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毅智:TikTok事件是一个充满战略较量和商业智慧的典型案例
9月20日,字节跳动凌晨发布的一则公告,公告核心内容明确,会严格按照中国法律要求推进TikTok美国业务,确保TikTok美国公司能继续为美国用户提供服务。对此,数字经济新媒体&智库网经社组织业内专家进行深度解读,并发布《TikTok事件迎突破中美数据主权与算法主权的双重博弈——网经社独家解读报告》。

以下为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接受#网经社 独家专访。

关于TikTok交易及其所涉及的中美博弈,确实是一个充满战略较量和商业智慧的典型案例。从最终达成的协议来看,很难简单判定某一方是“完全胜利”,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相互妥协、各取所需的结果。
从具体条款来看,此次交易在三个层面上达成了微妙平衡:
首先在股权结构方面,尽管美方资本据报占据较高比例,但这符合跨国合资企业的常规安排。正如谷歌若进入中国市场也需符合本国资本主导的要求一样,股权分配本身更多体现的是商业谈判的结果,而非单方面的胜负。
其次在数据管理上,TikTok选择将美国用户数据存储在甲骨文位于德州的服务器,并由其担任“可信技术供应商”,此举与欧盟等地的数据本地化实践一致,也类似于中国的“云上贵州”模式。这种安排既回应了美方所谓的数据安全顾虑,也符合国际通行的合规做法。
最核心的算法问题上,交易并未涉及核心算法的出售,而是依据中国《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及出口管制法规等,以授权方式允许美方受限使用。这一安排不仅保障了中方对关键知识产权的控制权,也体现了在维护国家安全前提下的利益最大化。
从整体来看,美方虽在数据监管和股权比例上有所收获,但其最初寻求全面掌控算法、彻底改变TikTok所有权结构的企图并未实现。中方则成功避免了最坏情形,保住了核心技术和运营主导权,尤其在算法控制与合规审查方面守住了底线。
因此,若以“胜负”论,此次交易可被视为一场各有得失的博弈。美方获得了表面上的让步和本土化解决方案,而中方则在关键领域保持了战略主导权。从长远来看,TikTok得以继续其全球运营,中方也凭借技术优势和法律工具守住了利益核心。如果说这是一场“胜利”,那更应理解为中方在复杂国际环境下有效维护了自身关键利益的体现。
专家介绍:董毅智,法律从业20年,证券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