龌龊,肮脏,古今意思变化很大

“肮脏”、“腌臜”、“龌龊”这三个词都表示“不干净、污秽”,但它们的来源和出现时间有很大差异。

下面为您详细梳理每个词的起源和演变。

一、龌龊 wochuo

这是三个词中出现最早的一个

最早出现时期: 汉代(公元前202年 - 公元220年)

最初含义: 形容空间狭窄、局促

文献证据:

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在《难蜀父老》一文中有“龌龊”一词,唐代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解释为“狭隘”之意。这是目前可见的最早书证之一。

东汉·张衡《西京赋》:“独俭啬以龌龊,忘《蟋蟀》之谓何。” 这里的“龌龊”也是指(气量、格局)狭小、拘谨。

词义演变:

从表示物理空间的“狭窄”,很自然地引申到形容人的“气量狭小、拘于小节”。

因为气量狭小、行为拘谨不大方,进而引申出“行为卑劣、品行不端”的道德评价。

最后,才从“品行不端”这个抽象意义,转化为表示“不干净、污秽”的具体物理意义。这个表示“不洁”的义项是在唐宋以后才逐渐普遍起来的。

小结: “龌龊”源于汉代,本义是“狭窄”,经过漫长的词义演变,才成为今天最主要的“不洁”之意。


二、腌臜 aza

这个词的出现晚于“龌龊”,并且带有明显的口语和方言色彩

最早出现时期: 宋元时期(约公元10世纪 - 14世纪)

最初含义: 直接表示肮脏、不洁,也引申为心里憋闷、不痛快。

文献证据:

在宋元时期的戏曲、话本等通俗文学作品中开始大量出现,说明它是当时的口语词。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肺腑内生心且解馋,有甚腌臜?” 这里的“腌臜”就是肮脏、污秽之意。

元代·无名氏《盆儿鬼》:“这衣服腌臜,那里有这衣服?”

有学者认为,在更早的《朱子语类》中可能已有类似用法,但最确凿的证据还是在元曲中。

特点:

“腌臜”是一个联绵词(或曰“叠韵联绵词”),两个字不能拆开解释,合在一起才表达意思。

它从诞生之初就主要表示物理上的“肮脏”,感情色彩比“龌龊”更直接、更口语化。

小结: “腌臜”大约起源于宋元时期的民间口语,直接表示“肮脏”。


三、肮脏

这个词的演变最为复杂和曲折,因为它经历了古今意义的巨大转变

最早出现时期: 也可追溯到汉代

最初含义(读音为 kǎng zǎng): 形容刚直不阿、高傲不屈的样子。这是一个绝对的褒义词

文献证据:

东汉·赵壹《刺世疾邪赋》:“伊优北堂上,肮脏倚门边。” 这是最著名的例子。意思是:谄媚小人登堂入室,而刚直之士却只能倚在门边(不被重用)。这里的“肮脏”音义皆同“抗脏”。

《后汉书》、《文选》等古籍中也有类似用法。

词义演变:

因为性格刚直的人往往显得倔强、不随和,这个词慢慢带上了“形容行为举止笨重、不得体”的意味。

从“不得体、不雅观”进一步贬义化,最终在明清时期,词义彻底转向,变成了表示“不洁净、污秽”的意思,并且读音也演变为今天我们熟悉的 āng zāng

这个转变过程可能与“腌臜”一词的发音和意义影响有关(音近义通)。

小结: “肮脏”在汉代就已出现,但本义是“刚直”,直到明清以后才演变为表示“不洁”。我们今天使用的完全是它的后起义。

上文均由Deepseek 整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