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复制和持续的奉献解决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前几天,国内主流媒体在宣传安徽某地九旬退休教师义务为留守学生补习十多年的事迹。
看过之后有话想说。
01/奉献精神令人钦佩。
九旬老教师义务为留守儿童补习,且能坚守十几年,把退休后的大把时光奉献给当地儿童,这种奉献精神的确让人钦佩。也确实为这部分留守儿童解决了学习和安全问题,也给他们的家长都解决了后顾之忧。这种奉献精神值得宣扬,值得点赞!
02/奉献余热只能成为个例,不可复制。
为什么说不可复制?首先,我相信这只是一个个例。老人的情况特殊,无儿无女,也没有其他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乐于奉献。报道中老人也说了,自己对精神享受的追求高于对物质享受的追求。
除了通过报道来宣传传诵老人的这种精神之外,在其他地方也没有人可以模仿这种奉献。尤其是每个人对各自追求不一样的前提下。这种奉献很难复制。
03/奉献不可持续。
首先,退休老人的精力和年龄都已近极限,通过报道来看,尽管老人精神矍铄,毕竟还是有极限的。老人自己也是风烛残年,奉献一天算一天,所以说,从个体来看,不可持续。
其次,不一定有更多的奉献者可以跟进。那么多的留守儿童需要补习,如果不像老人那样有退休工资来保障生活,仅仅依赖没有报酬的奉献,还真没办法把这个事坚持下来。奉献者自己都没办法生存的情况下,何谈奉献呢。
04/类似报道除了宣扬老人的这种奉献精神之外,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也许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老人的奉献精神绝对是正能量,也确实值得点赞和学习。
如果只是空洞的学习而无法实践复制或持续,无法解决老人为什么要去奉献的实质问题,我怕这个新闻报道显得太苍白了。
当然,媒体的作用也只是报道而已,媒体可能只是为了把版面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