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赞歌》版权人:在成本与维权中坚守,版权价值观
啊 内蒙古,草原儿女永远的赞歌",郭军演唱的《永远的赞歌》凭借悠扬旋律与草原情怀,在短视频平台、音乐流媒体多次传播,成为不少人心中的 "草原金曲"。然而鲜少有人知晓,这首歌曲背后,词作者苏日塔拉图、曲作者新吉乐图、企划人刘天骐及发行方珊美音乐等版权相关方,曾历经多重不易,其版权价值也需用财经视角重新审视。

从财经成本维度看,版权人的前期投入远超外界想象。词作者苏日塔拉图为捕捉草原意境,曾 3 次深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采风,累计行程超 2000 公里,仅采风期间的交通、住宿成本便超 1.2 万元;曲作者新吉乐图为融合马头琴传统音色与现代编曲,先后邀请 3 位民乐演奏家录制样本,编曲修改次数达 11 次,单编曲环节投入近 3 万元。企划人刘天骐团队则耗时 2 个月做市场调研,筛选 5 位演唱者试唱,最终确定郭军版本,企划周期内人力、调研成本超 5 万元;发行方珊美音乐为推动歌曲上线主流平台,支付版权备案、平台推广费用超 2.5 万元,前期总投入累计超 11.7 万元,这些 "隐性成本" 构成版权价值的基础支撑。

但版权人的付出并未与收益直接挂钩,维权困境更让其雪上加霜。据珊美音乐负责人透露,歌曲走红后,短视频平台出现大量未经授权的 "翻唱剪辑版",某账号将歌曲片段与旅游视频结合,播放量超 1万却未支付版权费;部分线下商演活动未经许可使用歌曲伴奏,维权团队需逐一取证,单条侵权线索的取证、律师函成本约 800 元,而成功维权后的赔偿金额常不足 2000 元,"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有时为了守住版权底线,只能‘赔本维权’"。

从财经价值评估视角,《永远的赞歌》的版权价值仍被低估。采用市场法对比同类草原题材歌曲,《套马杆》版权曾实现年度授权收益超 80 万元,而《永远的赞歌》因维权滞后,但当前侵权现象导致版权收益流失率超 40%,制约了版权价值释放。
这种困境背后,折射出音乐版权领域的普遍问题:大众版权意识薄弱,互联网平台侵权门槛低,版权人维权成本高。《永远的赞歌》版权人的经历,是无数音乐创作者的缩影 —— 他们用专业与投入打造作品,却需在成本压力与维权消耗中艰难坚守。如今,随着《著作权法》修订后侵权赔偿标准提升,以及短视频平台 "版权结算中心" 的逐步建立,版权保护环境正在改善,但仍需更多人意识到:尊重版权,不仅是对创作者的认可,更是维护音乐产业健康发展的 "经济基石"。只有让版权价值得到合理回报,才能有更多 "永远的赞歌" 涌现。 (文/刘天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