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红军城以北新霍夫卡突出部的真实战况

 

目前红军城以北新霍夫卡突出部的真实战况

——为此就必须排除交战方人为制造的宣传假象

2025-09-24

 

在目前的中文自媒体中,这个突出部多被称之为“多布罗皮利亚突出部”。个人认为,这是不太准确的。

理由是这一命名,不但所说的地理位置不准确,同时也没有搞清楚其战场属性。因此,笔者试依据其核心防御要点将之命名为“新霍夫卡突出部”。这个目前仍由俄军坚守着的突出部附近主要定居点(居民点)的地名如下,但与该图上所标注的战场战术态势无关。

两三个月以来,俄军这个位于红军城-季米特洛夫(波克罗夫斯克-米尔诺拉德)方向罗金西克-比利齐克以北,多布罗皮利亚以东的战术突出部,在自媒体地图上曾一度被标定为以拉津作为补给枢纽,新霍夫卡库切里夫亚尔为核心,北起金井村(佐罗蒂科洛迪亚兹)、东到弗拉基米夫卡-霍夫卡、西至维尔尼的地区,甚至宣称俄军前锋已推进到鲁比日内、逼近哈鲁杰克的战术地幅。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俄军前锋就已经突破红军城的战役范畴,大可以向北直逼德鲁士科夫卡和康斯坦丁诺夫卡。

也许,这正是当前乌克兰最具战斗力的第3军团,随后在此发起疯狂反击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此处正是当时乌军在红军城的防御部署中“牵一发而动全身”最之薄弱的环节吧!

后来还曾在当时的一张态势图上看到,俄军曾将第51集团军除114旅之外的其他五个旅,全都部署在这个突出部东侧的消息。现在看来这完全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因为,如果俄军当时在此拥有如此强大的进攻实力的话,该突出部的现状就绝非如此了!

事实上,俄军早先在此采取的是非常类似于乌军在库尔斯克州南部边境地区使用过的战术,即同时派遣人员有限、以一两台步兵战车或装甲运兵车为载体,但数目繁多的侦察渗透小组四面出击,从而造成守军八公山下、草木皆兵的战场恐慌心理,也使得交战双方的自媒体将这里的若干个渗透地点染成了一整块俄军的红色控制区。不过当时俄军对此还是持相对谨慎态度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俄军对此地的战地报道出现了“静默”状态。

随后,以第三突击旅为核心编成的乌军第三军团在此进行了坚决的反击,重点在维尔尼-新沙霍夫地区,占领了大巴尔卡河南岸,并声称取得了重大进展。不过,我们现在依然看到这个空出部的库切里夫亚尔、新霍夫卡等关键支撑点,尽管依靠完全无人机空投,但在“后勤(补给)完全依赖徒步搬运”。的艰苦条件下,依然为俄军第132旅(在前期捷尔任斯克攻城战及随后抵御乌军国民卫队反击的中坚)、第110旅所控制。

这是俄军第51集团军近卫第114旅的大徽章。

于此的最大启示可能就是,在这场战争中有意识的战场欺骗,或认知战因素的影响日益增强,此时出现的许多所谓的实时报道,不过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宣传目的,人为制造的鱼目混珠的手段而已——对之必须保持充分的警惕性!这将对旁观者观察战场动态,适时作出准确评估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                                   初稿写于2025年9月24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