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宜大而不强,不以小而不精”说:求真务实才是学术界的“立命之本”  

       对《中国在所有8个关键技术领域的高质量科学出版物都超过了美国》一文,国人不应高兴过早,美国和欧洲部分国家在一些前沿学科领域仍然保持领先的水平,而在这些方面恰恰是中国的短板。中国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应用领域的规模效应:比如人形机器人和AI应用技术,中国的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比欧美所有国家的总数之和还要多一倍以上。最近的机器人和机器狗研发规模的多样性确实覆盖了全世界所有研发机构的项目范围。这一点,美国的拜登和耶伦是看得很清楚的——他们都承认毛泽东主席的“人多力量大,热气高干劲大”这句话。毛泽东主席的这个观点实际上也符合“离散数学”的概率论。      

       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节点,也就是说 科技成果的转化物质和社会效应并不一定都是建立在“终极理论”之上的。也就是说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决定了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价值。在这一点上,中国做得确实比美国好得多:比如中国的机器狗和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实用性”实际上是有上千家研发机构和十几万从业人员从原材料、基本软硬件的模块化和整机的标准化互换性在搞实用模型体系。这样的产业链新特征就从成本与效率两方面奠定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领先的总格局。     

       但是,这个“总格局”并不代表中国原创科技理论研究走在世界的一流队伍中。中国在基础性研究方面的差距还是有差距的。即使在应用领域,中国的“替代进口”的任务还是很重的:比如高精度数控机床核心部件和关键医疗设备以及工程机械中的差速扭矩变换装置和数控机床所用的工业刀具中,其硬质合金材料等方面都存在问题需要解决。风生水起的机器狗和人形机器人技术水平距离基本实用化 还有很大的距离,尤其是在AI算力和自主判断能力方面距离基本实用化还有较大的距离。不过好在目前国内智能运动技能的研发已经呈现出一种“各具情态”的发展模式,因此客观上提供了一种优势互补的格局:比如最近展现的机器人百米“打破人的世界纪录”如果再契合足球比赛 的场景,那将是像人体运动机能那样迈进了一大步 。   

       所以,只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也就是说我们始终要像二战以后的日本人那样保持一种“不宜大而不强,不以小而不精”的务实态度,国产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是可以与美国机器人一比高下的。       

       最后说一下学术论文的问题:中国是世界上发表论文最多的国家,但也是论文撤稿最多的国家。高价值论文不在于多,而在于其学术前沿新发现的价值,下面给出2个例子:        

       1、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前校长田长霖先生允许一位教授十年内可以不发表论文而专注于其的课题研究,最终7年后,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中国江苏一所知名大学,一位教授论文撤稿100多篇。(我就不提名了,圈里的人都清楚)。

      (回复原文中漏掉一个“小”字,无法修改更正,所以发帖予以补正)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