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失忆or平行宇宙?谁篡改了动画观众的记忆?
作者 / 伯劳
编辑 / Pel
现在,给你10秒钟的反应时间,请迅速说出:米老鼠穿的到底是不是背带裤?
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恭喜你,你的记忆是正确的,米老鼠穿的确实不是背带裤,至少在大部分作品中,他只是穿了一件绑着两个扣子的红色短裤。
自最初的《汽船威利》起,米老鼠就没穿过背带裤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也不用担心,你并没有遇到什么世界线变动,也没发现什么世界的真相,单纯只是遇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曼德拉效应(Mandela Effect)。
这一神秘现象最早来自于2010年互联网上的讨论:有人在网上发帖认为,自己一直对南非反种族隔离领袖曼德拉在80-90年代就在监狱中逝世的新闻报道有着清晰而明确的记忆,但是实际上,曼德拉是在2013年逝世的,还在1994-1999年担任了南非总统。
尽管这种现象是否真的“科学”仍然充满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大脑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虚假记忆这件事。
南非总统曼德拉
而在动画领域,这样的“曼德拉效应”也并不少见:
比如,皮卡丘的尾巴,末端到底有没有一抹黑色......这一问题我们会在下文中进行探讨。
我们还能在网上看到一些争吵贴或者求助贴,其中的内容大多数内容就是因为触发了这种现实与记忆不符的曼德拉效应。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大体上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由于我们大脑运作机制而导致的错误记忆,或者是由于某些技术原因导致我们产生了错误的印象;
第二种,则是因为记忆中的那部动画因为各种因素成为了失传媒体,导致我们如今无法看到;
而最后一种则影响恶劣:单纯的谣言通过虚假的消息混淆了我们的试听。
01
虚假的记忆正在攻击我
先来来看看那些因为大脑产生虚假记忆而导致的曼德拉效应吧。在这其中,最为经典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一个争论:皮卡丘的尾巴尖到底是不是黑的。
有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跨越了国境,无论是在中国海峡两岸,欧美论坛,还是宝可梦的发源地日本,关于这一点的讨论都从未停止,不断有人被纠正错误印象而产生“大脑升级”。事实上,皮卡丘的尾巴自始至终都是纯黄色,只是在尾巴的根部有一点点的棕色。
在这一难题的背后,其实存在着两种靠谱的解释:一些人认为,这样的错误印象来自于系列不同企划中,对皮卡丘画法存在些许的区别,在某些漫画、动画作品中存在将皮卡丘尾巴根部分画的很黑的线条变形,加上同人作品中也许存在这样的形象,就导致大家产生了错误的印象;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完全是我们的大脑自己在作祟:一说认为,皮卡丘的耳朵顶端就是黑色的,我们的大脑在记忆过程中,很容易通过联想理所应当地觉得,皮卡丘的尾巴也是黑色的(除非你专门去记忆),另一说则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混淆了皮卡丘和其进化前状态皮丘的造型,而后者的尾巴完全是黑色的。
而接下来的这个事件则相对更复杂一些: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在其结局中,千寻一家从隧道中走出,开车离去后就不再有后续,但是却有大量网友声称,他们看到的版本中,千寻一家搬到了新家,而搬家公司早就在那里等着他们了。据传闻,这一版结局曾在电影院进行放映,又在后来被更换为了现在的结局。
《千与千寻》的结尾到此为止,千寻一家开车离开
这一说法亦真亦假。GAINAX前社长冈田斗司夫曾经发文解释过这一问题。首先,这一结局或许在制作过程中留有痕迹:宫崎骏确实曾经画过这一场景的分镜,但是因为认为电影增加这一结局会导致过于拖沓,所以从未将这一版结局实现;另外,电影片源曾更换过本身就不现实——胶片时代,更换片源是实打实需要换胶片的,这笔成本就负担不起;所以,在电影院看过这一版电影很有可能是来自某位曾了解过《千与千寻》幕后制作的人所编造出的谣言。
但是,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都认为看过这一版本呢?千与千寻首映已经是2001年的事,距今已有24年,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中,对原本的剧情有所遗忘是人之常情。更不要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大脑神秘的记忆机制可能会把记忆排列组合,生成出模棱两可的画面,这时候,只要有人开个头,人们就会对自己模棱两可的记忆产生认同,虚假的回忆就这样产生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简单的例子,原因也并不复杂。例如,有人曾声称他曾看到《龙珠》系列中的超级赛亚人眼睛是蓝色的,这显然与事实不符:然而实际情况可能是CRT电视长时间使用后产生的色差,亦或者是单纯的色盲.......
02
我明明就看过,为什么找不到
而还有一种让我们产生曼德拉效应的原因,则是因为有那么一些动画,他们被认为曾经存在,今天却难寻其踪:这样的动画、视频被称作失传媒体,寻找它们是今天都市传说爱好者们为之狂热的一活动。
而说到动画类的失传媒体,最著名的当属《GO FOR A PUNCH》。2015年,在欧美论坛4chan一条“询问你在暗网中见过最糟糕的东西是什么”的讨论版中,有一个人提出他曾在暗网看过这样一部动画,其中的内容是9个女孩被困在一个浴室中逐渐血腥的死去。
人们对这部作品是否存在进行了深度的挖掘,曾提出过很多与这部动画相似的例证,直到2019年,有人在reddit上发布了寻找该动画的招募贴,一位油管主发布相关视频后,这部动画才变成了一场失传媒体界的全面狂欢。很快,很多戏剧性事件接连发生:有人自称自己是2015年原帖的发布者,声称原贴是假的,但是很快被证伪,双方互相打假成为了罗生门。
如今能看到的该作图像全部是同人创作
而那些真正热衷于去寻找该动画的人也发现了他们的线索:一位用户通过一部邪典电影入手,找到了一个邪典电影发行商,并公布了一个疑似曾真实存在的《GO FOR A PUNCH》视频网页快照,但是其他人却无法打开该网页,一切都是这名用户的一家之言。此后又有人声称自己曾在flash小游戏网站见过本片,但是直到今天,这部动画都无法被证明是否存在。
另一个被广泛讨论的例子则是1973年日本电视台版的《哆啦A梦》。这部动画早已被证实确实存在,却不被官方所认可。由于其在停播后再未复播,大部分资料也已经遗失,仅有少部分胶片得以保留,所以也曾被很多人认为是失传媒体。
1973版的人设
这部动画最早于1973年4月1日于日本电视台开播,9月31日停播,由当时从虫制作离开的动画人组成的日本电视动画公司制作。本作在设定上与后来的大山版(或者说是漫画原作)不同之处很多:
比如,在这一版中,哆啦A梦的声音听上去是一个和善的老伯,胖虎的母亲也已经过世,且长相与大山版完全不同,甚至由于当时漫画内容不足,这一版存在许多的原创情节。本片始终面临着严峻的收视率挑战,为了挽救收视率,本片也做过更换声优等诸多操作。
最终,本作由于日本电视动画内部的矛盾集中暴发而草草完结,动画的原画均被销毁,但是也有部分胶片被保存了下来。此后,随着大山版的播出和藤子·F·不二雄对本作的厌恶,这部作品成为了系列中的黑历史,不再被提及。
在国内,也存在着不少的失传媒体,其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因为和我国曾经猖狂的盗版动画市场强相关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最近在B站上,笔者看到一名叫做18号的UP主,曾上传了几段动画《铃音》的中文配音版本。
这引起了人们对《铃音》中配的搜寻之旅,目前大家的结论是《铃音》曾存在两个配音版本:由新加坡动画发行商ODEX发行的由上海意妍堂配音的版本,和吉林文化音像出版社制作的自制的配音版本。像早年引进的出版社自配和一些盗版商的配音版本,由于非专业团队制作,质量略差,也被称之为“草台版”。
B站UP主18号上传的版本为吉林文化版配音+原版高清视频
而引起笔者注意的点,恰恰在于吉林文化制作的“草台配音”。在那个我们还无法通过互联网快速找到动画资源的时代,这些早期引进版和盗版光碟曾经是我们接触日本动画的唯一途径,而很多我们今天想找却找不到的动画、配音版本,很可能也就来自于盗版盘商的错误封装或者类似《铃音》这样的草台配音,这些内容的存在无疑加剧了我们曾感受到的“曼德拉效应”。
以下的这个例子主要流行于欧美圈,也与失传媒体类似:美国曾将很多动画混剪为一部——这种情况在当时不算少见,比较知名的有《太空堡垒》,这是《超时空要塞》《超时空骑团》《机甲创世纪》三部动画的混编版,这一结果导致很多美国观众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发现自己找不到儿时看过的动画剧情,从而对此感到困惑。
最后,为大家推荐一个名为“失传媒体中文维基”的网站(https://lostmedia.wikidot.com),下图是其动画分类的部分截图。
03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而有那么一些存在与我们脑内的虚假记忆,则不来自于大脑对记忆排列组合,也不像前文那样来自失传媒体,而是一些彻彻底底的谣言,从一开始就是作为玩笑、或者是作为一种误解被编造出来的。
对于中国的动画观众来说,最熟悉的动画谣言莫过于下面这个,笔者甚至是从笔者的母亲那里听说的这个谣言:
这一谣言存在许多变体,其大概内容是《哆啦A梦》存在一个结局,在结局中,大雄其实是抑郁症/植物人。
哆啦A梦也好,胖虎小夫也罢,这些人全部都是大雄在脑海中幻想自己得到的朋友,然而事实是他已经在床上躺了八年......
这个谣言通常还伴随有这个结局对日本社会造成危言耸听的影响:什么导致多少人跳楼投诉一类的,如果你问起为什么这个结局今天看不到,他们会告诉你,该结局因为太残酷已经被删除了。
然而,这个所谓的结局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谣言,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谣言的母本被称作《自闭症的大雄》,这是1986年,一名名古屋的大学生所编造的谣言。该谣言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在日本同样引起了热议,由于谣言在传播时,藤本弘老师仍在人世,该谣言最后甚至导致了藤本弘老师亲自下场辟谣。
同样在国内广泛流传的谣言,还有所谓“《灌篮高手》作者井上雄彦去世”。
谣言的内容是说,井上早在山王战之前,就因为车祸(一说是骑摩托车,谣言的不同版本)去世,此后的所有内容都是由助手代笔完成。这一谣言最早于1995我国台湾地区传播,同样被传到了井上本人耳朵中,这甚至导致井上2004年在台湾演讲时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还活着”。
井上雄彦
这一谣言的初版是台湾两个学生闲的没事做的“实验”,他们编造了这个谣言,并好奇多久可以传回来,遂将“井上雄彦发生交通事故,后续内容为助手代笔”的谣言告诉了同学,两周后,当谣言传回来时,已经变成了井上雄彦去世。
“章鱼哥自杀”也是一个经典的谣言,不得不说整出这些谣言的人是真的喜欢拿角色开涮。这一谣言的原版是一个外网的《海绵宝宝》粉丝(或者他就是故意的,谁知道呢)通过对原版动画素材剪辑并增加了音效和特效后制作而成的恐怖同人作品,其作者也在2013年出来公开回应了此事。
如果说这些谣言的影响只是在粉丝和爱好者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尚未产生什么实际的恶劣影响,但是,下面这个谣言的影响力颇大,最终甚至影响到了部分的中国动画学者:
那就是万氏兄弟的《大闹画室》。这部作品诞生于1920年代,因为年代久远,影像资料已经失传。
但是在网上却始终流传着一张被认为是《大闹画室》的图片,该图片甚至曾被一些学术论文引用。然而,事实是这张图片并不属于《大闹画室》,而来源于美国世纪初的经典动画《菲力猫》(Felix the Cat)。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最新的学界考证,《大闹画室》也并非如许多人记忆的那样是“中国第一部动画片”,目前有据可查的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应当是1923年杨左匋创作的动画广告片《暂停》。(参考文章: 中国动画百年,这下真的要来了 | 百年动画之旅,作者:傅广超)
04
结语
看了上文这么多的案例,是不是觉得“曼德拉效应”还挺有趣的?诚然,突然发现某件事情和自己记忆中完全不一样,是一件很有趣的感受。但是,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人纠正我们,那么一直被错误的印象蒙在鼓里,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且不论皮卡丘的尾巴这种无伤大雅的事情,后文中提到的一些性质恶劣的谣言,真的对很多人的认知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这样的现象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这个信息成几何倍数爆炸增长的时代,生成式AI使得谣言的创作门槛变得更低,人们也更加容易被误导。也许,在这个时代我们能做的,就只有擦亮自己的眼睛,仔细分辨身边的每一条消息了吧。
参考资料:
『千と千尋の神隠し』幻の都市伝説の真実とは?岡田斗司夫:https://note.com/otaking/n/nda309026ed26
维基百科 哆啦A梦(1973年版):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9A%E5%95%A6A%E5%A4%A2_(1973%E5%B9%B4%E9%9B%BB%E8%A6%96%E5%8B%95%E7%95%AB)
寻找失传的《玲音》中配版: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Y8bzEEtZ
中国动画百年,这下真的要来了 | 百年动画之旅:https://mp.weixin.qq.com/s/Ik-3G_iHIybSY-T-WM83F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