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怎么称呼来访?可以和来访称兄道弟以拉近关系吗?

称呼是咨询关系的起点,也定下了专业边界的基调。一句不恰当的称呼,可能让建立好的信任感瞬间瓦解。作为咨询师,到底该如何把握?

 

❌别用“亲爱的”“宝贝”,过度亲密会越界

“乖,咱们今天聊聊”、“亲爱的,你别着急”——这类称呼绝对不能说!

⚠️咨询是专业关系,不是亲友聊天,更不是恋爱相处。

你可能觉得“亲切”,但来访者可能会感到尴尬和疑虑:“TA是不是想跟我套近乎?这靠谱吗?”

一旦模糊了专业边界,真正的信任就难以建立。

 

❌别用“患者”“病人”,标签化称呼最伤人

“那个抑郁症来了吗?”、“强迫症的来访到了没?”——说这话前请打住!

⚠️这违背了心理咨询的平等原则。“患者/病人”是医学模式下的术语,强调“病理”和“治疗”,无形中为来访者贴上了“有病”的标签,会加剧其病耻感和无力感。

✅记住:先有人,再有问题。称呼中不应带有任何“病症标签”。

 

❌别用绰号或外貌评判性称呼

例如:“胖子”、“帅哥”、“美女”、“宝贝”……

⚠️这严重破坏了专业的边界!咨询师不是朋友,不需要用套近乎的称呼。这种带有评判性的语言(即便是积极的评判)会让他人感到被物化、不被尊重,完全偏离了中立、非评判的咨询立场。

500

❌别不称呼或使用模糊代称

直接说“喂”、“哎”、“你”

或者因为忘记名字而用“那个……我们上次说到……”

⚠️这传递出敷衍、不专业和不尊重的信号。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一个清晰的、专属的称呼,是确认来访者存在和价值的第一步。忘记名字更是咨询关系中的大忌。

✅正确做法:

务必在首次咨询时确认并记住来访者的姓名和偏好。如果没听清或忘记,应真诚地再次询问:“抱歉,可以再告诉我一下您希望我怎么称呼您吗?”

 

❌别强行“称兄道弟”,攀关系会失去中立

“你是郑州的?我也是!老乡啊!”、“你比我大,我叫你王哥吧!”——再熟也不能说!

⚠️咨询室里没有“老乡”“哥姐”,只有“咨询师”和“来访者”。

你越刻意“拉近关系”,越可能失去客观判断的能力。

而来访者也可能心想:“TA会不会偏心?我还敢说真话吗?”

✅哪怕背景再像,也要守住专业边界,不让私人关系干扰咨询。

 

❌别过度谦虚纠正,平等才是真正的尊重

来访者称你“老师”,你连忙说:“别别,叫我小赵就行!”

对方礼貌称呼“咨询师”,你赶紧摆手:“我还没那么专业”……

⚠️这不是谦虚,而是在破坏平等关系。

咨询是互相尊重的专业合作,不是辈分或资历的较量。

你刻意放低自己,反而让来访者无所适从:“我该怎么和TA交流?会不会冒犯TA?”

✅更专业的回应是自然接受:“谢谢,我们就按这个称呼来。”

 

△总结:一句话体现专业度

到底该怎么称呼?其实最稳妥、最体现尊重的方式很简单:

主动问对方:“您希望我怎么称呼您?”

​这句话背后,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态度,是尊重边界的清醒,更是专业关系的起点。

 

请记住:

不越界、不评判、不套近乎,保持客观和中立的态度。

平等、真诚与尊重,才是拉近咨访关系的最好方式。

站务

全部专栏