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民调结果不如意?那把民调员换掉不就好了

出处 | 有理儿有面

9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新闻网采访时,遭遇了一个略显尴尬的瞬间。当主持人援引民调称“过半受访者认为本届政府执政期间美国经济状况恶化”时,特朗普的反应颇具戏剧性——他直接要求福克斯“换个民意调查员”。

500

特朗普为何对民调数据如此敏感?

答案或许藏在他第二任期伊始许下的承诺中。2025年1月再度入主白宫时,他曾誓言要“让美国经济再次伟大”,并推出以减税、放松监管和贸易保护主义为三大支柱的经济政策。然而九个月过去,这些政策似乎并未带来预期中的繁荣。相反,通胀持续高企、国债规模突破35万亿美元、制造业回流计划进展缓慢,成为扎眼的现实。

对此,特朗普的回应方式值得玩味。他不质疑民调方法,不反驳数据细节,而是直接要求换掉调查员——这种“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思路,与其说是在应对危机,不如说是在回避问题。难怪有网友调侃:“这就像厨师做菜难吃,却要求顾客换味蕾。”

500

那么,经济状况究竟如何?

从数据上看,情况确实不容乐观。第二季度GDP增速放缓至1.8%,低于预期的2.5%;失业率虽保持在4%以下,但劳动参与率持续走低;更令人担忧的是消费者信心指数已连续三个月下降。

这些数字背后,是普通美国家庭对物价上涨的切身体验——从超市购物车到加油站标牌,数字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压力。

特朗普政府将问题归咎于“上届政府遗留问题”和“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部分分析人士指出,拜登政府时期的大规模支出确实埋下了通胀隐患,但特朗普第二任期推出的新一轮减税政策进一步加剧了财政赤字。而美联储在政治压力下迟迟未加息,也被认为是通胀失控的原因之一。

500

最有趣的是,现在就连福克斯新闻网——这个一直被称作“特朗普最爱媒体”的平台——都开始表达对经济政策的担忧。这意味着什么?或许正如《今日美国报》所暗示的:当最坚定的支持者都开始质疑时,政策本身可能真的出了问题。

这种质疑不仅来自媒体。

华尔街日报最新调查显示,67%的小企业主认为当前经济政策“缺乏连贯性”;农业州代表则抱怨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报复性关税让农产品出口受挫;甚至特朗普的传统支持阵营中,也出现了要求“重新评估经济方向”的呼声。

500

那么,特朗普为何坚持否认经济困境?

心理学专家指出,这可能与其“永不认错”的个人风格有关。但政治分析师看得更远:2026年中期选举在即,承认经济问题等同于政治自杀。更重要的是,特朗普团队正试图塑造“媒体故意抹黑”的叙事,将不利报道统统归为“假新闻”——即使这些报道来自友好媒体。

历史经验表明,选民可能暂时被他的诡辩说服,但超市收银机前的体验最终会决定投票。当家庭预算越来越紧张时,再动听的演讲也难抵账本的重量。

500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视角下的美国经济同样面临挑战。中国和欧盟近期推出的新能源和科技产业政策,正在全球范围内吸引资本和人才;美元霸权地位因频繁的制裁手段而受到质疑;而美国内部的政治极化,更让长期经济规划难以实施。这些结构性问题,不是换一个民调员就能“换”掉的。

回看福克斯的那场采访,真正有趣的或许不是特朗普的甩锅,而是主流媒体态度的微妙转变。昔日护驾有功的福克斯,为何开始放出“不和谐音”?有分析认为,媒体也在权衡——当经济困境触及观众日常生活时,继续一味吹捧反而可能丧失公信力。

换句话说,生意终究是生意,媒体可以选边,但不能永远违背事实。

500

特朗普要求“换民调员”的闹剧,终会过去。但留给美国的经济课题却远未结束:贫富分化如何缓解?产业政策如何真正惠及民众?债务危机如何化解?这些问题,不会因为换个民调机构或换个叙事方式就自动消失。

或许正如《今日美国报》所言:是时候接受事实了——不是民调有问题,而是经济真的有问题。未来几个月将是关键。若政府能调整经济政策,切实应对通胀和赤字问题,民调或许会回升。但如果继续坚持“换调査员”式的应对方式,恐怕只会让更多选民相信:问题不在民调,而在宾夕法尼亚大道1600号。

说到底,经济不是电视真人秀,不能靠剪辑和重拍来达到理想效果。超市里的鸡蛋价格、加油站的汽油标价、工资单的购买力——这些才是真正“投票”的民调。而对这些数字,特朗普能要求“换掉”的,恐怕只有自己的经济团队了。

图片源自网络

点击「有理儿有面」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