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国产英伟达」来了

500

文 / 二风 

来源 / 节点财经 

一场关于“中国芯”的IPO审议,正把投资者们的目光锁定在上交所。

根据上交所发布的公告,上市审核委员会已定于9月26日审议摩尔线程的科创板首发申请。作为中国半导体自主化浪潮中最受瞩目的“考生”之一,包括其创始人显赫的英伟达背景、高达80亿元人民币的募资雄心,以及在国产GPU领域取得的技术突破,都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这场IPO能否为国产GPU产业迎来破局的里程碑?这不仅是对摩尔线程自身的一次严峻考验,更是对整个“中国芯”战略的一次市场公投。

01 IPO钟声未响,概念股已狂欢

在摩尔线程正式踏上审议台前,资本市场早已闻风而动,也预示着一场围绕国产算力的资本盛宴或已拉开序幕。

500

据摩尔线程招股书(上会稿)显示,计划通过本次IPO募集80亿元资金,拟公开发行不低于4,444.76万股且不高于10,000.71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介于10%至20%之间。这笔巨额资金的用途聚焦于核心技术的持续迭代,主要投向三大研发项目:摩尔线程新一代自主可控AI训推一体芯片、新一代自主可控图形芯片、以及新一代自主可控AI SoC芯片,剩余部分则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80亿元的募资规模,即便是在汇聚了中国顶尖科技企业的科创板,也堪称“重量级”。这一数字不仅凸显了GPU产业资本密集的特性,也反映了市场对这家成立仅四年的“独角兽”寄予的厚望。

资本市场的嗅觉总是最为灵敏,在上会消息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9月22日),A股市场上的“摩尔线程概念股”板块便掀起了一场涨停潮,整体表现异常强势。

据多家财经媒体报道,当日初灵信息实现了20CM的涨停,润欣科技涨幅超过14%,而和而泰、东华软件、联美控股等多只股票也纷纷封上涨停板。这场集体的狂欢背后,是市场对摩尔线程潜在价值的提前押注,以及对其产业链联动效应的乐观预期。

深入分析这些概念股与摩尔线程的关联,可以发现一张盘根错节的资本与产业网络。比如和而泰不仅是摩尔线程的直接参股方,还承接了其GPU模块的代工业务;而初灵信息、长飞光纤等公司则是通过中国移动旗下的中移基金,间接持有摩尔线程的股份。

《节点财经》认为,此次资本市场的剧烈反应,其逻辑已超越了对单一公司基本面的简单评估。它更像是一次对“国产GPU生态系统”这一宏大叙事的集体下注。市场的逻辑链条在于,一旦作为核心节点的摩尔线程成功上市并发展壮大,其溢出效应将惠及整个上下游产业链——从IP供应商、封装测试厂商,到系统集成商和软件合作伙伴。因此,股价的异动可以被视为一种“生态溢价”的提前兑现,投资者将摩尔线程的IPO视为可能引爆整个国产GPU板块的催化剂,其背后是对“自主可控”国家战略的强烈信心。

02 英伟达“老将”的技术押注

摩尔线程的灵魂人物是其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建中,他身上最鲜明的标签,是前英伟达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经理。这段长达15年的履历,让他对GPU的底层技术逻辑、产业演进规律和生态构建模式有着深刻的理解。

500

摩尔线程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张建中

在过往的采访中,张建中多次表达其创立摩尔线程的初衷,即“发展中国自己的GPU芯片产业”,并立志将其打造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GPU领军企业”。2020年,他选择离开英伟达,投身于国产GPU的拓荒事业。

张建中深厚的“英伟达基因”无疑是摩尔线程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之一,也为公司带来了三重优势:首先是技术路线的确定性,使其从创立之初就明确了对标行业顶尖水平的发展方向,避免了初创公司在技术路径选择上的迷茫和试错成本;其次是行业资源的初始积累,其个人声望和人脉网络为公司在供应链、客户和人才方面提供了关键支持;最后是资本市场的信任背书,这也是摩尔线程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多轮巨额融资的重要原因。

摩尔线程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研发“全功能GPU”。根据其招股书的定义,这区别于市场上许多专注于AI计算的GPGPU或ASIC芯片,全功能GPU旨在单颗芯片上集成包括AI计算加速、图形渲染、物理仿真与科学计算、超高清视频编解码等核心能力。

实现该目标的技术基石,是其自主研发的MUSA(摩尔线程统一系统架构)。这是一个涵盖了统一芯片架构、指令集、编程模型和驱动框架的复杂系统,其设计目标之一是实现对国际主流GPU生态(即英伟达CUDA)的高度兼容,以降低应用迁移的门槛。

在MUSA架构之上,摩尔线程展现了惊人的研发执行力,在短短四年内完成了从“苏堤”、“春晓”、“曲院”到“平湖”四代GPU架构的迭代,并推出了一款名为“长江”的智能SoC芯片,产品矩阵迅速成型。

翻开摩尔线程的财务报表,业绩表现呈现出高速增长与亏损快速收窄的趋势。

500

从收入端看,摩尔线程的增长势头可谓迅猛,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高达257.02%,而2025年仅上半年营收就已超过过去三年的总和。这一爆发式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成功的战略转型,将重心从早期低毛利的桌面级显卡转向了高价值的AI智算产品线,抓住了国内AI大模型发展的算力需求风口。

另一方面,2022年至2024年,摩尔线程累计归母净亏损接近50亿元人民币,亏损的根源直指其巨额的研发投入,三年半的时间里,研发总费用高达43.66亿元。但将研发投入与营收的比例并列观察,一条陡峭的下降曲线清晰可见,从惊人的2422%骤降至79%。

《节点财经》认为,这揭示了一个关键趋势,尽管摩尔线程仍在亏损,但其“造血”能力正以比“烧钱”更快的速度增长,这表明其商业模式正从纯粹的研发投入期,逐步向商业化早期过渡。这一趋势,是判断其未来能否兑现盈利承诺的试金石,根据招股书中的预测,其最早可能在2027年实现合并报表的盈利。

03 “芯”火燎原?一次IPO对国产GPU未来的拷问

摩尔线程的IPO,其意义远超一家公司的融资行为,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公司自身,乃至国产GPU产业格局在当前节点下所面临的市场机遇。

对于摩尔线程自身而言,上市首先意味着生存和发展的“燃料”补给。招股书明确阐述了上市的三大战略目的,持续攻坚技术壁垒、打造人才高地、以及完善公司治理。在摩尔线程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的背景下,80亿元的募资对于维持其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至关重要。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上市将迫使摩尔线程完成一次身份的转变,它将从一个在一级市场由估值驱动、相对封闭的独角兽,转变为一个必须在公开市场每个季度接受业绩、利润和现金流严格检验的公众公司。这种来自市场的直接压力,将倒逼其在追求技术领先的同时,更加注重商业化落地、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

500

《节点财经》分析,国产GPU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单纯的硬件算力追赶,而是如何构建一个能与英伟达CUDA生态系统相抗衡的软件和开发者生态。硬件的性能差距可以通过时间和金钱来弥补,但一个成熟、繁荣、拥有数百万开发者的生态系统,其护城河要深得多。

摩尔线程的MUSA生态战略,通过兼容CUDA语法和提供自动化移植工具(MUSIFY)来降低开发者的迁移门槛,是一种务实的“借力打力”策略,然而这条路依然漫长。

这次IPO,将成为其加速弥合硬件“可用”与生态“好用”之间鸿沟的关键催化剂。在信创和自主可控政策的驱动下,许多国内客户愿意接受一个功能基本满足需求的“可用”产品。但要走向广阔的商业市场,与英伟达正面竞争,产品必须达到性能稳定、软件丰富、开发便捷、社区活跃等“好用”的地步。上市所募集的资金和品牌效应,将为摩尔线程提供充足的“弹药”,去投入到包括打磨软件、完善工具链、扶持开发者社区、以及与更多应用软件进行适配认证。这不仅是摩尔线程的考验,也是所有国产基础软硬件厂商的必经之路。

审视摩尔线程的科创板之路,机遇与荆棘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巨大的机遇来自于AI算力需求爆发的时代浪潮,以及国产替代政策下广阔的市场空间。而前方的荆棘同样密布,与行业巨头之间仍然存在的技术差距、生态构建的艰巨性、持续的资金压力,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

摩尔线程的IPO,更像是一场远征的开始,而非终点。资本市场能够为其提供宝贵的燃料和装备,但最终能否抵达构建自主可控GPU产业生态的彼岸,仍取决于其自身的技术创新速度、商业化智慧和长期的战略耐力。这不仅是张建中和摩尔线程的故事,更是中国高科技产业在寻求全球突围过程中的一个生动缩影。

*题图由AI生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