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中国领先技术出海要小心地缘政治陷阱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技术出海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其是随着产业结构升级,高新技术产品、高端装备、绿色低碳产品成为中国制造“出海”的新增长点。

2025年上半年,我国出口芯片金额为6502.6亿元,增长20.3%。

作为绿色低碳产品代表的“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上半年出口金额780.79亿美元(约等于5552.8亿元),同比增长11.4%。

500

图/新三样产品出口情况

来源/互联网 

在储能这一关键新兴领域,上半年海外订单规模高达163GWh,同比增长246%,业务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我国部分出海企业投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们在国际化进程中同时遭受着一些国家的百般刁难,最终铩羽而归,留下深刻的教训。

1. 吃了太多地缘政治的亏

以印度市场为例,庞大的人口红利和增长潜力是我国企业国际商业拓展所看中的。以小米和vivo为代表的中国手机厂商将印度作为出海的重要目的地。

小米在2014年进入印度后,迅速取得了显著成功,曾创下连续17个季度市场份额第一的纪录,印度也成为小米海外最大的市场。vivo同样高度重视印度,投入巨资建设工厂和销售网络,年产能计划提升至1.2亿部,并为印度贡献了上万个就业岗位。

然而,自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印度方面对中国企业的监管态度明显转向严厉。

小米遭遇了系列打击,先是在2022年1月被以“逃税”为由追缴约5.6亿元的税款,随后在同年4月,印度执法局(ED)指控小米子公司违反《外汇管理法》,以“支付版权费”为名非法向境外汇款,冻结并最终计划没收其高达48亿元的资产。

500

图/印度税收情报局向小米追缴税款

来源/互联网 

多次巨额罚款以及印度政府要求关键职位由印度籍人士担任等政策压力,加之小米品牌在印度难以突破性价比形象、高端化受阻,导致市场份额从高峰期的超过30%大幅下滑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13%,同期出货量同比下降25%,排名跌至第四。

500

图/2025年Q2小米手机在印度份额

来源/互联网

vivo的遭遇同样严峻,其在印度的119个银行账户一度被冻结,涉及资金约3.86亿元,被指控涉嫌洗钱和逃税。

500

图/印度执法局文件

来源/互联网 

这些行动被业界形容为“养肥了再宰”,使得企业在印度的经营环境充满不确定性。

最近我国的特高压变压器龙头企业保变电气也遭遇了印度的“杀猪盘”。13年前,保变电气投资2.73亿元在印度设立子公司,10年前就为印度培养了200名以上的工程师,而自己连年亏损,如今以1.37亿元转让了子公司90%股权给印度阿特兰塔电气,惨淡收场。

500

图/保变电气转让股权公告

来源/互联网

所以有媒体认为,印度企业以极小的代价,抄底了中国企业在特高压技术领域十余年的技术积累。

资深出海专家达尼就明确表示:“只要还有选择,就不要轻易陷入印度市场”。

不止印度,美国市场的地缘政治对中国企业的打压更为赤裸。比如在储能和锂电池领域,美国通过高关税、市场准入限制和供应链“去中国化”等多种手段,试图遏制我国的领先优势。

具体来看,2025年2月至4月,美国将中国储能电池的关税从10.9%一路暴增至173%,直接推高中国产品的出口成本,削弱价格竞争力;2025年3月,众议院通过法案,拟禁止国土安全部采购中国6家主要电池企业的产品;通过《通胀削减法案》(IRA)等政策,迫使中国企业不得不在美国或盟友国建厂,增加成本和运营风险。

在这一套组合拳下,受伤最严重的中国企业可能就是准备在港股IPO的海辰储能,它的招股书即将在9月25日失效,如果不能顺利上市,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地缘政治。

海辰储能招股书显示,2024年,海辰储能前五大客户贡献47.9%营收,其中第一大客户为美国客户,独占17.3%,第四大客户也是美国客户,收入占比5%。虽然没有明确提到6月10提交了破产申请的美国储能集成商Powin,但根据海辰储能的公开披露,双方达成至少6.5GWh的采购合作或合作框架意向协议。显然,Powin也是海辰储能重要的客户之一。

500

图/海辰储能前五大客户

来源/互联网

顺便提一句,Powin的破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国对中国供应链的限制持续加码。

2. 更要小心损害国家安全

海外市场的机遇和风险,给所有出海的中国企业都上了一课。商业上的成败固然重要,但作为我国领先技术的载体,企业的商业决策必须恪守国家安全的底线,任何技术的输出与合作,都应依此为前提。

近日,某权威媒体曝出海辰储能和印度军方背景的企业合作一事,再一次将海辰储能推到了风口浪尖。

据媒体报道,印度一个名为“reliancehithiumleaks”的网站指控海辰储能正利用印度信诚工业作为“特洛伊木马”,以使印度依赖中国技术。该网站统计显示,信诚工业从海辰储能采购了价值超过420万美元的储能设备,包括多个大型BESS集装箱系统。

500

图/“reliancehithiumleaks”指控海辰储能

来源/亚洲周刊

但事实上,与海辰储能合作的印度企业具有明确的军工背景,或许会将海辰储能拖入一场远超商业范畴的危机。

这一合作发生在中印边境局势敏感的背景下,有安全专家警示,若相关储能技术被印度军方应用于边境争议地区的能源供应,将直接威胁我国国家安全利益。

令人遗憾的是,企业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可能采取了规避监管的路径。因为今年7月15日,商务部会同科技部调整发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其中新增1项限制类技术条目,即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包括:新增电池用磷酸铁锂制备技术、电池用磷酸锰铁锂制备技术、磷酸盐正极原材料制备技术等3条控制要点。

500

图/《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部分调整内容

来源/互联网

根据彭博社的调查,一种常见的做法是通过设在香港或新加坡的子公司与印度客户签订包含技术转让条款的合同,以此绕过国内的技术出口审查。这种“有个生意就行”的短视行为,不仅是对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国家整体安全防线的漠视。

海辰储能的遭遇并非孤例,但其结局可能更为惨痛。参照其他在印企业的经历,它很可能面临“钱技术两空”的局面:既难以从信用背景复杂的印度伙伴处足额收回货款,加剧其本就高达83亿元的应收账款风险,更可能导致其领先的电池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被对方以“本土化”之名消化吸收。

500

图/截至2024年海辰储能应收账款达83亿元

来源/互联网

最终,印度可能利用这些技术强化其边境地区的能源基础设施,客观上增加我方的战略压力。

相比之下,国内另一家电池企业则展现了不同的格局,其严格审核海外合作背景、对核心技术出口保持审慎的态度,不仅保护了自身知识产权,更维护了国家的产业优势和战略安全。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征程,必然伴随风雨与挑战,但真正的强者绝不会以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为代价换取短暂的报表光鲜。出海之路,创收固然重要,但守护国家的尊严与安全,才是行稳致远的根本基石。

3. 突围之道:技术出海的战略调整与风险防范

在印度这片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市场上,中国企业的打法确实需要更灵活的智慧。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光有技术和价格优势远远不够,更需要一套精细的生存策略。

首先得守得住核心技术。有的企业在这方面做得相当聪明,以国内另一家新能源企业为例,其钠离子电池技术虽公开了性能参数,但最关键的材料配方和工艺细节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种“展示成果、保留核心”的方式,既保持了技术合作的开放性,又避免了底牌泄露。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荣耀手机已经开始把部分产能从印度转到泰国,利用东盟的贸易协定继续服务印度市场;海尔则选择在印度只做销售,把生产基地放在孟加拉。这种“产地与市场分离”的思路,既降低了风险,又保住了市场机会。

500

图/海尔在孟加拉建立生产基地

来源/互联网

另外,要在印度扎根,还得学会用本地思维做事情。三星就是个好例子——他们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从半散件组装慢慢做起,逐步提高本土化比例,还巧妙利用了印度的PLI补贴政策,如今印度已成为三星全球营收的重要支柱;7-11便利店则把30%的货架留给印度手工艺品,这种尊重本地文化的做法赢得了好感;更巧妙的是TikTok,通过将运营权交给本地团队,自己只做技术支持,既合规又保持了影响力。

500

图/印度第一家7-11便利店

来源/互联网

合同防范与法律保障也不可或缺。在印度做生意,合同里必须明确国际仲裁优先,同时要和中央与地方政府都保持良好沟通。把项目备案做成双轨制,这样即使一方政策有变,另一条线还能提供保障。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涉及储能、人工智能等具有军民两用潜力的技术出口,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自我审查机制。这不再只是商业风险问题,更关系到国家利益。

从智能手机到光伏产业,从特高压到储能技术,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既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付出了惨痛代价。不过,这也让我们明白,技术出海不再是简单的市场拓展,而是涉及国家利益、技术安全和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

在全球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既要把握市场机遇,也要警惕各类陷阱,确保中国核心技术优势在开放合作中得到提升而非削弱。只有这样,中国技术出海才能真正行稳致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