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参考动态:日本智库《台海危机桌面推演》,14天战损触目惊心
一、推演概况
背景和目标
报告开篇就点明,搞这次推演的直接诱因,是2022年佩洛西窜 台后我举行的大规模jun演 。他们感到“威胁”已经具体化、常态化了 ,但日本国内对台海有事究竟会是什么样,普遍“难以想象” 。所以,他们要通过这次推演,“可视化”作战过程,评估美日军事行动的成本,找出问题,最后给日本政府提政策建议。
推演方法:用的是一套基于美国兰德公司数据、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人员开发的“MIT式”桌面棋盘游戏 。这说明,其底层数据和模型来源于美国顶尖的防务智库,有很强的“美军视角”。
设定:想定时间是2026年 。推演由日本、美国、中国、台四个小组扮演战区指挥官 。一共四回合,每一回合代表3.5天,4回合代表现实中的14天。
组织:演习参与人数共29人。总体控制由2人负责,居于最高组织地位。各国战区指挥官是推演的核心参与者,日本队、美国队、中国队均有5人,台湾队有4人。控制员2人,负责控制演习的整体进程,同时兼任裁判员。裁判员有6人,负责裁决战斗结果。管理组2人,负责所有管理运营事务。各国战役级指挥官有2人,同样兼任裁判员。
局限性:报告坦诚地列出了很多“不模拟”的情况,具体包括:
不模拟周边国家(如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的介入 。
不模拟“灰色地带”行动,比如海上民兵、海警执法等 。
不模拟非战斗行动,比如撤侨、难民处置、保护海上交通线等 。
不模拟“未来战争”要素,比如太空、网络、电磁领域的体系破击和无人机作战(其中太空和网络由裁判组“指派”战果,并非自由对抗) 。
部队单位的模拟
报告中详细说明了如何将各国的陆、海、空三军兵力模拟为棋子单位。
海军单位 (Navy units):
水面行动大队:3至8艘舰船。
航母打击大队:3至8艘舰船。
两栖戒备大队:3至8艘舰船。
常规潜艇:4至12艘。
核潜艇:4至12艘。
空军单位:
战斗空中巡逻、拦截、近距空中支援、轰炸机、空中加油机、运输机等任务单位通常由12或24架飞机组成。战斗机按代数划分:
第4代战机:如美国的F-16A/B、日本的F-15J、中国的歼-10和歼-11。
第4.5代战机:如美国的F-15E、日本的F-2、中国的歼-11B和歼-16。
第5代战机:如美国的F-35/F-22、日本的F-35、中国的歼-20。
陆军单位:
模拟了步兵、两栖轻型装甲、重型装甲(坦克)、轻型机械化、空降/空中突击、炮兵、工兵和攻击直升机等单位。
导弹:
各国拥有的导弹名称、能力(射程、一次可发射数量)、库存和每回合的补充量都在作战地图上注明。
二、推演过程
想定背景
推演的背景设定在2026年,局势的引爆点源于一系列不断升级的事件 。2024年选举后,美国内阁成员访台显著增加,美政府开始称台湾为“不可或缺的安全伙伴” 。2026年,美国和台湾举行了历史性的防长会谈 。2027年10月1日,大陆首次派遣2架战斗机和1架大型运输机飞越台北上空 。台湾战斗机在警告和警示射击无效后,击落了其中一架中国战斗机 。随后,东方宣布为牺牲的飞行员举行大规模国葬,并表示必须立即为与台湾的统一制定时间表 。东方宣布在福建省进行大规模两栖军事演习,并动员了民用滚装船和运输机 。美国印太司令部发出强烈警告,认为中国可能进入台湾 。
第一回合(第1-3.5天):登陆受阻
我方行动:成立“台战区司令部” ,集结精锐。主攻方向选在台湾北部的桃园地区,力求速战速决 。同时,派遣包括航母在内的大部分水面舰队和潜艇,前出至台湾以东约1200公里的菲律宾海,建立拒止区,阻止美军介入 。
战况:我联合火力打击,迅速摧毁了台大部分海空军力量 。但在美军情报和火力支援下,我登陆部队在桃园海滩遭到顽强抵抗,未能建立稳固的登陆场 。美日方面,迅速宣布进入“存亡威胁事态”,同意美军使用日本基地作战,并开始集结兵力 。
第二回合(第3.5-7天):战火烧向日本
我方行动:认识到日本基地是美军干预的“圣域” ,我们下定决心,实施了三步走计划:网络攻击瘫痪日本空军基地、轰炸机清除日本西部的“宙斯盾”舰、最后由火箭军对日本全境基地发动弹道导弹攻击 。同时,开始对美日卫星实施动能攻击 。
战况:这是整个推演最血腥的一页。我对日本基地的打击是“灾难性的” 。美军在地面上损失了多达120架F-35在内的战术飞机和大量加油机、运输机 。日本也损失了48架战机 。作为代价,我部署在菲律宾海的水面舰队也遭到重创,美军从澳大利亚等地起飞的轰炸机击沉了我方包括一艘航母在内的24艘军舰 。同时,另一艘航母和部分舰艇也被美军潜艇和台湾导弹击沉 。美日方面也损失惨重,两艘日本“宙斯盾”舰被击沉,一个美军航母战斗群也在九州东南被我潜艇击沉 。
第三、四回合(第7-14天):后勤之战与登陆失败
战况:桃园方向的登陆战陷入僵局 。我们在基隆开辟第二登陆场,但进展艰难 。美军的网络攻击开始发威,成功干扰了军港口和铁路的后勤补给 。由于日本基地遭重创,美日空中力量难以有效介入台海,东方一度取得台湾上空的制空权 。但随着我运输补给困难,后续部队无法跟上,美台空中力量逐渐反扑,并摧毁了我大量运输机,切断了空中补给线 。最终,我两栖舰队几乎被全歼 ,登陆部队在补给断绝后,被认为“极有可能被孤立”,面临被俘的结局 。
三、推演结果
报告最后给出的战损统计触目惊心 :
中方:损失水面舰艇81艘、航母2艘、两栖舰46艘、战机168架,伤亡超过4万人。
美方:损失航母2艘、主要水面舰艇8艘、核潜艇9艘、战机多达400架,伤亡约1.1万人。
日方:损失水面舰艇15艘、战机144架,伤亡约2500人。
台方:损失水面舰艇18艘、战机200余架,伤亡约1.3万人。
到第14天结束时,我方的两栖舰队已严重损耗,水面战舰几乎被全歼,统一行动遭遇重大失败 。
四、问题与局限
报告承认本次推演存在几个主要问题:
以美中为中心:报告指出,台海危机的主角本应是台湾,但在此次推演中,台湾的存在感很弱,游戏最终演变成了由台海危机引发的美中战争 。
部分战斗脱离现实:由于游戏技术抽象和简化了作战流程,导致一些场景与实际战斗存在偏差,例如情报、监视和侦察(ISR)概念的反映有限 。
灰色地带、非战斗应对和未来战争的缺失:演习没有模拟灰色地带行动(如海上民兵)、非战斗人员撤离等非战斗活动,也没有模拟太空、网络、电磁领域以及无人机等未来战争的要素 。
尽管存在局限性,推演仍然得出了三项重要的政策启示:
确保沟通渠道,以避免事态升级:推演表明,一旦因意外升级导致全面战争,所有相关方都将遭受巨大损失 。因此,建立从军事到政府高层的美中、日中沟通渠道,成为最高优先级的政策问题 。
加强自卫队基地的弹性和网络空间防御能力:推演表明,一旦美军决定保卫台湾,日本将极难保持中立 。因此,加强日本自卫队基地的弹性以抵御中国的第一波打击,以及引入日本相对落后的主动网络防御,是极为重要的紧急议题 。
加强日本自身的防卫能力,包括反击能力:报告认为,美日需要意识到,对中国采取过度安抚的态度可能会降低其对台动武的门槛 。因此,日本需要紧急执行其“三份安保文件”中提出的从根本上加强防卫能力的计划,包括维持反击能力、加强战争持续能力等,以形成有效的威慑 。
五、报告解读
透过这场推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美日对我们的几大核心忌惮。
整场推演,我们最大的战果就是开战初期对日本基地的毁灭性打击。这直接导致美日空军在好几个回合里“行动受限”。因此,报告的政策建议部分,第2条就是“加强自卫队基地的弹性和网络、太空防御能力” 。他们认为,在我们的中程导弹面前,第一岛链上的所有基地都形同虚设。他们现在想的,就是如何加固掩体、分散部署、提升修复能力,企图在我们的第一波打击下活下来。这是对我火箭军最高效费比威慑能力的直接肯定。
美军依仗海空潜一体化与后勤
在推演中,美军扭转战局的关键,是其强大的海空潜联合绞杀能力,尤其是在远离大陆的菲律宾海,以及通过网络攻击破坏我后勤体系。他们认为,我们的远洋海军体系尚不完善,远距离的后勤补给是我们的弱点。设想通过“打残我们的后勤”来拖垮我们的前线攻势。这提醒我们,在发展主战装备的同时,战场信息感知、后勤保障和体系抗毁能力,是未来打赢的关键。
把日本推向一线
报告建议第3条,要“加强日本自身的防卫能力,包括反击能力” ,并认为日本很难在台海冲突中保持中立。这是在干什么?这是美国在给日本“松绑”,怂恿它从一个后勤基地转变为一个可以直接参与进攻的“一线打手”。通过强化日本的反击能力(即对我国本土的打击能力),来分担美军的压力,增加我们的决策成本。我们必须对日本的军事化动向保持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