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 | 巴学者:巴沙签署共同战略防御协议,这些细节值得关注…
内容提要
本文围绕2025年9月17日巴基斯坦与沙特签署的共同防御协议展开深入剖析。文章指出,尽管协议措辞强硬、形似集体防御承诺,但其本质并非针对某一特定对手而仓促缔结的同盟,也并非“沙特的核保护伞”,而是对两国延续数代的非正式伙伴关系的正式确认。作者从历史脉络、协定文本、地区背景等多维度论证,强调协议更多是政治信号与威慑工具,而非自动参战承诺与核共享契约。然而,本文发表于9月18日,9月19日,巴国防部长阿西夫即公开表示“巴核能力无疑可供沙特使用”,首次明确将沙特纳入巴核威慑范围。该动态与原文观点形成张力,部分颠覆了文中“核保护伞仅为推测”的论断。但正如作者所述,防务协议的实际效力往往取决于具体政治情境,而非协议文本本身。沙特是否真能“调用”巴核武库,仍受制于巴本国利益排序、核政策原则及地区冲突实际性质。当前,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自加沙地带扩散至周边多国;美国因注意力分散、国内政治分裂,其作为海湾国家传统“安全保障者”的可靠性受到广泛质疑。在此背景下,巴沙协议的政治分量或许远重于其当下所能发挥的军事作用,其在展示穆斯林世界团结、对以释放威慑信号的同时,表明海湾国家在安全焦虑下,正在积极寻求“后美国时代”的替代性、补充性安全方案。南亚研究通讯特此编译本文,供各位读者批判参考。
协议签署现场。图源:半岛电视台
一、巴基斯坦与沙特建立长期正式联盟
2025年9月17日,巴基斯坦与沙特阿拉伯在利雅得签署了一项战略共同防御协议。该协议核心条款明确规定:“对任一缔约国发动的任何侵略行为,均应视为对两国的共同侵略。”从表面上看,该条款语气强硬,与北约第五条款等集体防御承诺的逻辑高度相似。但实际上,这一协议很大程度上是将巴沙两国已有的战略伙伴关系以法律形式加以确定,而非作出突破性的全新承诺。
自20世纪60年代巴首次部署军队保护沙特边境安全以来,两国一直保持密切军事关系。几十年来,巴军队在沙特承担军队训练、顾问咨询及安全防卫等任务。巴已为沙特训练8000-10000多名军事人员,并且定期向沙特增派部队。当前,巴在沙驻军约有1500-2000人。简而言之,两国此次签署的新协议并非凭空搭建同盟框架,而是将植根于深厚历史基础的紧密同盟关系以正式化、制度化的方式固定下来。
值得注意的是,巴基斯坦以前也签订过类似的正式防御协议,但没有一项协议将巴自动卷入战争,或者使其成为他国的“核保护伞”。冷战时期,巴从不结盟转向加入美国主导的联盟体系。1954年,美巴签署《共同防御援助协定》(Mutual Defense Assistance Agreement),同年,巴加入《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即“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O)。次年,巴又与伊朗、土耳其等国共同加入《巴格达条约》(Baghdad Pact,后改名为“中央条约组织”<CENTO>)。
重要的是,这些20世纪50年代的同盟并未让美国在巴陷入冲突时自动出兵干预。尽管有上述协定存在,在1965年、1971年印巴开战时,美西方盟友并未向巴提供防御————这一事实提醒我们,防御协定往往附带政治限制性条款,且需结合具体情境来理解。对巴而言,冷战时期考量是否结盟的核心因素并非对“苏联、中国可能发动进攻”的担忧,而是出于制衡印度的迫切需求。同理,解读巴沙近期新协定也需结合具体背景:其本质上是两国传递团结姿态与战略协作意愿的政治信号,而非无条件的参战承诺。
二、这份新协定载明了什么
又未载明什么
根据官方声明披露的协定文本,该协议强调加强合作和“共同威慑任何侵略”。协议承诺对一国的攻击将被视为对两国的共同攻击,表明两国将在危机中相互协商、给予支持。巴总理夏巴兹·谢里夫(Shehbaz Sharif)和沙特王储小萨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均高度评价该协定,称其是“多年磋商的最终成果”,将两国长期以来的安全合作纳入了制度化轨道。一名沙特高级官员强调,这项协议并非“对特定国家、特定事件的回应”,而是对巴沙深厚关系的一次“迟来的正式确认”。换言之,沙特将这份协定定义为两国数十年伙伴关系的自然延展,而非为针对某一特定对手而仓促缔结的同盟。
这份公开协议并未提及核武器相关内容。巴官员始终坚称其核武库的唯一目标是威慑印度。然而,沙特官员在回答路透社有关“巴是否有义务向沙特提供‘核保护伞’”的问题时表示,“这是一项涵盖所有军事手段的全面防御协议”。这一表述刻意保持宽泛,既不证实、也不否认核领域内容。该协议虽笼统涵盖各类军事合作形式,但并未明确将巴核威慑力量延伸至沙特境内。巴基斯坦此前签署过的防御协定均不包含核保障条款,这份与沙特的新协定也不例外。
从协定已公布的内容来看,没有任何条款能“神奇地”将巴基斯坦以印度为核心的核政策,转变为面向中东的“核保护伞”。也没有证据表明,巴政府已应沙特方面要求,将其战略力量的打击目标重新调整为伊朗或以色列。
三、巴基斯坦不是沙特的“秘密核保护伞”
部分观察者对协定可能包含秘密条款或私下共识的猜测甚嚣尘上,这并不令人意外,尤其是考虑到沙特历来对核能力抱有兴趣。多年来,一直有传言称“沙特在20世纪80年代曾为巴基斯坦的核计划提供资金支持”,双方当时达成的共识是——若沙特有需要,可自巴获取核弹头。2024年,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在其著作中提及了一段对话,据称,沙特王储小萨勒曼曾对美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调侃道:“我不需要用铀制造炸弹。如果沙特真的需要核武器,我们直接从巴基斯坦买一个就行”。上述轶事让外界更加认定,沙特早已拥有实质性的核庇护。
然而,对于以上猜测与解读,我们不应只看表面便轻易采信。巴、沙官员的公开表态均未明确提及存在核共享安排。沙特官方坚称“不寻求核武器”,仅希望发展民用核能,尽管该国坚持发展本土铀浓缩能力,这为其保留了更多选择空间。向公众披露的这份巴沙新防御协定,也仅围绕“加强联合威慑与合作”作出一般性表述,刻意避而不谈任何特定武器系统。巴基斯坦方面,巴对任何削弱自身核武控制权、有可能使其卷入本国核心关注领域之外冲突的承诺保持高度警惕。本质上看,“核保护伞”这一说法仍停留在推测层面,是一种夸张推断——无论是协定实际文本,还是巴基斯坦公开的核政策,都无法为这一论断提供支撑(注:本文发表于9月18日。9月19日,巴国防部长阿西夫<Khawaja Mohammad Asif>公开表态称,根据巴阿近期协定,巴核能力“无疑可供沙特使用”)。
四、紧张不安的地区态势:
为何此刻达成这份协定?
若说巴沙防御协定是“酝酿已久”,那么近期地区动荡无疑加速了它的签署进程。过去两年,战争和“前所未有的突发事件”冲击着中东战略格局稳定。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当属以色列对哈马斯及其盟友的战事不断扩大,战火已蔓延至加沙边境之外,令周边国家陷入震动。
2025年9月9日,以色列空袭卡塔尔多哈,打击在停火谈判期间流亡的哈马斯领导人,这一行动震惊国际社会。卡塔尔是美国的亲密盟友,境内设有该地区规模最大的美国空军基地。以色列袭击卡塔尔领土彻底激怒了阿拉伯各国,重塑了地区国家的外交考量:海湾国家领导人开始质疑,是否还有任何国家能置身于战火之外?
深感主权受侵犯的卡塔尔迅速采取行动强化自身安全:短短数日内,卡塔尔与美敲定了一项强化防御协定。而以色列对其首都的空袭正是推动该协定“加急达成”的直接原因。同时,整个海湾地区都迫切意识到“团结一致”的重要性:阿拉伯及伊斯兰国家紧急召开峰会声援卡塔尔,海合会(Gulf Cooperation Council)也在这一“史无前例的挑衅”后讨论启动联合防御机制。在此背景下,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共同防御协定被广泛解读为向以色列(或许也向美国)释放信号。协定签署时机绝非偶然——距多哈遇袭仅一周,恰恰也是海湾国家领导人公开质疑传统西方安全保障者“是否可靠”的关键时刻。
与此同时,来自也门的威胁不断升级,进一步加剧了沙特的安全担忧。作为与伊朗结盟且持强烈反以立场的武装组织,也门胡塞武装自2023年底起便以声援加沙为名义,不断向以色列发射无人机与远程导弹——其中部分武器在飞行过程中直接穿越沙特领空。2025年9月初,胡塞武装发射的两枚瞄准以色列的弹道导弹,更是在飞越沙特领空时中途解体。近年来,沙特始终受胡塞武装的持续威胁困扰,该武装多次向沙特发射弹道导弹、无人机。沙特的防御系统拦截了多枚瞄准其主要城市的投射武器,包括2017年、2019年在麦加、吉达附近拦截来袭武器,这些袭击表明,胡塞武装不惜对敏感地点发起打击。这不仅让沙特对自身安全脆弱性的感知愈发强烈,更凸显出强化防御伙伴关系的紧迫性。
沙特注意到,近几个月来,以色列的战事已逐渐扩散至多条战线——其先后对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也门发起打击,甚至波及伊朗本土。另一边,尽管美国仍是海湾国家传统上的主要支持者,但其注意力正不断被其他地区事务分散,国内政治分裂问题也愈发突出。在此背景下,海湾国家不得不直面一个现实担忧:当各类危机接踵而至时,对美安全依赖还能维持多大程度的可靠性?从本质上讲,沙特与巴基斯坦达成的防御协定既是对双边关系的深化,更承载着地缘政治布局与传递政治立场的意涵。
五、传递支持≠为战争开空白支票
尽管双方打出了“一方有需,双方共担”(one fo rall,all for one)的强硬旗号,但客观看待这份协定至关重要。防务合作协议,特别是不对称伙伴之间的防务合作协议,其作用往往是传递团结立场、威慑共同威胁,而非强制各方在所有情况下自动采取军事行动。巴沙联合声明将协议定义为“旨在加强地区安全、实现地区和平的共同承诺”,核心目标是联合威慑。这一表述表明协定的首要目的是展现团结、遏制侵略者,而非一有风吹草动,就对任何对手发动全面攻击。实际上,这种合作安排为政治决策预留了空间。
例如,若沙特与伊朗爆发危机,巴在介入之前很可能会事先评估本国利益及冲突起因。值得注意的是,巴过去曾拒绝参加2015年由沙特领导、针对也门的军事干预行动,原因是巴议会决定在战争中保持中立。这一先例表明,巴不会“无脑”追随沙特的意愿。相对应地,若印巴发生小规模冲突,沙特考虑到自身优先事项及与印度日益密切的关系,其对巴支持可能更多体现在外交或经济层面,而非直接军事介入。无论是否存在协议,双方都将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自身应对举措。该协议有力地彰显了两国的“兄弟情谊”,也可能对伺机而动的侵略行为形成威慑,但它并不会“自动触发导弹发射”。
事实上,该协议的的政治分量或许远重于它当下能发挥的军事作用。该协议传递了多重信息:一是安抚沙特民众乃至更广泛的穆斯林世界,表明巴基斯坦始终“为沙特撑腰”。二是警告色列及其他潜在势力——沙特正在推进开放外交,不会孤立无援,因为军力雄厚的巴基斯坦是其朋友。三是促使美更认真地对待海湾地区安全问题,以免地区国家寻求其他安全安排。
然而,尽管该协定意义重大,但这并不是一次“革命性转变”:它既未改变巴基斯坦根本的安全战略,也不会让沙特在默认情况下被卷入印巴争端。真正的关键工作如今才刚刚开始:双方需明确彼此的预期与合作边界,确保两国都清楚如何应对有可能触发协定条款的各类情况。然而,除非其中一方面临直接且极端的威胁,否则这份协定不太可能迫使另一方只因对方的怂恿,就仓促卷入军事冒险。
六、让警钟不再响起
结合历史和战略背景,巴基斯坦与沙特的共同防御协议本身并无需要“拉响警钟”。过去,巴曾与美国建立过类似的正式同盟关系,也加入过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O)和中央条约组织(CENTO),而这些合作既未产生自动参战承诺,也未涉及核武器共享。此次新协定很大程度上是对巴沙两国延续数代的非正式伙伴关系的正式确认。协定的达成,正值中东地区局势异常动荡之际,在区域冲突频发的背景下,它成为一份及时传递团结立场与坚定决心的声明。
然而,表现团结、传递支持信号并不等同于为军事干预“开空白支票”。巴基斯坦并未向沙特提供“秘密核按钮”,沙特也没有承诺会为克什米尔问题对印开战——这类极端解读远超协定已公布的内容范畴。防务合作不等于自动参战承诺,立场传递不等于核保障。客观看待这一进展,既能认可该协议的战略意义,又不会夸大其即时影响。对于此事,观察人士无需“敲响警钟”,而更应关注巴沙两国在实践中如何落实并明确协定细节。这份协定是象征兄弟情谊的“盾牌”,而非为下一场战争摇旗呐喊的“刀剑”。
作者简介:拉比亚·阿赫塔尔(Rabia Akhtar),巴基斯坦拉合尔大学(University of Lahore)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安全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Security, Strategy and Policy Research)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