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球追踪:摩萨德2亿投资陷阱,成都高新数据战
前言
在情报圈混了三十年,我见惯了境外情报机构的套路,但2023年成都那桩案子,还是让我捏了把冷汗。别以为摩萨德只在中东搞暗杀、炸核设施,这群“西装间谍”早就把主意打到了中国的科技命脉上。他们不再是电影里戴墨镜、玩暗杀的形象,而是带着PPT、捧着投资协议,打着“城市合作”的幌子,钻进我们的高新区。这起被摧毁的摩萨德间谍行动,藏着当代谍战最隐蔽的套路——用“技术合作”当敲门砖,以“数据中心”为监听站,差点就把触角伸进了我们的城市核心数据网。今天我就以老炮的身份,扒一扒这起案子的来龙去脉,让大家看看看不见的战场有多凶险。
一、诱饵:2亿美元的“城市合作”陷阱
2023年初春,成都高新区的一家科技公司老板老李接到了一个“天上掉馅饼”的电话。来电的是以色列驻华使馆商务处的工作人员,语气热情得过分:“我们筛选了全国十多家企业,觉得贵公司的技术最符合特拉维夫某数据安全企业的合作需求,他们想投2亿美元建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优化城市交通大数据。”
老李起初还有些警惕,但对方接下来的操作堪称“教科书级”伪装。一周后,以色列企业的“亚太区总裁”阿米尔带着团队上门,西装革履,公文包里装着厚厚的项目计划书,扉页上印着与欧洲多个城市的合作案例复印件。阿米尔一口流利的中文,开口就是“新基建机遇”“跨境数据合规”,甚至能精准说出成都交通的几个堵点,还承诺项目能创造300多个就业岗位,申请到的政策补贴可以与合作方分成。
最让老李心动的是技术承诺:“我们的加密算法通过了欧盟认证,能帮你们解决跨境数据传输的合规难题,而且服务器集群是最新一代,处理速度比现有设备快三倍。”但计划书里藏着一个不起眼的条款:“为保证与欧洲研发中心实时同步,需申请独立国际通信带宽,带宽规模不低于10G”。
当时老李没多想,只当是外资企业的常规要求。3月中旬,在以色列使馆的牵线下,老李的公司向成都市经信委提交了项目申请,附带的材料里,特拉维夫企业的资质文件、银行资信证明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以色列经济部的推荐函。经信委的初审意见是“符合产业导向,可进一步考察”,没人察觉到这份光鲜计划书背后的猫腻。
阿米尔团队随后的动作更是“滴水不漏”。他们频繁出入成都高新区,与本地企业座谈,甚至去交通指挥中心考察,每次都带着专业的“技术顾问”,拿着平板电脑记录数据,提问都围绕“交通流量峰值”“数据存储节点”等公开信息。只有一次,一位技术顾问不经意间问起“成都周边军工单位的通勤路线数据是否纳入分析”,被陪同人员以“涉及敏感信息”挡了回去,对方立刻笑着打圆场:“只是做学术参考,抱歉冒昧了。”
事后我们才知道,这个阿米尔根本不是什么总裁,而是摩萨德技术情报部的骨干,曾参与过对伊朗核设施的数据窃取行动。那个特拉维夫企业就是摩萨德的空壳公司,所谓的“欧洲研发中心”其实是摩萨德在塞浦路斯的监听站。他们选成都绝非偶然——这里有密集的科技企业集群,又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一旦拿到独立带宽,就能把监听设备伪装成服务器,截获途经此地的各类数据,甚至能定位敏感单位的人员流动轨迹。
二、破局:AI预警揪出“技术同源”的马脚
2023年8月,国家安全部的AI反间谍系统突然弹出红色预警,触发点正是成都这个数据中心项目。这套系统是我们的“火眼金睛”,能自动比对境外情报机构的技术特征、人员异动和项目异常数据,准确率高达98%。
系统给出的疑点有三个:一是申请的10G独立国际带宽严重超标——常规城市交通数据中心只需500M带宽,就算是国家级云计算中心,初期带宽也不会超过2G;二是特拉维夫企业的几名“技术顾问”存在频繁跨国调动记录,过去三年里,他们每人都有至少15次往返中东与东南亚的经历,且每次入境都避开了敏感时期,符合情报人员的活动特征;三是该企业提供的加密协议样本,与摩萨德2022年在伊朗使用的监听工具“黛利拉”的技术同源性达到83%,尤其是数据打包的校验码算法,几乎是一模一样。
我当时正在成都指导反间谍工作,接到预警后立刻牵头成立专案组。第一步就是核查企业背景,我们联合工信部的技术专家,对特拉维夫企业进行股权穿透,结果越查越心惊:这家公司的直接股东是以色列一家投资基金,而该基金的最大LP(有限合伙人)竟是以色列国防部下属的“秘密项目局”——这个部门正是摩萨德技术装备的主要出资方。
为了不打草惊蛇,我们决定先从外围突破。办案人员伪装成经信委的项目核查员,去老李的公司“调研”。面对提问,阿米尔团队对带宽问题的解释前后矛盾,先是说“要预留未来五年的扩容空间”,后来又改称“欧洲总部需要实时监控数据质量”。当我们提出要检测其提供的服务器样机时,阿米尔以“涉及核心商业机密”为由拒绝,只肯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而那份报告的出具机构,正是摩萨德控制的一家塞浦路斯公司。
更可疑的是人员背景。我们通过出入境记录查到,阿米尔团队里的“首席技术官”大卫,三年前曾以“水利工程师”的身份在伊朗德黑兰停留过半年,而那段时间正是摩萨德策划暗杀伊朗核科学家的关键期。大卫的社交媒体账号里全是风景照,但我们用图像识别技术还原了他删除的旧帖,其中一张背景里出现了摩萨德总部大楼的轮廓。
这时候老李才意识到不对劲,他偷偷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关键信息:阿米尔曾私下问他“是否认识军工单位的技术人员,想高薪聘请做‘技术顾问’”。结合之前大卫问起军工单位通勤路线的细节,我们断定:这个数据中心只是幌子,摩萨德的真实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独立带宽建立监听站,二是借此接触敏感单位人员,伺机策反。
三、深挖:被金钱与情欲拖下水的“内鬼”
在固定阿米尔团队的证据时,一个意外线索让案子有了新突破。我们在监控大卫的通讯记录时,发现他与国内一个手机号联系频繁,而机主竟是某军工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张某——此人因涉嫌出卖军事机密,已被我们列为重点监控对象。
2024年11月,张某因间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庭审资料显示,他正是被摩萨德用金钱拖下水的。2022年,张某在一次行业论坛上认识了伪装成“以色列商人”的摩萨德联络员,对方得知他儿子在国外留学急需用钱,先是“借”给他50万元,随后又以“技术咨询费”的名义,先后转账200多万元,要求他提供电磁炮相关的技术资料。张某一开始还心存侥幸,只给了些公开的论文摘要,但摩萨德步步紧逼,最终他铤而走险,将涉密的试验数据拷贝给了对方。
更让人唏嘘的是省直机关干部黄某的案子。我们在调查阿米尔团队的资金流向时,发现有一笔10万美元的汇款流向了黄某的海外账户。顺着这条线查下去,揭开了一起持续17年的间谍案。2006年,黄某在境外培训时与摩萨德特工结识,对方抓住他婚外情的把柄,以曝光丑闻相威胁,逼迫他提供工作中接触到的敏感信息。17年间,黄某先后向摩萨德传递了100多份涉密文件,直到2023年我们在查办成都案时才将他揪出来。
这两个案子印证了摩萨德的策反套路——他们最擅长精准打击人性弱点。就像在伊朗策反普通工人时利用其对政府的不满一样,在华策反也针对性极强:对缺钱的就用现金轰炸,对有作风问题的就设“桃色陷阱”,对想出国的就许诺居留权。前摩萨德特工在回忆录里写过:“最好的间谍不是训练有素的杀手,而是被欲望控制的普通人。”
黄某在审讯时说的话让人印象深刻:“他们从来不说自己是摩萨德,只说是‘跨国咨询公司’,每次见面都选在偏僻的咖啡馆,给我的资料都是加密的,我一开始觉得只是‘帮个小忙’,直到看到自己传递的文件上有‘绝密’字样,才知道闯了大祸,但已经晚了。”这正是摩萨德的“温水煮青蛙”策略:先让你做些“无害”的小事,等你意识到危险时,已经被把柄捆住了手脚。
在成都案中,阿米尔团队也用了类似手段。他们曾接触过一位在交通部门负责数据管理的干部,先是邀请他去以色列“考察”,全程报销费用,回来后又送了块价值不菲的手表,暗示想“了解交通数据的更新频率”。幸好这位干部及时警觉,拨打了12339举报电话,才没落入圈套。
我们后来查明,摩萨德在华布建了多层情报网络:第一层是阿米尔这样的外籍特工,负责搭建平台;第二层是张某、黄某这样的核心内鬼,负责窃取机密;第三层是被蒙骗的普通人员,负责收集公开信息。成都的数据中心项目,就是他们想搭建的新平台,幸好被我们及时识破。
四、收网:法律利剑斩断间谍触角的终极对决
2023年11月,收网的时机成熟了。我们没有直接抓捕阿米尔团队——一来他们持有外交豁免相关的掩护文件,二来硬抓容易打草惊蛇,让其他潜伏的间谍逃脱。专案组决定用“法律手术刀”精准打击:依据新修订的《反间谍法》第二十条,以“项目存在国家安全隐患”为由,直接驳回数据中心的申请;同时由外交部向以色列驻华使馆提出非公开警告,要求其召回阿米尔团队,否则将公开其间谍身份。
以色列方面很清楚我们掌握了确凿证据,第二天就以“工作调动”为由,让阿米尔团队离境。但他们没料到,我们早已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冻结了该团队在海外的资产,并将其列入“不受欢迎人员名单”,终身禁止入境。更重要的是,我们顺着这个案子,一举打掉了摩萨德在西南地区的3个情报联络点,抓获了5名境内代理人,其中就包括张某和黄某。
这起案子的侦破,充分体现了中国反间谍体系的“立体防御”能力。从技术层面看,AI预警系统精准识别了异常信号,避免了“事后诸葛亮”;从法律层面看,新《反间谍法》赋予了我们更灵活的处置权,不用等到间谍行为实施,发现隐患就能及时叫停;从协作层面看,国安、工信、外交等多部门联动,形成了闭环打击。就像《反间谍法》第二条规定的,“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相结合、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这才是打赢谍战的关键。
案子结束后,我们在成都高新区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反间谍培训,给科技企业负责人讲怎么识别“伪装投资”:凡是要求独立带宽、拒绝技术检测、频繁打听敏感信息的外资项目,一定要先打12339咨询。有个企业老板听完课后感慨:“以前觉得间谍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可能递过来的投资协议里就藏着窃听器。”
这起案子也给所有国家工作人员敲响了警钟:摩萨德的间谍不会在额头刻字,他们可能是西装革履的“投资人”,可能是热情好客的“外国友人”,也可能是社交媒体上的“陌生网友”。但只要守住底线——不贪不义之财,不碰敏感信息,遇到可疑情况及时举报,就能让间谍无缝可钻。就像沿海渔民捞到窃密装置会主动上交一样,全民警惕才是最牢的防线。
摩萨德虽然撤走了,但谍战从未停止。他们会换个马甲、换个套路再来,但只要我们的技术防线不松、法律利剑不钝、人民防线不垮,就没人能在中华大地上搞小动作。毕竟,国家安全从来不是某个人的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信息来源
1. 抖音视频:《国人须警惕:摩萨德穿西装打领带,带着PPT和美元!》,发布时间2025年7月2日
2.抖音视频:《#防范意识》,发布时间2025年7月2日
3.京报网:《以色列为何能如此精准地对目标造成杀伤?》,作者王利莘,发布时间2025年6月20日
4.酒馆茶社:《以色列间谍渗透伊朗:步步为营招募术震惊世界,情报战线波诡云谲》,发布时间2025年9月21日
5.最高人民检察院门户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发布时间2023年4月26日
6.七一网:《驻外公职人员陷“桃色剧本杀” 泄露大量涉密信息被判刑》,发布时间2025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