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新中国70余年区域兴衰

想先问大家几个问题:

你生活在哪座城市?你知道过去几十年,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它未来又会变成什么样?

另外,为什么60年代会有三线建设?为什么改革开放后,东北衰落了,珠三角和长三角都崛起了?“一带一路”是什么意思?对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

500

我们的《激荡四十年》系列作为编年史,一直是以“时间”维度来看中国的变迁。今天,我们就以“空间”为线索,来看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各城市、各区域的兴衰起落,一口气搞懂这背后的深层逻辑。

500

500

一.旧中国(1949年以前)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经济状况大致呈现两个特点:一是非常穷,经济总量、工业水平、人民生活水平都极低;二是在整体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各区域之间的发展还严重失衡,绝大部分的工业总产值,都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几个大城市,东北有一定工业基础,但被损毁严重,广阔的内地和西部地区,则极度落后。这种畸形的工业布局现状,是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并经受连年战争的必然结果。

面对这种东西部经济严重失衡的现状,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新中国该采取怎样的区域发展战略?

二.区域均衡发展战略(1949年-1980年前后)

如果实行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条件更差的中西部,补短板,会阻碍更有潜力的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长期来看,影响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而如果采取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东部,让长板更长,又必将加剧区域两极分化,使东西部贫富更加悬殊。

500

当时,中央经过对旧中国工业发展模式的深刻洞察,以及基于备战、民族团结等方面的考虑,最终,选择了实行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先发展中西部地区,加大对内地的生产力布局。

1958年,中央将各省划入了七大协作区,并对各区几乎一视同仁,就此建立起均衡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500

到六十年代,区域均衡进入下一个阶段。当时我国同时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围堵,在美苏唆使下,印度、日本、韩国也对我国持敌对态度,备战的需求,变得更加紧迫。

当时,我国东面和南面沿海一带,被美国军事势力重重包围,美国第七舰队,公然进入我台湾海峡,而北部和西部的沿边地带,又面临苏联的巨大威胁,六十年代末,苏联在边境线上一度陈兵百万。

东南西北,天罗地网,危机四伏。

500

到1964年4月,美国还制定出绝密报告,试图空袭中国进行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1964年8月2日,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艇,发生激战,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随即出动第七舰队125艘军舰和600余架飞机,对越南北部进行轰炸,战火燃到中越边境,我国海南岛和北部湾沿岸,都落下了美国的炸弹和导弹,有中国军民倒在了血泊之中。

毛泽东,彻夜未眠。

当时我国的工业基地和相对发达的城市,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和东北一带。为预防可能发生的战争,保护我国好不容易建设起来的工业基础,当月,毛主席在谈及工业布局时强调:

工业不可以集中在沿海地区,过度集中不利于备战,沿海各省都要搬家,不仅工业交通部门,而且整个的学校、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家,必须加强二线三线的工业建设。

这段话中,就体现了当时把中国分为“一线二线三线”的概念。

“一线”是指,我国的沿海、沿边的前线地区,包括东部沿海各省市,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东北三省,和北京、天津、内蒙古、新疆、西藏。“一线”因为在最外层,面临的战争威胁是最大的;“二线”就是挨着一线,往里再收缩一圈;“三线”就是更靠里一层的腹地。

500

为了国防需要,“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口号响彻全国,就此,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开始了。

500

在三线建设的推动下,我国开始实行更加彻底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大力建设中西部。

从60年代中期开始,整个过程长达15年,横跨三个五年计划。大量的资金、政策、人才、教育资源、科研资源纷纷涌入中西部。其中,投入资金超2000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达400多万,先后建成了2000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形成了涵盖煤炭、电力、钢铁、机械、航空航天等45个大型生产科研基地,让西安、重庆、成都、昆明等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迅速发展起来,修筑了成昆、贵昆、川黔、湘黔等10条总长8000公里的铁路干线。这些成果,就像火种一样,点燃了当时荒芜贫瘠的三线地区。

500

从区域均衡发展的角度来说,三线建设的功绩是不容抹杀的,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罕见的生产力大转移运动。如果没有三线建设,当时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工业化水平、生活水平,会和东部形成更严重的贫富悬殊,进而影响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也会给未来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时造成更大的困难。但在成就之外,三线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失误和教训,比如,因为要求过快、过急,一些工程项目缺乏详细的科学论证,盲目上马,造成了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事故多发,以及严重的资金浪费等问题。还有,因为过于强调备战,大批企业建在了远离交通要道的深山老林里,大大增加了建设成本和施工难度,也违背了企业运行的客观规律等等。

三线建设十五年,就到了历史转折的70年代末,改革开放,开始了。

这段时期,我们对国家过去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反思,其中有一项就是,之前区域均衡发展的模式,其实降低了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压制了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导致到70年代末时,我国的经济总量、人均GDP都非常不理想,大家整体都穷,还有大量的人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这是必须要改革的一个重点,而由此,我们的区域发展战略也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三.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1980年前后-1999)

从之前的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变为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开放沿海城市,让东部地区优先发展。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调整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国家战略重心调整。基于当时中国贫弱的经济现状,我们一面总结之前内部的经验教训,一面向亚洲四小龙等地区学习,决心以效率优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二,是区域经济理论变更。当时,学术界的“梯度推移理论”被引入国内,受到了决策层的广泛重视。这个理论,适用在我国来说,就是先发展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增速,再通过东部的扩散效应,梯度向内,推移到中部、西部,来带动这些区域的共同发展,简单来说,就是“先富带后富”。

第三,是工业化路径转移。新中国前三十年,实施的是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就是通过限制工业品的进口,用国产产品替代进口工业品,以此来扶植民族工业的发展,实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为什么会走这条路,一方面,是西方国家对我们实行严酷的经济封锁,另一方面,我们自身也希望发展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不受制于人,所以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特征是,内循环。

500

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到了80年代中后期,为了迅速发展经济,我国的发展模式逐渐变成了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这个战略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实现经济发展,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以外循环为主。

而要面向国际市场,东部的区位优势就不言而喻了。第一,东部地势平坦,工业基础设施更好;第二,东部沿海交通便利,有港口码头,特别是早期来料加工的模式下,工厂在东部,不管是来料,还是产品出口,都可以节省运输成本。

最后,是国际形势的变化。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并迅速取得胜利。在解除了苏联与越南的威胁,并与美国化敌为友之后,短时间内爆发大规模战争已没有可能性,此前基于备战不便发展东部的考虑,也已无必要。

所以,在以上国家战略重心调整、区域经济理论变更、工业化路径转移、国际形势变化,这四个现实条件转变之后,我国的区域发展思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央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先富带后富,开始实施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

在这一战略思路之下,就有了我们后面熟悉的一连串改革开放的大动作。1979年,毗邻香港、澳门的宝安(深圳)、珠海经济特区成立。1980年,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立。1984年,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烟台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这些港口城市和经济特区,在沿海联成一线,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500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下,大量的优惠政策、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进东部沿海地区,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也对周边地区发挥着扩散效应,比如深圳的崛起,带动了珠三角地区大发展。

1992年,上海浦东新区正式设立,大量资源政策又倾泻而至。浦东的崛起,则带动了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长三角地区迅速发展。八九十年代,中央又规划实施了京津唐及环渤海经济圈战略,让我国北方沿海地区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

从南到北,由表及里,这一时期,东部优先发展战略的成就不言而喻。中国的经济总量、外汇储备不断飙升,中国制造席卷全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跃升。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在实施东部优先发展战略之后,原来三线建设的国防工业投资几乎全部停顿,大量三线企业只能进行民用化转型,其中,不少人熟悉的长虹电视就是军工企业转型的代表,但还是有大量的三线企业转型失败,被大批关停,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另外,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发展重心都在东部沿海,导致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发展严重滞后,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形成了西部落后、中部塌陷、东北衰落的局面。

500

西部地区,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源能源。

中部地区是中国三农重镇,为东部的发展供给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而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共和国长子”,为我国的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国防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如果这些地区享受不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最终,就会影响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

而事实上,在世纪之交,由于贫富差距而引发的争论,也确实慢慢出现在社会舆论之中,而且越来越尖锐。

500

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于是,90年代末,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又迎来了一次重大调整。

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999-2013年)

1999年,我国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此为分水岭,我们其实就从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走向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激荡1999》我们曾详细地讲过西部大开发。当时西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已经严重落后,1999年,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280元,仅为东部地区的40%,全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大半也都在西部。所以,我们预备,用五十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利用大量的工程项目和源源不断的政策及财政支持,经过几代人持续不懈地奋斗,让西部,改天换地、焕发新颜。

500

西部大开发,只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开始。《激荡2003》那期我们还讲过另一个区域发展战略——振兴东北战略。

计划经济时期,沃野千里、资源丰富、重工业实力雄厚的东北,一片荣光。但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工业化路径的调整,东北地区,市场化程度低、设备技术老化、企业办社会包袱沉重、资源枯竭、三角债等一系列问题开始涌现出来。曾经的荣光,变成了枷锁,热闹的东北逐渐萧条。振兴东北战略,就是致力于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

2006年,针对中部地区发展掉队的现象,我们又正式提出“中部崛起战略”,通过政策倾斜和投入大量资源,推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在《激荡2006》那期我们也有讲到。

从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到中部崛起,中央对全国各区域的经济版图都有了总体安排。同时,针对各区域的不同短板,支持的方式也各有侧重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落后,国家就在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转移支付上重点扶持,帮助西部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东北地区老工业多、国企运转困难、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国家就针对性地支持国企转型改造和社保体系建设;中部地区“三农”问题突出,国家就加大“三农”扶持力度,引导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转移,就地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设立多个城市群,加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和技术合作,打造中部经济发动机。

在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之下,西安、成都、重庆、昆明、武汉、长沙、合肥等城市迅速发展,成为了中西部的经济中心。

500

当然,发展中西部和东北,并不意味着要牺牲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本身也是各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一部分。这一时期,中央对东部的定位则是“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这一战略没有专门的整体规划,更多体现在局部地区的规划文件中,主要针对东部开发强度已经较高、人口密集、资源消耗大、环境问题突出的现状,总体发展方向是:空间结构优化,提高土地和能源利用率,加快产业升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

所以这一阶段,中西部的首要任务是“补缺”,东部则是“优化”。

时间来到2008年,一场严酷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又进一步推动了决策层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心。

这其中的逻辑是这样的——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滑,而这对于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的我国造成严重影响,货卖不出去,东部地区的产能立刻过剩,所以扩大内需成为当务之急。但如果区域经济不协调,必然导致落后地区消费能力有限,产能无法被内部消化,经济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只有区域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有消费能力,我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应对金融危机时,也才能发挥出韧性强、回旋余地大的优势。

所以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2009年,也成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之年。这一年的区域发展规划,出台之密集、涵盖区域之广泛、力度之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从珠三角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珠海横琴地区、江苏沿海地区,到辽宁沿海经济带、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海南国际旅游岛等多个区域发展规划,在这一年如雨点般落下,中国的四大区域发展战略,被进一步规划得更加具体。

500

而且各个区域规划也各有侧重点:海西经济区的设立,是为了加强福建省与我国台湾地区的合作,也是东部率先发展的着力点之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支撑点;辽宁沿海经济带和图们江区域,将为振兴东北提供动力,同时面向东北亚;广西北部湾,则是面向东南亚的重要区域,为中国的下一步发展蓄力。

500

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国内各区域的协调发展走向深化,而我们的发展战略也正逐步升级,迈向了第四阶段,这其中的分水岭,就是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

五.新均衡发展战略(2013年以后)

新均衡发展战略,可以看作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延续,但不同之处是,不再囿于国内市场,而是更加注重海内外联动。2013年以后,我国的区域发展逐渐形成了“3+4”的总体格局。“4”指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四个战略;“3”则是指陆续推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国家级发展战略。

500

其中,除了“一带一路”,其他均为国家内部的区域发展规划。

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三个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串联起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包括沿江11个省市联动发展,这是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重点区域。

京津冀协同发展,则是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核心,探索超大特大城市优化发展的新模式,在探索治理“大城市病”的同时,带动北方腹地的发展。

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则是基于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现状两大背景。国际形势上,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经济方面,我们则面临着产能过剩和资源依赖国外的问题。“一带一路”,就是通过对沿线国家进行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也解决中国自身的产能过剩和资源依赖问题,这是中国在综合国力强大之后,主动从全球视野来解决国内发展问题的重大战略。

“一带一路”,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这个背景下,沿边和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开始凸显出来,我国的区域发展,也逐渐呈现出东西两翼带动中部崛起的态势,一个面向全球的“沿海-内陆-沿边”全面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500

沿海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主力军。其中,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已经成为了世界级城市群,上海、宁波、深圳、天津、青岛、厦门等沿海城市也是丝路建设的排头兵。

沿边地区,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区域,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门户,近年来,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巴、孟中印缅等六大经济走廊正在大力建设之中。

500

内陆地区,经过多年耕耘,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等几大城市群,增长势头迅猛,大量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重庆、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合肥等城市,逐渐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讲到这里,综合来看上面的“3+4”总体战略可以发现,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现状其实呈现出了双重特点。

第一,是又一次形成了梯度分布的“沿海-内陆-沿边”格局,但这次,不再是“东-中-西”的递进扩散式推移,而是具有海陆统筹、内外联动、共同面向全球的新特点。

第二,是在这种整体梯度分布的格局下,又呈现出“多极化”的特点。这些“极”,就是遍布全国的一个个城市群,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群,在一个区域内集聚着人才、资本、技术,同时又具有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所以我们能看到,经过近七十年的不断调整、耕耘,从气吞山河的宏观战略,到细致入微的局部区域规划,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已经被一张紧密编织的大网牢牢兜住。无论你在东部、中部,还是西部,也无论你在南方,还是北方,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因为各地区自身的比较优势不同,发展顺序可能有先有后、过程有快有慢,但最终的目的都是同一个,就是实现共同富裕。

六.总结

回望过去的七十余年,我国区域发展大致分为了以下几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东西部发展失衡的现状,到1949-1978年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再到1978-1999年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接着是1999-2013年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13年之后则是升级版的区域协调,也可以称之为新均衡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后,从“均衡”到“非均衡”再到“区域协调”,对应的取舍关系分别为:公平优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公平和效率兼顾。

500

而对于如何评价我们走过的路,可能有两点比较重要。

1.并不是采用了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就完全否定旧的,它们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比如三线建设,虽然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但也发展了西部的经济、工业和教育,而且当时是出于国防目的;而改革开放后的东部优先发展,虽然为中国的整体经济腾飞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造成了贫富差距和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所以需要辩证来看。

2.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战略本身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回顾过去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影响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有几个因素:区域内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势、水资源、有无出海口等;资源禀赋,如矿产能源储备等;人才储备,如普通劳动力和高科技人才;国家发展战略,比如是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还是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另外,还要考虑区域自身的工业基础,以及国际市场的供需关系、外交关系、战争因素等等。过去几十年,我们正是基于这些因素的考量,不断调整着区域发展思路,所以,区域发展战略没有永恒不变的,更没有完美无缺的,永远需要因时、因势、因地制宜,不断去取舍、权衡。

这就是发生在我们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区域兴衰的故事。作为一个成立之初,经济基础极其薄弱、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多民族大国,七十多年来,我们在这片土地上辗转腾挪,穷尽一切智慧和无尽汗水,为了不遗落每一寸土地,为了不丢下每一个人民,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