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731》,感觉如网上部分影评一样,质量不孚期待,有点失望
【本文来自《刚看完731,聊聊一些个人的感想》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731部队”罪行罄竹难书;
《731》电影质量一言难尽。
昨天看了《731》,感觉如网上部分影评一样,质量不孚期待,有点失望,震撼性甚至没有超越当年观看《黑太阳731》。
影片里巨大无比的字幕(类似古印体)过多,导演力求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力,但这种刻意而为的手法适得其反,有强加硬塞的感觉,字体选择也值得商榷,这种字库味浓的字体在小号上感觉不出缺陷,一旦放大,就显得十分粗糙,我觉得可以采用四十年代老片那种字幕字体,纯手绘复古,粗粝中透出年代厚重感,字号适当缩小,观感会舒服一点。《南京照相馆》在美术方面的表达就做得很好,很克制,很用心,不做作。
在731部队里出生的婴儿,日军收养前都被打上“樱花”烙印,不知道这一做法否是从731部队建立时确定的,影片里没有交代。731部队是1932年组建,到1945年只有13年,那么女军官的年龄岂不是只有13岁?婴儿“樱花”烙印的起源,是影片需要解释的问题。婴儿时期的烙印,长大成人后疤痕面积会不会扩大,也是值得探讨的。顺带说一下,731部队的女军官也很脸谱化,让人想到太多电视剧里女军官的刻板形象。没有矛盾和冲突就没有戏剧性,像《南京照相馆》里随军摄影师人前人后的反差表现就很有戏剧性。
监房里白瓷砖墙写满逝去每一个“马路大”的黑色十字符号(中国传统的死亡文化里通常是打“X”,只有基督教才是“十字架”),这种满墙醒目的涂写,日军是否允许值得推敲,感觉导演纯粹是为了营造视觉效果,而忽略了可信度。如果改为“012”杜存山用汤匙在瓷砖墙角落上用力艰涩地刻出“X”特写,通过手部细节和入墙三分的刻痕透露出巨大的张力,像无声的控诉,并借此告诉新来的王永章,“012”到“1007”编号之间数字空缺意味着什么,影评的效果更为合理。
影片还有很多经不起推敲的情节,比如结尾巨大的活埋深坑,挖出来巨量的土方去哪了?如果要填埋尸体,必定在坑边堆放,方便就近推土进坑,不用二次运土。“1012”号卖艺少年孙明亮带领一群人冲出监狱时如何被抓的,影片没有交代,只是交代了王永章带身怀六甲的林素贤突围被抓这一条线。如果两线剧情交替推进,用逃跑者的视角和触目惊心的表情展现在所经之路看到诸多“实验项目”,效果会更好……影片的槽点很多,不一而足,也许因导演赵林山水平能力、资源财力所限而致,但演职人员的勇气和真诚值得肯定。
不管影片呈现的质量如何,作为中国人,在特殊的时刻,回望历史,温故知新,都值得走进影院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