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铁了心要把这款游戏往“小”了做
别看我小。
一天早晨,你从满足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拇指大的小人。
书桌是乱乱的小岛,阳台是冒险的游乐园,熟悉的世界变了个样。
你把眼镜盒摆弄成沙发,在耳机线上荡秋千,骑上牙刷模样的魔法扫帚……欸,哪来的毛茸茸、圆滚滚的小猫团?
这个时候,阳光从窗台上懒洋洋地洒了进来,你觉得身上暖暖的。
小人国要热闹起来了。
9月24日,腾讯旗下小人国题材生活模拟治愈游戏《粒粒的小人国》首曝,PV以及实机演示视频同步上线,全平台预约已经正式开启。
近来生活模拟赛道新品消息不断,米哈游腾讯同时选择在这个时机入场,前者以星球和幻想为主题,而腾讯则抓住了“身边的小人国”这个设定,产品一经首曝便吸引到不少关注,当天就在Tap突破了10万的预约。
顺应当下热点,有玩家还在评论区给游戏起了个“无限小”的绰号,引来一片666。
实际上,不久前我也收到邀请,前往“腾讯游戏小小品鉴会”参与了《粒粒的小人国》的试玩。一天的体验工夫下来,最深的感受竟也类似:这确实是一款无限扣细节,使足劲往“小”了做的游戏。
1. 因为足够小,才能做到大人做不到的事
小人国是个不太需要费力解释的概念。
在各类文艺创作中,“变小”这种艺术变形手法十分常见,大众对其的认知也充分,脑子里多多少少有个大致的轮廓。然而,这类型的题材在游戏中却相对少见,近年来数得上号的可能就一个《双人成行》,几近垄断了游戏玩家对微观世界的想象。
《粒粒的小人国》则率先展示出这个题材的更多可能性。
游戏的整体美术风格类似于“皮克斯”动画,色彩明亮、光影细腻,注重氛围塑造与场景、物体的叙事属性。同时使用了绘本风格的柔软线条,使得小人国世界在造型上保持圆润,亲和力更强。
不仅是视觉,微观世界中的声音也被格外重视。当你变小,风声、虫鸣声、叶片摩擦声,这些以往很容易忽略的声音也变得明显。探索世界的过程中,这些环境音与近景动作声被细腻分层,结合视觉表现,合力打造出“身临其境”的小人国体验。
这样沉浸式的视听语言下,玩家可以进一步感受到小人国的有趣之处。
在皮包里等公交、在牛奶盒里盖房子,抓起漏勺去捕虫……熟悉的物件被重新赋予用途与意义,玩家也自然开始尝试用不一样的心境,去感受生活的其他可能。
诸如此类的视角转换,一方面保留了生活模拟的真实感,另一方面又借助想象力改变了日常,将普通物件转化成玩法与情感的载体,形成“熟悉中带着新奇”的持续吸引力。
这一点在游戏的采集系统中也有体现,其玩法乐趣来自于近乎孩子气的想象力:去抱住一滴雨水或露水;将草木丛林间的花香收进口袋;用玻璃瓶盛满最明亮最温暖的阳光。
玩家得到的不仅是用于建造或烹饪的材料,也是情绪叙事的符号。采集行为因而从单纯的奖励驱动任务,变成一次次温柔的、富有仪式感的小小冒险,并带来生活的烟火气息。
生活模拟品类有一个常见的难题,就是关于“真实感”的尺度究竟如何把控。太过真实,难免操作繁琐、坐牢感强;脱离现实,又缺少了一层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代入感。
通过对“小”的挖掘,《粒粒的小人国》以一种取巧的方式找到了平衡点。对小人国的细致描摹、精心刻画,让玩家得以信服地进入这个世界;而那些稍微超脱现实、却又符合直观想象的玩法内容,使得玩家不受现实的束缚,正是因为足够小,才能做到大人做不到的事。
从技术层面来看,想要构建这样一个生动的小人国并非易事。小尺度下,场景密度激增、材质细节要更丰富、音效需要重构空间感,动画与表情也要更细腻,否则玩家就可能因细节失真而“出戏”。
甚至连不少玩家,也注意到并感慨于游戏下的苦功。
但这一切又是值得的。
在那些有关“大世界”的探索冒险游戏中,镜头常常取景很大,角色望向遥远的远方,以此展示出世界的辽阔。
但在微观世界里,你会发现视野总是被拉得更近。“小”改变了人的注意力分布,玩家被引导去蹲下、去靠近、去触摸,把节奏放慢,注意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一个个瞬间。
这是独属于小人国的特殊体验,不止是在模拟生活,更是在放大对生活的感知。
2. 认真对待每一点情绪
当下游戏行业最热门的,当属各类SLG与搜打撤游戏,它们善于借助复杂的机制放大人性的复杂面,凸显博弈的乐趣,让玩家在资源、权力与抉择间被反复推向极端情绪,并由此产生一波又一波爽感。
《粒粒的小人国》走的是相反的路:它把注意力往内收,去捕捉那些轻微、温柔、常被日常掩盖的情绪。游戏不要求你征服世界,而是把世界缩小到足以让你看清自己——并在这里被温柔对待。
从最基础的换装功能说起,角色的五官、发型、上下装、配饰皆可随意调整搭配,服饰的风格则偏向日常与休闲:松软的材质、轻薄的层次、易于搭配的色块,以及充满巧思的各种小配饰。
这是因为游戏将换装的重心放在了“舒适”上——高自由度的外观搭配,不是为了给玩家的审美评分,或是单纯追求视觉上的突破,而是希望玩家能够放轻松,感受“不同穿着带来的心情”。
家园建造系统同样,玩家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布置房间、摆放装饰、调节灯光与音乐,从而营造一片专属自己的天地。它是自我表达的舞台,同时又担任绝对安全的情绪港湾。
很容易感受到,这个小人国,既希望为玩家打造精神自留地,享受完全属于自我的空间;又在借助同样的方式,提升玩家对“自我”的掌控感,从而更贴近自己的内心。正如游戏的宣传标语所示,“小小的我,自在地活”。
而在实现“与自己和睦相处”的同时,结交朋友,获取陪伴,也是经常在同个维度被纳入考量的情感需求——这就轮到重要NPC,游戏名称中的“粒粒”出场了。
粒粒是具备记忆的陪伴型NPC,设定的种族有百余种,作为玩家的邻居和伙伴,官方公开表示为粒粒们准备了150万字的对话文本、超过90种的表情动画以及80多种生活情景演绎。这意味着每位粒粒都有独特的性格特征,能与玩家产生形式丰富的交流互动。
因为具有记忆,粒粒会记住玩家送过的礼物、一起做过的活动、甚至在特定场景下的某个行为。这些记忆会在后续的对话或行为中被调用:他们可能会在某个清晨突然提起“你上次煮的那杯姜茶真暖人”,或是在你孤零零时示好地凑到一旁聊起往事。
这些细节积累成一种“被看见”的感觉——不是只有你在辛勤地探索、改造小人国,这个世界同时也在通过角色记忆、回应你。
其次,粒粒的行为是生活化的而非任务化。他们有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性格偏好,与玩家的所有互动都是根据具体情境实时生成,而非固定编排脚本。通过持续的陪伴,玩家可以观察到粒粒在关系中的变化与成长,了解更多有关对方的小故事。
这些故事往往不以奖惩为核心,而是以关系与共鸣为目的:完全了解一位粒粒后,玩家会收获一种情感上的丰盈,这正是游戏长期留存的一大驱动力——游戏世界或许是虚拟的,但产生的情感是真实的。
由此也可以感受到《粒粒的小人国》在社交玩法上的倾向性。以玩家社交为例,许多相关的社交玩法刻意减少了即时利益回报,玩家在交互中体会到的更多是陪伴本身的价值。
游戏把注意力放在了“如何让玩家在互动后带着好感离开”上,而不是“如何让玩家在互动后拿到多少资源”。比如邀请三五好友来家里开聚会、互相配合过家家一起演绎剧本——这种去功利性的社交逻辑,使得玩家相比浅尝辄止的泛社交,更容易在小人国内建立真实、细腻、长久的关系。
玩家可以携手应对一些负面的多元情绪
总体来看,《粒粒的小人国》所指向的情绪足够小,也足够日常,不过,也只有当细微、隐蔽的小情绪都被认真对待,大人的日常才有可能被真正治愈吧。
3. 选择变“小”,是选择用生活连接玩家
《粒粒的小人国》试图通过“把世界做小”的设计逻辑,放大日常生活里的微小点滴,把玩家从碎片化的时间里,拉回到一种更悠闲、更有耐心的生活节奏中。
每个人都有一段属于小时候的经历,游戏找准变“小”这个方向,反倒拥有更大的市场潜力。这也解释了腾讯为何颇重视这个项目(在今年年初申请到了偏孵化性质的“春笋计划”名额),同时为之配置了排场不小的宣发资源——对于社交起家的腾讯而言,进入亟需社交破圈的生活模拟游戏领域,倒也算是进入舒适区了。
不过话说回来,腾讯擅长做强竞技性的大DAU社交游戏,《粒粒的小人国》倒是显露出其在游戏社交方面的另一种思考。而依托腾讯在社交层面的积累,这款游戏也更有机会通过自身无门槛的社交互动方式,结合腾讯的社交关系链,进一步缩减玩家之间的互动链路,将小人国打造成新形态的、可以依靠好感和兴趣来建立并沉淀友谊的社交空间。
相比重度玩法游戏构建的复杂玩家生态,《粒粒的小人国》表现得更简单、更自然,也因此更为普世。与此同时,削弱玩法的功利性质,希望依靠生活模拟带来的温度去打动玩家,这又需要产品在长时间尺度下保持对生活的细腻感知、对玩家心理的深刻理解。
说白了,腾讯这次把资源投到做“小”的工匠细活上,既有机会对生活模拟赛道做一个全新突破,也面临着能否把产品温度转化为用户留存与社区活力的长线考验。
《粒粒的小人国》官宣预告与momo合作
不可否认,当今游戏市场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仍然是“与人斗其乐无穷”的竞技游戏。
至于能否“把游戏往‘小’了做”,其实也不只是一个创作议题,更是一个文化议题: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玩家是否愿意在一个拉近距离的微观世界里停留、观察、养成关系,并把这个世界当作自己的第二人生?
如果答案倾向肯定,那么这个小人国,或许会是未来几年里,那些想要“自在地活”的玩家最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