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宋清辉:A股注册制改革任重道远
注册制并非单纯的“放开”,而是对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监管部门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能够通过信息披露、“事中事后监管”等方式,精准打击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等违法行为。但如果监管的理念和能力没有跟上,注册制的推行就会陷入困境。此次事件,恰恰暴露了在权力交接和制度转换过程中,监管体系可能存在漏洞与风险。
【沪港通锦囊】A股注册制改革任重道远
前中国证监会官员被查事件,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在笔者看来,这起事件的发生,无疑给这场意义深远的改革蒙上了一层阴影,也揭示了注册制改革并非简单的制度转换,其背后所牵扯的利益博弈、观念冲突以及深层次的系统性问题,使得改革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众所周知,注册制改革其核心目标是推动内地股票发行从“审核制”向“注册制”的转变,将监管的重心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并将企业价值的判断权和定价权交还给市场。此举被视为中国资本市场从“行政主导”走向“市场化”的关键一步,旨在让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科技创新企业。
出现发行节奏过快等问题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注册制改革却遭遇了现实的困境。市场普遍批评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上市公司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但许多公司的基本面并未能经受住考验,部分公司甚至存在带病上市、上市即“变脸”的情况。与此同时,还导致了A股市场的“大水漫灌”效应,不但新股发行节奏过快,而且还稀释了存量资金,使得二级市场持续承压,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在这种背景下,注册制的核心矛盾,融资功能与投资功能的失衡,被无限放大。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注册制并非单纯的“放开”,而是对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监管部门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能够通过信息披露、“事中事后监管”等方式,精准打击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等违法行为。但如果监管的理念和能力没有跟上,注册制的推行就会陷入困境。此次事件,恰恰暴露了在权力交接和制度转换过程中,监管体系可能存在漏洞与风险。
4建议盼监管体系日趋完善
归根结底,事件是一场危机,但也是一次重要的警醒和反思。它提醒我们,注册制改革的成功,不仅在于制度的建立,更在于理念的转变、体系的完善和执行的彻底。
未来,要使注册制改革真正发挥作用,可能还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根本性调整。
第一,将重心从“数量”转向“质量”。即监管部门应停止对上市数量的追求,而是将精力集中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上。因为一个真正健康的资本市场,不需要太多平庸的公司,需要的是一批能够持续创造价值、回报股东的优秀企业。
第二,建立完善的退市机制。因为有进有退,才是市场新陈代谢的正常表现。A股只有建立起严格、公正、畅通的退市机制,才能倒逼上市公司提高质量,让市场的优胜劣汰真正发挥作用,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第三,亟需加大对财务造假、内幕交易、欺诈发行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以进一步提高违法成本,从而让造假者付出沉重代价,形成有效的震慑。
第四,监管的公信力亟需重塑。在笔者看来,这就需要监管部门以更透明、更专业的姿态面向市场,主动回应市场关切,公开监管流程和结果。说到底,只有当监管体系自身的廉洁和公正得到保障,才能真正赢得投资者的信任。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事件无疑是注册制改革进程中的一次沉痛考验。它不但揭示了改革的复杂性,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之路依然漫长而曲折,但是我们不应因此否定改革的方向。
作者为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著有《中国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