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革命,不要学世故”——他为后代定下两条家规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融化在血脉中的气质,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开国大将黄克诚以其严格的家风,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生动地诠释了“家风育人” 的重要性。
1949年10月,黄克诚南下湖南赴任省委书记。随行的还有他的妻子唐棣华和孩子们。到达湖南后,安顿好生活,这个为革命经历悲欢离合的小家终于团聚了。这让一向把“舍小家顾大家”看得极为平常的黄克诚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也正是在此时,他更加意识到,作为父亲和领导干部,自己的一言一行皆是子女成长的土壤。于是,他与妻子唐棣华定下两条家规:一不准动用公车办私事,二不准向公家伸手要照顾。
这两条看似简单的规定,实际上是黄克诚对公私界限的严格划定,也是他对家风育人的深刻理解。黄克诚曾告诫子女:“你们要学革命,不要学世故。”这句话道出了他家风建设的核心追求——培养具有革命信念和正直品格的后代。
任湖南省委书记时,组织上给黄克诚配备了一辆专车。有人认为,高级干部家庭不可能公私分那么清,干部子女肯定会用公车“摆摆谱”“壮壮门面”。的确,当时能坐汽车出门是非常气派和令人羡慕的,而黄克诚的妻子和孩子一次都没有享受过。儿子黄晴结婚时,黄克诚要求一切从简,不准动用公车,孩子听从父亲的安排,用自行车把新娘子接回了家。黄克诚晚年时,家中的小孙子因感冒起床晚了些,司机提出用车送一下。黄克诚和唐棣华连忙制止,表示“不能让后代人破了家规”,坚持让孙子走路去上学。这些事例并非单纯的“严苛”,而是从公车私用这件小事开始,将家风培育融入日常生活,让子女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黄克诚的家风建设不仅限于至亲,更延伸到其他亲属。求学和参加游击战时,黄克诚多次受到哥哥嫂子的帮助,他对哥哥一家十分感激。新中国成立后,哥哥的儿子黄开衡想要考取湖南人民革命大学,兼任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长的黄克诚坚决不“开绿灯”,而是鼓励其通过自身努力求学。黄开衡也没有辜负叔叔的期待,他刻苦学习之后考取了中南政法学院。这种做法,也体现了黄克诚家风育人的智慧,他传递给后代的,不是可依仗的特权,也不是为其铺平的道路,而是能够终身受益的进取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能力素质。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家规如同家长为孩子树立起的标杆,如果“标杆”本身不过硬,就难以起到规范的作用。黄克诚晚年居住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房顶漏水、墙皮剥落,管理部门提出拆掉改建,他却觉得不值得浪费钱财,只让修补漏雨的地方。后来又发现暖气有问题,工作人员准备改装暖气,他得知要花不少钱时,当场要求停工,说要把钱用在正道上,不能总用在他的房子上。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父亲黄克诚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也正因如此,他所制定的家规才能让家人真心敬佩和遵守。
严正的家风,是抵御“围猎”的屏障,是滋养栋梁的沃土;而家风败坏,则易导致子女躺在“功劳簿”上坐享其成,甚至沦为腐败的突破口。今年热播电视专题片《反腐为了人民》中,唐一军、孙志刚等案例,多是对家人失管失教,纵容甚至默许亲属利用其影响谋利。妻儿同腐,终致个人与家庭一同倾覆。
2025年2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主席重要文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文章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
黄克诚的家风实践启示我们:真正的家风育人,重在以规矩立身、以行动示范、以精神传承。它需要家长率先垂范,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让子女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何为责任、何为奋斗、何为廉洁。这种教育,比任何物质馈赠都更能滋养后代的人生之路,也比任何说教都更能彰显家风化人的深沉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黄克诚等革命前辈留下的红色家风,诠释着家国大义的无我境界,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主动划清公与私的界限,既要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也要严格约束、防止溺爱袒护,真正以严管体现厚爱,把清廉家风化为守护家庭幸福的坚实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