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厂商都在用AI,腾讯游戏云这次赶了个“早集”
今年,中国游戏产业正在两个重要趋势的推动下,正经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一个是AI大模型技术的广泛落地,另一个是全球化竞争进入更复杂、也更关键的阶段。AI已经不再只是锦上添花的辅助工具,而是从创意生成、研发、制作到运营推广全流程中的核心驱动力;同时,游戏出海也到达“走进去”的新周期,对技术底座、合规能力和本地化运营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在此背景下,腾讯云于本届数字生态大会上全面升级“游戏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通过领先的AI技术与全球化的云基础设施,为游戏开发者提供从创意诞生到全球增长的一站式护航。
混元加持下的AI管线升级
作为腾讯自研的大模型,混元已经成为很多游戏团队在实际生产中依赖的工具。混元大模型技术专家林志鸿先生分享到,如今大模型(包括多模态)技术已成熟,达到商用水平,能够解决游戏行业高成本、长周期、同质化的痛点。
他提到,大模型的发展已经来到商业化拐点。这不是指“可能可以用”,而是指“已经真正可用”。据统计,AI在游戏工业化管线中的场景覆盖率已经超过60%,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长。
不管是语言模型还是多模态生成,都达到了稳定支持产品化的水准。更关键的是,模型本身也在不断细分。比如针对美术、代码、剧情等不同环节,已经有专用模型出现,它们更懂业务、也更精准。
在实际应用方面,混元目前已经落地超过15个游戏场景,并重点聚焦在美术和内容创作两大维度。例如在2D视觉方面,混元游戏视觉平台2.0不仅支持文生图、视频生成,还推出低门槛的LoRA风格定制功能,允许团队用极少量样本训练出属于自己的视觉风格。这对需要强烈美术个性的项目来说尤其有价值。
而在3D创作领域,混元3D Studio提供了一套完整AIGC管线,支持从文本或图像生成基础模型,并支持组件拆分、结构编辑、自动拓扑和材质调整等精细操作。值得一提的是,该工具还实现了“万物绑骨”功能,不论是人体、动物还是机械结构,都能快速绑定骨骼并配套相应动作库,能显著提升动画制作效率。
林志鸿坦言,混元之所以投入大量精力优化传统3D生产管线,是因为“客户当前需要这个管线”。“理想状态下,未来或许不再有‘3D模型’的概念,整个游戏就是一个生成式场景。但现阶段,厂商更需要的是如何利用AI降本增效。”
除了专业生产环节,混元也在推动AI赋能UGC生态。比如在《元梦之星》中,用户借助AI工具生成的模型数量已达几十万级,大大降低了创意实现门槛。
为小游戏铺就增长快车道
随着微信生态的持续完善和用户使用习惯的轻量化迁移,小游戏市场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据微信小游戏团队统计,有近70款小游戏达成百万以上DAU(日活跃用户),超300款游戏单季度流水超过千万元,月活用户更是突破五亿。
腾讯云互联网技术总经理陈亮分享了对小游戏与AI技术融合的洞察。“从单个游戏的全生命周期来看,小游戏和端游的区别并不大。但相对于中重度游戏而言,休闲类小游戏对AI的利用度更高,因为在角色和道具生成方面,对小游戏的面数和精度要求没有端游那么高,但对效率和时间要求极高。”
如今,AI已经渗入小游戏从0到1的全流程。从最开始的一个念头、一个创意,到中间的美术和程序实现,再到最后怎么让更多人看到、怎么留住用户,AI技术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创意阶段,冰川网络副总经理曾保忠直言:"AI不仅能提升效率,更能拓展创新边界","通过AI的穷举能力,我们可以在几分钟内快速获得50个甚至更多的创意草案,这是人工难以做到的。"
依托于此,冰川网络旗下的《超能世界》在海外市场取得显著成绩,在美国iOS游戏下载榜单中登顶并进入免费榜Top3。另外像点点互动回国首发《无尽冬日》时,选择了腾讯云弹性架构,保障了《无尽冬日》在国内稳定上线,28天即登顶小游戏畅销榜。
可见,腾讯云为小游戏开发者提供的不仅仅是技术支撑,更是一整套经过验证的方法论和实践经验,AI赋能后,更是为这种的全方位的支持“提速”。
助力游戏企业实现敏捷全球化
在游戏运维与全球化部署方面,腾讯云持续优化,这部分腾讯云所做的事情可能外界感知不强,但对游戏团队来说却非常关键。
以盛趣游戏旗下经典IP手游《龙之谷世界》为例,这款游戏于2025年2月公测即登顶iOS免费榜。
龙之谷在早期自建机房阶段,业务的连续性与安全防护是两大痛点。硬件故障导致停服时间长,DDoS攻击难以抵御,进而影响到玩家的体验。2017年迁至腾讯云后,故障恢复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分钟级,BGP网络优化了跨网访问体验,云端安全防护能力可自动清洗百G级以上攻击流量,显著提升业务稳定性。
等到《龙之谷世界》用户量爆发,另一类挑战又浮出水面:如何高效部署全球节点?如何实现资源弹性伸缩?怎样控制运维成本?这些都不是靠堆人力能解决的。团队通过腾讯云API构建出一套自动化运维系统,把很多流程标准化、工具化,才实现了更可控、也更敏捷的全球运营。
类似的成效不止出现在一款产品上。比如《鸣潮》《远光84》《卡拉比丘》等走向海外的游戏,也都借助腾讯云旗下的WeTest、EdgeOne、云原生、GME语音服务等产品,系统性地解决了跨地区部署、网络加速、安全防护和实时交互等问题。
尽管有如此多的优秀解决方案,但就像盛趣游戏的张帅所认同的那样:“通往敏捷的道路不止一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腾讯云所能提供的,恰恰就是一套经过大量实战验证的选项,团队可以根据自身产品的类型、规模、发行区域,灵活选择匹配的方案。
AI正催生游戏产业的革命
去年一些厂商尝试用AI生成立绘,用户明显感受到“AI味太浓”,认为缺乏灵魂。但今年,随着生成效果大幅提升,甚至出现虚拟桌宠、虚拟桌宠被用户真心喜爱的情况,接受度正在快速变化。概言之,一旦技术跨过某个临界点,人们不再聚焦“是不是AI做的”,而是关注“它是否足够好”。
这其实也指出了一个行业共识,未来开发者对于创意以及审美的把控,可能更加重要。也就是说,AI不是要替代人,而是帮助人把精力从重复劳动转向创意决策和品质把控,未来的美术不能只懂绘画,更要懂美学;策划不仅要设计玩法,也要学会用AI快速验证想法。
陈亮分享了一个有趣观察,策划人员现在可以用CodeBuddy这样的AI生成代码工具来测试新角色,而不必完全依赖程序员排期。“这种跨界可能给相关团队的压力会很大,它不是替代关系。”
而当我们把视野放宽,AI对游戏行业的影响可能比预期更加彻底。正如曾保忠所说,它不只改变生产流程,更可能重塑产业格局: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一人工作室”、“微型创意团队”,凭借AI实现原型验证和内容生成,而大厂则聚焦提供工具链、平台资源和发行支持。
总之,AI与游戏的结合才刚刚进入深水区。无论是混元在多模态之间的持续打通,还是腾讯云从设计、开发到运营的全周期赋能,我们正在接近一个更智能、更敏捷、也更包容的游戏新生态。
结语
“生于游戏,精于游戏”,这是陈亮对腾讯游戏云的一个总结。除了AI技术之外,其在多个游戏相关技术领域也体现出深度理解与专业能力,不做纯技术输出,而是从游戏的真实痛点出发。
根据最新数据,目前95%的游戏公司都选择了腾讯云作为主要云服务商。这并不只是出于品牌或生态的考虑,更反映出市场对技术可靠性、服务响应和综合方案能力的认可。在游戏行业竞争越来越依赖技术底座的今天,云服务正变成推动行业创新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