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如何玩转从“清障”到“造富”的价值魔法?
来源|中访网
责编|李晓燕
2024年,银行业不良资产市场呈现“双高增长”态势,挂牌与成交规模同比增幅均超80%,化解资产风险、激活存量价值成为行业共同面临的时代命题。在此背景下,以平安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正突破传统处置思维,通过模式创新与生态构建,推动特殊资产行业从“风险清理”向“价值创造”转型,为金融体系稳定注入新动能。
行业变革的背后,离不开法律政策的支撑与市场观念的转变。《企业破产法(修订草案)》聚焦重整制度优化,通过强化信息披露、增设重整投资人机制等举措,为困境企业价值再生搭建法律框架;法律与金融领域专家普遍呼吁,金融债权人需摒弃“被动防守”思维,以“主动行权”应对风险不确定性,这为行业转型凝聚共识。
作为转型实践的先行者,平安银行探索出多元化特殊资产经营路径。其突破传统司法处置单一模式,通过重组整合、运营盘活、资源注入等创新手段,不仅实现不良资产价值修复,更培育新的增长潜力。2020年首创的特殊资产专家工作机制,已汇聚31位内外部专家,深度参与超57个重大项目,涉及标的金额超340亿元,累计回收超70亿元;自主打造的“特资e”云平台,更是构建起覆盖11.3万注册用户、2625家投资机构、超7000名专业人士的生态网络,并与12家法院实现“银法直联”,让处置流程更高效、资源对接更精准。
平安银行特殊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尹飞指出,当前银行特殊资产清收模式正发生三大关键转变:从单一处置转向多元化经营,从短期收益导向转向长期价值兼顾,从风险控制转向风险创新。这一转变不仅是银行自身应对市场挑战的战略选择,更折射出特殊资产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经济复苏与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下,行业将逐步告别“清道夫”角色,以“价值重构师”的定位,为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与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更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