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下我所知道的宋代蒸青制饼流程

【本文来自《泡大叶茶喝是下层社会习惯,南宋没了贵族流行的茶道也没了,现在只有日本茶道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茶叶制作工艺从蒸青团制饼发展到炒青散茶,分明是一场茶饮文化的去繁就简,怎么在笔者嘴里说出来那么别扭呢?!

先讲下我所知道的宋代蒸青制饼流程。

制作工艺采摘茶叶后蒸青(杀青)压榨去汁,再研磨成粉入模压制成饼,即龙团凤饼。这货极贵,即便是达官贵人也未必能有这一块。这套工艺非常复杂、耗时耗力,目的是得到极细的茶粉。

因为复杂加耗时,非一般人能及,也就有了某败家皇帝那本《大观茶论》……

有了茶就要喝,某官家会将茶饼磨成粉,放入茶盏,注入少量热水调成膏状,然后用茶筅(类似小竹刷)不断击拂,打出丰富而持久的泡沫(。比拼泡沫的色泽(以纯白为上)和持久度。

也正是这位败家皇帝所赐,建盏的黝黑衬托出茶泡沫的白,加之瓷土含一部分铁还是啥,具有极佳保温性,能使沫饽持久,从而在斗茶时脱颖而出。

两宋茶文化是精致、奢侈、充满仪式感和竞技性的,是上层社会和文人雅士的专属。

这个场面无法想象的话可以找下败家皇帝徽宗《文会图》。其实更早的阎立本《斗茶图》就已经反映出茶文化普及了。

宋之后就是元,草原民族统治阶层对士大夫阶层的风雅斗茶自然没兴趣,有那功夫磨来磨去不如直接煮了喝。团茶没了统治阶层背书也就渐渐失去市场。

朱元璋废团改散政令直接简化了制茶工艺,从而使饮茶从庙堂走向了寻常百姓家。炒青技术逐渐取代了蒸青。

与蒸青相比,炒青工艺简单易推广,并且能更好地保留和激发茶叶的香气同时。同时,散茶形态也更能完整地展现茶叶的原始形状和色泽。

制茶工艺从蒸青到炒青,没了宋代的磨来磨去和刷茶叶沫子,从奇淫技巧到道法自然高级演变。更是明清以来文人审美情趣对自然、质朴、求真的一个演变,其本质是从玩物到品真的一个自然过渡。另,有兴趣可以参看文徴明《惠山茶会图》。

因此,这一演变不仅仅是喝茶方法的改变,更是中国社会、经济、技术和哲学思想变迁在日常生活方式上的一个深刻缩影。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