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来到上海工博会,都有一种特别兴奋的感受

每次来到上海工博会,都有一种特别兴奋的感受。

在这里,你几乎能中国工业的全貌。上海工博会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但是它真正打开国际局面是在20006年跟引入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焦距一下子从上海,广角切换到全球。

久负盛名的汉诺威,将自动化和金属加工展会引入其中。

最重要的是,德国具备将全球厂家引入中国的能力。很多德国的企业,开始进驻工博会。有些德国企业往往还是从新加坡,作为亚太办公室进入中国的。同样流行的是,欧洲企业最早是通过香港宝力这样的贸易代理公司而进入中国。

至今我们仍然能看到,瑞士的一些机床依然在通过香港贸易代理公司在完成。

这是快速进化的时代所留下的一点点往日的躯壳,连接着往日不可靠的点滴记忆。

现在,一晃就是20年了。这期间,德国对中国的贸易额也翻了两倍,到达2400亿美元。而逆差170亿美元扩大到700亿美元。然而,不仅仅是逆差扩大,在德国最擅长的机械装备领域,德国也从当年的顺差 80亿美元扩展到现在的逆差170亿美元。这才是中德工业力量对比的根本性变化。

当然德国逆差扩大的原因也在于,更多的德国企业已经在中国落地,本土生产。

在20年前有大量的德国企业和家族企业是通过首席代表、通过上海德国中心站的小办公室而起来的。威图在当时只有两个人,而现在已经发展到一百亿多亿的大工厂。

而上海工博会这个过程之中,也娴熟的嫁接了全球资源。中国企业的突破已经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而是在全球商业网络节点上的连接。

工博会现在在泰国曼谷也有了智能制造的展览会。这也是一个向外突破的一个尝试。跟中国企业出海一样,中国的综合性服务,包含展览会,也必须要突出到海外去。

今天工博会带来的技术已经不能让我们像往日以前那么激动,然而这里依然是一个汇聚信心、全球交流有无的关键场地。人山人海,才能黄金遍地。这里已经不是交换技术,而是交换相互的安抚和惺惺相惜的眼神按摩。

面向难以琢磨的内卷和外浪对叠的市场,这里就是出发的锚点。

500

500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