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抓饼测出光速?你肯定想不到 | 正经玩
你听说过吗?
只靠一张手抓饼
也能测出光速!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离谱?
答案可能比你想的还要简单。
实验器材
手抓饼、微波炉(最好不要搅拌加热型)、尺子、计算器、所标杯
实验步骤
第一步:
先把微波炉里的转盘取出来(关键!),将手抓饼平铺在盘子上,放进微波炉。
注意:使用加热电器注意消防安全!
第二步:
开始加热,大约等待几分钟。安全起见可分多次加热,间隔观察手抓饼是否出现焦斑,但是间隔中一定不能移动手抓饼位置。
第三步:
取出手抓饼,你会发现手抓饼上出现两个最先被烤焦的“灼点”。
第四步:
大致目测出烤焦部分的中心点,用尺子测量这两个烤焦点的间距,记为d。
第五步:
看微波炉背面的铭牌,找到频率f(一般是 2450 MHz)。
再用公式计算:
c=2×d×f
只要把数值代进去,你就能算出光速! 我们的实测结果:
烤焦点距离大约 8.5 cm,波长 = 2 × 0.085 m = 0.17 m, 微波炉频率 f = 2.45 × 109 Hz
光速 c = 0.17 × 2.45 × 109 = 4.165 × 108 m/s
虽然比标准值 3.0 × 108 m/s 稍高,但在家用实验的条件下已经比较接近了。这种误差主要来我们对烤焦点的选择误差、微波炉内部电场不均匀性和手抓饼的不均匀性。
第六步:
处理掉(吃掉)手抓饼,过程画面过于残忍故不放出~
原理解说
微波炉里发出的其实是一种电磁波,而光本质上也是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就是我们说的光速。微波在炉腔内来回反射,相互叠加形成了驻波,像水面波相互干涉一样,会出现能量高低相间的分布。波腹区域电场能量最强,饼子在这些地方就会被烤焦;波节区域电场能量最弱,看上去几乎没什么变化。理论上,相邻两个焦点的间距就是半个波长,用它和频率结合,可以得到一个接近光速的数值。
微波炉驻波示意图。驻波的波腹区域能量最强,波节区域的能量最低。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方法更像是一个科普演示,并不能得到真正精确的光速。微波炉内部的电磁场分布十分复杂,实际频率也会有细微漂移,加上现代微波炉常常配备“模式搅拌器”(mode stirrer),通过旋转金属扇叶来不断打乱固定的驻波,从而改善加热均匀性。因此你看到的烤焦点并不是完全理想的“驻波腹”,而是局部能量相对更强的区域。它们仍然能帮助我们直观理解驻波现象,但实验结果只能算是“数量级正确”,而非严谨的物理测量。
虽然这种方法看似“厨房化”,但它背后却承载了几百年来人类对光的科学探索。从17世纪开始,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解答光是否具有速度这一问题。伽利略在1638年尝试用两盏灯笼进行实验,通过人们相互遮掩的方式来测量光的传播速度,但由于光速太快,人眼的反应速度无法捕捉到这微妙的时间差,因此实验无法得到准确的结果。尽管如此,伽利略的实验为后来的光速研究奠定了基础。
直到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奥勒·罗默(Ole Rømer)通过观察木星卫星木卫一的掩食现象,第一次间接测量出了光速。他注意到,木卫一的掩食时间会随着地球与木星之间的相对位置而变化:当地球朝木星运动时,光程变短,“现踪”会提前;当地球远离木星时,光程变长,“现踪”会推迟。罗默长期记录这些提前和延迟并将其累计,发现当地球从“近木星侧”移动到“远木星侧”时,累计会出现十余分钟量级的推迟;将这一时间差 Δt 与地球轨道直径对应的光程差 ΔR 配对,按 c≈ΔR/Δt 便可得到一个数量级正确的光速值,从而证明光速有限。尽管他的数值与现代值仍有差距,但这一发现打破了光速无限的传统观念,成为光速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罗默绘制的示意图,其中A为太阳,B为木星,小圆是木卫一的轨道。当木卫一位于CD阴影之间时,发生木卫一蚀。
进入19世纪,法国物理学家阿曼达·斐索(Armand Fizeau)采用了更为精密的方法——旋转齿轮法。做法是让光束通过高速旋转的带齿轮的遮板射向远处反射镜,再折返通过同一位置:当齿轮恰好在往返时间内由“缺口”转到“齿挡”,返程光就被挡住出现“熄灭”,据此可由已知的往返距离2L、齿数 N 和转速 f(每秒转数)求出往返时间 τ 与光速(例如首个熄灭条件可写作 τ=1/2f,而c≈2L/τ) 。这一方法首次在地面测得较为可靠的光速数值。随后,傅科(Léon Foucault)改进了斐索的实验,将旋转的齿轮替换为旋转的平面镜,使得测量的精度大大提高。
斐索测光速仪器的简图
再后来,麦克斯韦的电磁波理论预言,光就是一种电磁波,并且其传播速度正是光速,这一理论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今天,我们在厨房里用一张饼和一台微波炉,也能“重演”这个伟大的科学探索。虽然测出来的数值没有实验室那么精确,但它让我们亲眼看到光速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常数,而是能在生活中亲手“烤”出来的宇宙速度极限。这种亲自动手的体验,本身就是科学最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