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芯片汽车双赛道,雷军要给小米立“新人设”

500

文 | 《星岛》见习记者 屈慧 深圳报道

编辑 | 周昊

9月25日晚,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以一场题为“改变”的年度演讲,直面小米过去五年的战略转型。演讲以“大反思”开篇,直指小米长期以来的身份焦虑:一家被认为“只会营销、缺乏核心技术”的公司,如何真正走向“硬核科技”?

尽管2020年小米营收就已突破2000亿元,但站在高光时刻的雷军却充满焦虑感。外界对小米“组装厂”的标签挥之不去,苹果、三星、华为等对手的技术壁垒又难以逾越。

经过半年的复盘,小米下定决心:不再停留在互联网公司的舒适区,而是全力投入底层技术,转型为一家真正的硬核科技企业。

自研芯片与智能汽车,成为小米打造硬科技“新人设”的两大支点。

500

​从澎湃到玄戒,小米SoC扑向高端

“芯片是小米走向真正科技公司的必由之路。”演讲中,雷军的这句话,道破了小米多年的技术心结。

早在2014年,小米就成立全资子公司松果电子,试图切入手机SoC(系统级芯片)研发 。

彼时安卓阵营高度依赖高通芯片,中低端路线的小米不仅要承受高昂芯片成本对“性价比”的挤压,更因供应链同质化难以打造差异化优势;而竞争对手华为自研SoC的成功,更让小米看清:没有核心芯片,就没有科技公司的“话语权”。

但小米首次芯片尝试却以“折戟”收场。2017年发布的首款自研芯片澎湃 S1,因28nm工艺落后、基带性能不足,致使搭载的小米5C(起售价1499元)仅出货60余万台,占当年总出货量的0.7%;后续澎湃 S2 更是流片失败。

2018年,小米不得不暂停SoC研发,松果团队从300人缩减至不足百人。

500

复盘这段经历时,雷军直言“切入点错了”。苹果、华为均从高端芯片切入,而松果一开始就锚定中低端,既难突破技术壁垒,也无法匹配用户对 “核心技术” 的期待;此外,独立运营的松果与手机团队协同困难,“经常扯皮,我亲自协调也搞不定,松果的失败成了必然”。

2019年起,小米的芯片研发团队重心转向快充、电源管理、影像、天线增强等功能小芯片,继续积累芯片研发能力和经验,“保留火种”。

转折出现在2021年。小米决心学习苹果、华为、特斯拉,加码底层技术,往硬核科技转型。雷军回顾称,公司决定在五年内投入1000亿元加码研发,彻底重塑小米的基因,以技术为本,“重新创业”。

同年,小米重启SoC项目并开启汽车项目。新的SoC被命名为“玄戒”,由创始团队核心工程师、小米副总裁朱丹领衔。

“自研手机SoC做中低端完全没机会,只有做最高端才有一线生机”——雷军决定彻底摒弃中低端路线,全力冲击高端先进制程,用高端芯片打破“无芯”标签。

2024年5月,玄戒在3nm制程产线上流片成功,意味着小米自研高端芯片与高通、苹果站到了同一条竞争线上;2025年5月,旗舰级SoC玄戒O1和智能手表芯片玄戒T1正式发布,搭载于小米15S Pro、平板、小米手表等新品上。

尽管玄戒仍有不足——专业测试显示其GPU表现欠佳、基带功耗高且信号不稳定,台积电先进产能不足也导致搭载玄戒的机型暂未大规模上市(小米15S Pro官网已缺货,新发布的小米17系列仍用高通芯片),但这场投入已彰显小米的决心。

500

据小米披露,截至2025年4月,玄戒项目累计研发投入超135亿元,团队扩充至2500余人;雷军更承诺未来五年(2026-2030)再投2000亿元用于核心技术研发。

“哪怕最终没成功,也能培养一支强大的芯片研发队伍,彻底改变公司的质地。”雷军称,现在造芯的复杂度已远超10年前,再做手机SoC至少要花500亿元,但几百亿的投入绝对值得。

逐鹿汽车市场,小米打开增长边界

如果说玄戒是小米补全“核心技术短板”的关键,那么汽车业务就是其重构科技生态、验证技术能力的另一张王牌。

2021年,小米正式入局新能源汽车,但短短两三年,这条赛道就已“硝烟弥漫”:传统车企完成新能源布局,造车新势力进入优胜劣汰,华为凭借智能驾驶技术“合纵连横”占据市场份额。

但小米的目标却异常激进:对标保时捷和特斯拉,打造“全球最强纯电性能车”。雷军坦言,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这条赛道的挑战远超预期。2022年,小米同时面临“供两个孩子上大学”的压力:一方面是芯片研发的持续投入,另一方面汽车业务进入研发关键期。彼时小米手机业务遭到华为的强势压制,收入更是史无前例的出现下滑——2022年全年收入下降了15%,2023年继续下滑3%。

500

最艰难时,旗舰款汽车SU7 Ultra项目曾被“砍掉”。雷军回顾称,2022年2月,为聚焦资源确保旗舰款汽车SU7的成功,团队“咬牙干掉了SU7 Ultra”;但同年5月,在压力稍缓后,又将其“捞了回来”。

SU7 Ultra是小米综合性能最强的超跑汽车,代表着小米汽车技术的最高集合,放弃SU7 Ultra很可能意味着会走“澎湃”芯片放弃高端的老路。

2023年,随着外部经济环境改善,小米成功遏制了营收暴跌的趋势。与此同时,竞争对手华为手机受地缘政治影响走弱,再度警示小米,必须尽快开拓新业务分散风险,减少对手机业务的过度依赖。

2024年3月,小米首款汽车SU7发布,次月交付,不到8个月就实现10万辆交付,资源整合能力令业界惊叹;截至2025年6月,小米已发布SU7(旗舰轿车,出货主力)、SU7 Ultra(高端超跑,性能标杆)、YU7(运动型SUV)三款车型,累计交付29.40万辆。

小米集团2025年二季度财报显示,小米汽车及AI分部业务收入正在快速增长:2025年二季度该板块收入达21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49亿元,占集团总营收比重从7.2%升至18.4%,成为推动集团连续五个季度30%以上高速增长的新引擎。

据《星岛》记者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内造车新势力中,小米以15.72万辆的交付量排名国内第五。据市场机构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2025年二季度全球纯电动车(BEV)市场上,小米汽车以2.5%的市占率排名全球第九。

500

小米汽车的成功,彻底扭转了资本市场将小米视为“缺乏核心科技、增长见顶”的互联网公司的旧认知。汽车业务不仅验证了小米具备驾驭复杂硬件的能力,打开了其作为硬科技公司的增长想象空间,也推动小米集团股价走到60港元的新高位,而此前小米股价长期维持在15港元以下。

截至9月26日午市收盘,小米集团-W(01810.HK)下跌5.47%,报56.2港元/股。

星岛视角

十五年光阴流转,小米早已褪去“为发烧而生”的青涩锋芒,走出单一手机赛道,蜕变为中国智能制造版图上的中坚力量。

500

正如雷军演讲主题所言:持续努力、不断成长,就有机会“逆天改命”。

这不仅是小米发展的真实写照,更折射出企业转型时以战略创新突破行业壁垒、实现跨越的生存智慧:唯有主动变革、持续突破,才能在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