FDA批准的首款红斑狼疮新药,成功孵化了超过110家生物科技企业。

 采访伊始,何博士就抛出了一个核心观点:“我们这一代人,大概率都能活过100岁。” 

500

图注:何为无博士与“人类基因组之父”Craig Venter博士

500

人类普遍能活到120岁?

保养与换新

“从基因的角度看,应该90%以上的人,是都可以活过100岁的。”何博士解释道,每个物种的寿命潜力都刻在基因里,狗的基因决定了它很难活过30年 ,而弓头鲸甚至可以活到两百多年且从不患癌。人类基因的潜力上限,根据目前有科学出生证明的最长寿记录(一位活到122岁的法国女性)来看,大约在120岁左右。

既然我们有活过百岁的潜力,为何大多数人做不到?

“主要是被疾病干掉了。” 何博士指出了问题的关键。在当前阶段,实现健康长寿最核心、最容易的路径就是:

不要死于重大疾病

为此,他提出了一个绝妙的比喻——“一类科技”与“二类科技”。

500

他将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比作一辆设计寿命20年的“奔驰车”。

“一类科技”,好比精心的保养维护,通过定期更换机油、刹车片,让这辆车能安全、完好地开到19.9年。这对应的就是通过早期发现和干预来预防重大疾病。他列举了几个震撼人心的例子: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依靠数次心脏搭桥手术,不仅活过百岁,还能在90多岁高龄胜任总理之职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90岁时患上已扩散到大脑的黑色素瘤,但得益于当时刚上市的PD-1抗癌新药,最终痊愈并活到近百岁。

“二类科技”,则是当这辆车开了19年,发动机快不行的时候,给你换一个全新的引擎,让车能再开20年。这对应的就是再生医学,比如更换衰竭的器官,或使用iPS细胞技术将衰老细胞重编程为年轻细胞,比如可以再生视网膜细胞让失明者重见光明,或再生胰腺细胞治疗糖尿病。

他对此充满期待:“再生医学,我觉得下面20年会非常有意思。”

500

行业巨变的核心:

人工智能带来的“决策力”革命

作为长寿科技领域的早期进入者,何博士认为,近年来行业发生的最大变化,无疑是人工智能的崛起。

他解释,人体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一位客户十年的健康数据就可能高达几个TB。在没有AI的时代,很少有医生能完全理解这些海量数据背后的复杂关联。而AI的革命性在于,它能像巴菲特的合伙人芒格所说的那样——“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我就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通过整合基因组学、影像学、代谢组学等多维度数据,AI可以在我们出现症状的十年、二十年前,就精准预测出个体最大的健康风险。他以电影《黑豹》的男演员为例,其40多岁就因直肠癌去世,哥哥也患有此病,这背后极可能有家族遗传史。如果通过现代科技提前预知,只需定期肠镜切除息肉,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这种“决策力”正是何博士所引领的创新医疗企业-美国人类长寿科技公司(Human Longevity)及中国百嘉医疗的核心。人类长寿科技公司(Human Longevity)是由“人类基因组之父”J.Craig Venter博士于2013年在美国圣地亚哥创立的国际化长寿科技公司,专注于为全球高净值人群提供多模态连续检测(组学+影像+生化等)、基于大数据的AI人工智能健康风险精准预测服务。HLI在美国设有圣地亚哥与旧金山两大中心,进入中国后,在北京设立,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国际领先的疾病风险管理服务,聚焦重大疾病风险预测与预防,实现从“疾病管理”转向“疾病预防管理”,从“治病”转向“健康延寿”。借助现代长寿科技,百嘉医疗希望帮助大家健康活过100岁。

500

当被问及与传统体检中心最大的不同时,何博士一言蔽之:“我们还是一个数据算法公司,不是一个简单的造点楼。” 他透露,其美国公司在算法研发上已投入6亿美金。他用巴菲特选股来比喻:所有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都是公开的,但只有巴菲特拥有顶级的决策算法,能从中赚到千亿美金。百嘉医疗的核心价值,就是为每个客户提供这种个性化的“健康决策算法”。

500

中美各有千秋,长寿科技的普惠之路

而放眼行业格局,何博士认为中美长寿产业“各有千秋”。“中国人对体检比美国人重视,”他指出中国有爱康国宾等体检机构,而美国传统上没有这种公司。“但美国市场对高风险创新的投资更积极,“哪怕可能觉得亏钱的几率很高的事情,像硅谷也有很多人愿意来投”;而在中国,投资者通常要等到模式成熟后才愿意投入。

这种差异深植于文化中:“传统来讲,西方文化是比较愿意去做一些冒风险的事情”,就像当年有人愿意赞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

无论在哪种市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这项革命性技术在初期必然是昂贵的。面对“长寿服务客单价高,主要面向高净值人群”的现状,何博士认为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阶段。

“所有的科技起来的时候都是很昂贵的。汽车行业刚刚起来的时候汽车很贵,只有有钱人才用得起。” 他将百嘉医疗目前的策略比喻为“劳斯莱斯、保时捷的打法,从高端先行到普惠落地,以此来打磨技术、验证模型。但他坚信,随着算法的成熟和规模化,成本终将逐渐降低,最终实现从“劳斯莱斯”到普惠大众的路径,让更多人受益。

500

图注:何为无博士出席2025ARDD全球大会

500

基因检测是“智商税”吗?

科学与“江湖”的两回事

当被问及这个尖锐的问题时,何博士身体微微前倾,“我个人认为,长寿是一门科技。”

200年前,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最大的死因是传染病。一场肺结核或麻疹就能轻易夺走生命。直到抗生素和疫苗的出现,这场悲剧才被遏制。“从1900年开始,人的平均寿命从30多岁变成现在差不多七八十岁,这是一次科技革命。”何博士强调,“2000年前哪怕你是皇帝,得了肺结核也会送命。”而今天,威胁我们生命的主要敌人,已悄然转变为心血管病、癌症、老年痴呆症和糖尿病等 ,而这些疾病,都与我们自身的基因息息相关。

何博士坦言,市场上确实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忽悠基因检测的人太多了”,但这不能否定技术本身的价值。他清晰地记得,25年前,解码第一个人类基因组花费了30亿美金,而今天,这个成本已经降至1000美金左右。花一笔可负担的费用,就能了解自身在一万多种单基因疾病上的风险,比如安吉丽娜·朱莉携带的乳腺癌风险基因,或是苯丙酮尿症(PKU)—一个新生儿如果携带PKU基因(苯丙酮尿症),不知道这个风险而乱吃蛋白,可能会成为低智商儿童;但一旦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这个风险,通过饮食干预,这个孩子完全可以正常成长甚至进入斯坦福大学。

“所以我个人并不认为基因检测是一个智商税,最终的结果就是你究竟是真正的循证医学科学驱动的基因检测,还是一帮“江湖人”在忽悠你去做检测,那是两回事。”

500

厘清长寿路上的短期与长期目标

在对话中,何博士反复强调了区分理想与现实的重要性。“一边我们要畅想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另外一点我们要知道,老百姓当下的衣食住行要管好。” 这正是他对长寿科技发展的辩证思考。

他明确指出,短期内最现实、最容易实现的目标,就是通过“一类科技”预防重大疾病,确保我们不因本可避免的意外(如晚期癌症、心肌梗塞)而提前离场,从而有尊严地活到基因赋予我们的生命上限。而长期的理想,则是寄望于“二类科技”的突破。

 “如果你不死于心血管病、老年痴呆症、癌症,你大概就多活了10年到15年了。你多活了10年到15年,你就有时间去等再生医学的科技来了。” 通过精准的检测,识别出自己未来5到10年最大的健康风险,无论是癌症、心血管病还是老年痴呆。 然后,用科学的手段积极干预,解除这些“警报”。如此一来,便能为自己赢得额外的十年、二十年的健康光阴。而这多出来的宝贵时间,正是我们等待再生医学等“换引擎”科技成熟的黄金窗口期。

500

个人的长寿习惯:

数据驱动的健康管理

作为长寿理念的倡导者,何博士本人也是积极的践行者。他将自己的体重从十年前的92公斤减至目前的76公斤 ,严格管理代谢风险,并将“坏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LDL)控制在1.0左右的极低水平。他每天早晨坚持游泳,认为这是一种极佳的全身运动。

在采访的最后,他再次重申了个性化管理的重要性:“千万不要相信橄榄油会让所有人都活得长,或者不抽烟所有人都能活得长。因人而异的,因为每个人的风险都不一样。” 对安吉丽娜·朱莉而言,核心风险是乳腺癌;对乔布斯而言,是胰腺癌。通过现代科技,真正了解自己的身体,找到并管理好属于你自己的最大风险,这或许就是这场对话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何博士特别推荐其导师郑集教授的著作《不老的智慧》。“他活到110岁,85岁时就跟我们学生说一定活过100岁。所以长寿如果你有这个理想,我认为人是可以做得到的。”

衰老,曾被我们视为一个模糊的、不可抗拒的整体概念。而今天,科技正将它分解成一个个清晰的、可管理的数据点:是悄然升高的“坏胆固醇”,是某个器官出现的早期结构异常,还是基因序列里一个沉睡的风险指令。

“我们这一代人,大概率都能活过100岁。”

这句话,不再是一句遥远的祝福,也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它是一个基于数据、科学和主动选择的,正在向我们加速走来的未来。而通往这个未来的门票,就藏在你我尚未解读的身体信息里。

声明 - 本文内容仅用于科普知识分享与抗衰资讯传递,不构成对任何产品、技术或观点的推荐、背书或功效证明。文内提及效果仅指成分特性,非疾病治疗功能。涉及健康、医疗、科技应用等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医疗相关请寻求专业医疗机构并遵医嘱,本文不做任何医疗建议。如欲转载本文,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授权与转载规范。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