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猛追赶,吉利杀回销量战
这是深氪新消费第1942分享:
简单粗暴的竞争,说明吉利已经完全吃透了市场需求。
作者|郑栾
来源|深氪新消费[ID:xinshangye2016]
封面图|AI生成
销量还是利润?要不要All in 新能源?纯电还是混动?
在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的几年时间里,所有车企都面临这样的抉择。而吉利与比亚迪恰好在很多选择上都有不同——比亚迪孤注一掷,停掉燃油车,全力冲刺新能源;而吉利选择两条腿走路,至今仍是国内车企燃油车销量第一。
在技术上,比亚迪早早拥抱混动技术,让包括吉利在内的一种竞争对手望尘莫及;而吉利的混动技术直到2024年发布的雷神 EM-i才有所起色。
在定位上,比亚迪用秦、汉和海豚拉爆了新能源汽车的性价比底线,而吉利在几何汽车彻底沦为网约车品牌、极星销量寥寥后,只剩领克和极氪苦苦支撑中端市场。
路线上的选择,导致了两家车企的不同命运。
2020年,吉利的销量超过132万辆,是自主品牌的第一,而比亚迪的销量仅有吉利的1/3,堪堪超过40万辆。两年之后,比亚迪爆卖186万辆,迅速超过吉利。
自此,吉利仿佛失去了媒体和大众的聚焦。比亚迪的战场已经着眼全球,新入场的小米和赛力斯吸走了所有视线,蔚小理的向死而生赢得尊重,就连那些撑不住倒下的品牌,仿佛都比吉利更值得关注。
到了2025年,吉利终于重回聚光灯下。上半年,吉利与比亚迪的销量差距仅20万辆,开始向重夺王座的目标冲刺。
重回“一个吉利”
重夺王座的第一步,是整合旗下眼花缭乱、各自为战的品牌。
吉利旗下的拥有吉利汽车、极氪、领克、沃尔沃汽车、极星汽车、莲花跑车、几何等近10个品牌。沃尔沃汽车与领克、极星等多个品牌之间还存在股权关系、或产品定位重叠现象。
5月7日,吉利完成极氪的私有化,极氪从纽交所退市。一周后,吉利举办“一个吉利”战略整合计划说明会,对外公布合并细节。在主要的品牌上,几何并入银河,领克和极星并入极氪,极氪再回归吉利。
吉利汽车控股CEO桂生悦表示,面对激烈竞争,市场不给容错空间,吉利汽车要快速整合提高企业竞争力。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则补充称,整合后,集团将实现整体效益超5%,研发效率、管理效率及营销效率达到15%-20%。
很显然,和比亚迪一个后台,一个主品牌的策略相比,吉利的赛马策略稍显式微。
极氪这个品牌发展过程中的光鲜与坎坷,恰恰是吉利过去几年弯路的缩影。
极氪001上市后,遇到了车机和软件问题。当时,车主普遍反映车机体验较差,有网友称,与竞品相比,它像一款半成品。
2022年7月,极氪投入3亿元,为新老用户免费升级8155智能座舱芯片,取代之前的骁龙820A。此前,根据极氪001下线交车时间,8155无法按时上车,所以极氪事先预埋了给8155升级的空间。
为了补足车机的短板,吉利后来又收购魅族,试图在软硬件层面提升体验。但几年下来,无论是吉利、领克还是极氪,网络上依旧有车主对其车机的诟病。
到了2024年,“小米三年磨一剑,极氪一年磨三剑”的梗更是一语道破极氪老车主的辛酸。
8月13日,2025款极氪001和极氪007正式发布。前者配置升级,保持原价,后者配置升级,价格还降低了2-3万。
这直接惹怒了老车主。
因为此时距离2024款极氪001发布,才过去了不到6个月。也就是说,在6个月的时间里,用户可以买到2023款、2024款、2025款极氪001,买得越早越吃亏。
2024款与2025款采用不同的智驾方案,因而老车主不仅购车更贵,还面临着无法升级智驾方案的窘境。
4年来管理和研发上的各种问题,造成了极氪雷声大、雨点小的现实。而吉利也终于下定决心,将旗下的品牌进行整合,避免内耗,以更好地与比亚迪正面竞争。
通用架构
甜蜜的毒药
在整合品牌之后,确定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研发架构,降低成本,成了吉利的第二步棋。
吉利收购沃尔沃后,由沃尔沃主导、吉利参与,二者共同开发了全新中级车基础模块架构CMA。吉利将CMA架构称为“超级母体”,简而言之,吉利的中端车型都由CMA这一个架构为基础开发而来。
由于CMA的高通用性,以及吸收了大量来自沃尔沃的技术,因此安全性、操控性和成本得到了很好的平衡。2020年之前,吉利在燃油车领域推出的几款高产品力的车型,CMA起了很大作用。
但问题是,CMA是燃油车架构,在新能源时代明显有些力不从心。
当时,吉利把鸡蛋放在了两个篮子里。几何汽车以吉利的FE平台为基础进行研发。而定位中高端的领克、极氪等品牌的车型,吉利斥巨资研发了SEA平台。
结果就是,FE这个研发于20年前的,本就行将淘汰、和新能源汽车兼容度很差的平台,让几何汽车产出了大量品质堪忧的“油改电”车型,彻底沦为网约车品牌。
而SEA架构又有些过于超前,技术亮点包括800V高压快充,高阶自动驾驶等,很明显不适合中低端新能源市场的短兵相接。SEA架构研发的极氪001、009、X三款产品均不是主力走量车型,小众化产品叠加极氪较高的研发费用支出,反而加大了吉利在电车板块的亏损。
一个过于高瞻远瞩,一个太接地气,导致吉利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始终打不开局面。最终,在成本、利润、销量的压力下,吉利不得不死守CMA平台,成为转型最慢的自主品牌。
到了2023年,吉利才开始用银河替代几何继续征战大众市场,但首推的两款产品银河L7/银河L6在设计上延续极氪的小众设计风格和几何的高端定位属性,也仍然沿用了CMA架构。
CMA平台下的大量铝合金用料和国际大厂零部件等,因此成本还是打不下来,定价过高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吉利。
吉利的转型有多慢呢?
在比亚迪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新能源车企2年后,吉利才拿出第一款成熟的、面向大众市场的新能源汽车架构。
抄着比亚迪的作业打败比亚迪?
2024年4月,吉利推出GEA架构。发布时,吉利用了很多辞藻来介绍其优势,但最核心的只有一点——“通过自研零部件与EE架构集成优化BOM成本,银河A7成本效益比优于CMA车型15-20%。”
对吉利来说,银河的核心使命只有一个,在中低端市场,尤其是混动车型中,全方位对标比亚迪,把失去的一切都夺回来。
很明显,比亚迪的路线正被数据验证,眼下的吉利正在摸着比亚迪过河。
压低成本,拉高销量,就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当下的唯一答案。至于技术、手感、智能化和智驾,等有了规模和利润,一切自有解决方案。
这也是吉利选择合并极氪的终极目的——统一品牌,砍掉成本。
目前,吉利汽车在乘用车市场拥有四个主力品牌:定位主流新能源市场的“吉利银河”品牌;聚焦潮流运动科技的领克;深耕高端豪华领域的极氪;还有继续撑着吉利燃油车市场的中国星系列。
其中,吉利银河在上半年表现最为突出。基于GEA架构推出的吉利星愿,成为期内中国乘用车销量排名第一的车型;基于GEA Evo架构产出的吉利银河星耀8,上市后即成为中国B级插电混动轿车细分市场销量第一。
很明显,GEA架构的推出,立竿见影地让吉利在与比亚迪的正面竞争中不落下风。
有了这种底气,吉利的银河品牌开始简单粗暴地推出对标产品,与比亚迪争夺用户。星愿对标海豚、海鸥,银河A7对标秦L DM-i、星耀8对标汉 DM-i等等。
以吉利银河L7为例,其早期的2023款和2024款,都是1.5T发动机+3档DHT变速箱,纯电续航里程分为55km和115km。到了吉利银河L7的2025款,只有售价最高的星舰版才提供1.5T发动机+3档DHT,其余三款均为1.5L+1档DHT,纯电续航里程都统一为115km,与比亚迪 宋PLUS DM-i基本拉齐。
吉利银河L7的减配,一方面,是为了提供更多的价格下调空间,该车型的厂商指导价已经从最早的13.87万~18.57万元,降至11.58万~14.88万元。与此同时,吉利银河L7在消费者感受更直观的彩电、沙发的配置上,比同等价位的比亚迪宋PLUS DM-i更完善。
简单粗暴的竞争,说明吉利已经完全吃透了市场需求。
2024年,吉利全年新能源销量达到达到88.82万辆,而银河就贡献了49万辆。也正因如此,银河这个创立刚刚2年的品牌,成为吉利旗下的主力品牌,和回归的极氪成为了左右门神。
金九银十的车市旺季即将来临,比亚迪和吉利对于自主品牌销量第一的争夺势必会更加激烈。对吉利而言,已经无暇再顾及此前走过的弯路,要重回第一唯一的路,就是用比亚迪的招式,打败比亚迪。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