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731电影应该这样拍!

看了很多人对电影“731”的不满,本人思考后认为应该这么拍:

开篇:阅兵与古训(现代):影片在2025年或稍晚的抗战胜利80周年天安门阅兵的盛况中拉开序幕。庄严的场面后,镜头给到一位观礼的抗战老兵或历史学者,他眼神深邃,陷入回忆。画外音响起《司马法》的古训:“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画面随之变暗,转入历史。

第一幕:缺席的审判(国际法庭):快速交叉剪辑展现1946年的东京审判与1949年的伯力审判(哈巴罗夫斯克审判)。东京审判法庭宏大,但镜头扫过被起诉的战犯名单,特意点出731部队头目石井四郎等人的缺席。与此同时,伯力审判的法庭相对简朴,但前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等12名与细菌战有关的战犯正接受审判。这种对比立刻营造出历史被有意掩盖的悬念。

第二幕:恶魔的供词(审判闪回):以伯力审判为叙事框架,通过战犯的口供,闪回重现731部队的暴行。电影《731》中通过平民视角揭露暴行的手法值得借鉴。每一段关键证词都成为一扇通往地狱的门:

冻伤实验:口供描述下,闪回至受害者被浸泡在冰水中,手指冻僵发黑,直至被硬生生掰断的场景。

活体解剖:证词提及“原木”(对活体实验者的侮辱性称呼),闪回展示受害者在不打麻药的情况下被解剖的惨状。

细菌战实战:根据证词,画面转向浙江宁波等地,展现日军飞机投下带有鼠疫杆菌的跳蚤和谷物,导致平民区疫情爆发的恐怖景象。

第三幕:战争的机器(全民赌局):影片的视野继续扩大,揭示这并非少数人的疯狂,而是一场自上而下、全民参与的“民族赌局”。通过资料画面(如新闻片、海报)展示昭和天皇裕仁在1936年下令建立731部队等特种部队。镜头也扫过日本本土:学生在进行军事训练,妇女在赶制“千人针”,工厂在全力生产军火,整个社会机器都在为战争服务。同时,设计一个情节,表明731部队甚至曾将日本死刑犯作为实验材料,进一步揭示战争对人性的全面摧残。

尾声:回响与警示(古今交汇):画面转回伯力法庭,审判长宣读判决。镜头慢慢扫过每一位战犯的面孔,再叠化到今天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内,年轻的参观者们凝视着那些细菌生产量统计展板和细菌炸弹图纸,面容凝重。电影最后回到开篇的老兵或学者身上,他望向远方。银幕上再次浮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的古训,影片结束。

这样拍的好处:

超越单一民族叙事,具备国际视野:构想突破了传统抗战片“侵略-反抗”的二元框架。通过并置东京审判(美国主导)和哈巴罗夫斯克审判(苏联主导),影片能自然呈现二战结束后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和冷战阴影,说明历史真相的揭露如何被大国博弈所影响。这能使影片成为一部具有世界史意味的作品,引发全球观众对历史掩盖与真相追寻的普遍思考。

直面历史空白,具有揭秘性与思辨性:重点突出哈巴罗夫斯克审判(又称“伯力审判”)对731部队罪行的揭露,相当于在银幕上填补了一段被长期忽视和掩盖的历史空白。这种“审判中的审判”结构,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和思辨色彩,引导观众追问:为何同样罪行的战犯,在两个法庭上面临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这直接指向了战后清算的不彻底性以及政治交易对历史正义的损害。

紧扣民族命运,回应当下警示:影片以天安门阅兵开篇,直接勾连历史与当下,使叙事不再是沉溺于过去的悲情,而是服务于“不忘危”的现实关怀。这能强烈警示观众,国家的和平与强大并非理所当然,历史的悲剧可能在任何对威胁放松警惕的时刻重演。

有力回击历史修正主义:当前,日本右翼势力仍试图否认或淡化侵略历史。影片构想,尤其是基于苏联解密档案和审判记录的内容,将成为掷地有声的回击。正如电影《731》所做的那样,用铁证如山的影像“击碎了‘731罪行虚构论’的谎言”,系统地向世界揭露真相。

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影片超越了对暴行的简单展示,上升至对国家安全、民族生存哲学的探讨。这使其成为一堂生动的全民国防教育课,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观众,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与和平观”,理解“落后就要挨打”“不打你是因为列强暂时还不想打你”的深刻教训,从而激发爱国情怀和强国担当。

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反思:731部队的罪行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伤痛,也是全人类的悲剧。影片通过展现多国受害者(如中国、苏联、朝鲜等)的遭遇,能传递出反战和平的普世价值,促使不同国家的观众共同反思军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对人类文明的威胁,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刻共鸣。

总结:

营造多层次的情感冲击:影片的情感节奏可以张弛有度。从阅兵的庄严,到审判庭的肃穆,再到细菌战现场极致的残酷,最后回归对和平的珍视。这种起伏能避免观众陷入单一的压抑情绪,而是经历一场从历史认知到情感震撼,再到理性反思的完整旅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