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企业想钻空子?越南警告:别把这里当“原产地洗白”中转站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越南正积极运用贸易防卫工具构筑产业"护城河"。9月25日,越南工贸部贸易防卫局(Cục Phòng vệ thương mại)在"2025年贸易防卫论坛"上透露,目前有20项针对进口商品的贸易防卫措施正在生效,每年带来约1.6万亿越南盾的税收,保护了国内7大生产行业和超过5.6万名劳动者的权益。
这一数据凸显了越南在融入全球经济的同时,对保护本土产业的重视。自2017年成立以来,贸易防卫局已发起48起新调查和35项复审,累计建议采取36项贸易防卫措施。这些措施覆盖钢铁、食品、建材、化工、木材、纤维和塑料等重要行业,相关企业年总收入近600万亿越南盾,成为越南经济的重要支柱。
2024年4月,位于越南阮晋勇的和发钢铁厂
贸易防卫局局长梁黄泰(Lương Hoàng Thái)指出,在全球供应链多变的形势下,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工具对维持健康竞争环境至关重要。事实也证明,这些措施成效显著。贸易防卫局损害调查科科长阮有长兴(Nguyễn Hữu Trường Hưng)举例说,对蔗糖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后,进口量从2020-2021产季的120万吨骤降至2024-2025产季的30万吨,国内糖价改善,产量实现翻番。
更令人瞩目的是钢铁行业的变化:钢坯进口量从2015年的160万吨,在十年间降为零。"贸易防卫措施保护了关键工业部门,这也是其他国家普遍采取的做法,"阮有长兴表示。
全球范围内,贸易防卫措施的使用确实呈上升趋势。据GH Consults公司经理黎叙江(Lê Sỹ Giảng)引用的WTO数据,贸易防卫案件数量连续20年增长,从2000年代的年均200多起升至去年的450起以上。其中印度发起超过1200起反倾销调查居首,美国(989起)和欧盟(589起)紧随其后,金属产品是最常被调查的商品类别。
然而,越南在运用贸易防卫工具时也面临挑战。企业配合度不高是一个突出问题,有的企业甚至因害怕泄露商业机密而不敢起诉,最终导致工厂倒闭。贸易防卫局因此呼吁企业加强信息交流和会计透明度。
越南钢铁协会(Hiệp hội Thép Việt Nam)副主席黎越(Lê Việt)支持加强贸易防卫措施,特别是在全球钢铁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保障公平竞争。莲花集团(Hoa Sen Group)总经理武文清(Vũ Văn Thanh)则建议,除了关税措施,还应配合技术标准,如完善钢材质量管理体系。
更复杂的挑战来自规避行为。专家警告,外国商品可能通过在越南投资设厂完成低增值的最后工序,以规避贸易防卫措施。这不仅造成不公平竞争,还可能引发原产地欺诈风险,当这些产品再出口到第三国时,会损害越南的贸易声誉。
贸易防卫局副局长周胜忠(Chu Thắng Trung)表示,正密切关注这一趋势,将在发现因外商直接投资(FDI)转移导致某类商品产能异常激增时及时预警。这表明越南当局已意识到问题复杂性,正努力在吸引外资和保护本土产业之间寻求平衡。
随着全球贸易格局深刻调整,如何精准、有效地运用贸易防卫工具,既是越南面临的挑战,也是其产业升级的机遇。对于正在快速工业化的越南而言,构建一套既能应对不公平竞争、又不阻碍对外开放的贸易防卫体系,将是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